国际护胃日:专家提醒科学护胃,警惕胃病年轻化
中新网北京4月9日电 (记者 李纯)今年4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护胃日。记者从“‘胃’爱发声,多方共助胃健康”主题科普访谈上了解到,当前胃肠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几乎“家喻户晓”。但同时,大众对胃肠道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不及时就医、不规范用药、认为喝粥可以养胃等多种认知误区亟需更多患教科普去改变。
一线年轻人胃肠疾病高发,胃不舒服不能“忍一忍”
一项关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趋势及处方偏好调研”(以下简称“调研”)的结果数据显示:消化道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67%的医生观察到23-34岁的患者比例在近年有上升的趋势,这个比例在一线城市更高。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李景南教授指出,这与一线城市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密切相关。“在过去,我们说养胃护胃好像是老年人的事情,但现在这一观念亟需改变。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年轻人面临的胃部受损因素更多,更应该养胃。如果年轻人对胃肠道健康不在乎,到了老年可能就悔之晚矣。”
胃肠道疾病非常普遍,一生之中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患有胃肠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医学科普分会会长郭树彬教授表示,胃肠作为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不仅关乎于消化功能,也关乎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在当前,很多人认为胃不舒服忍一忍就过去了,或服用药物无明显症状之后就停药,但实际上,在症状出现时要明确病因,进行早期的处理和治疗。很多胃肠疾病在发病过程中症状并不明显,所以我们更多的专家也参与制定出相关的科普教育资料,帮助大众更好了解胃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使患者获益。”
重视胃肠道黏膜损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
胃胀、胃痛、反酸、烧心,是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四大临床症状,“调研”结果发现:慢性胃炎就诊率高达60%。所有胃肠道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是胃肠道黏膜损伤,李景南教授介绍,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或食用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等。但并非某种食物完全不能吃,而是要适度适量,规律饮食,并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调整。而除饮食外,情绪也可能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在疫情期间人们难免焦虑情绪,李景南教授分享道,曾在出门诊时遇到多位“胃不舒服”的病人,是胃肠道由于心理压力功能性病变,造成黏膜损伤,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保持良好心态。
不仅如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黏膜损伤的“一大杀手”。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郭树彬教授强调,“首先我们要明确意识,对于个体来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必须要及时根除。否则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持续损害,继而导致胃部炎症,很难恢复和控制,甚至逐渐发展成溃疡,日积月累形成肿瘤。”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94%的医生会处方铋剂四联药物,48%的医生认为可以在四联基础上增加胃黏膜保护剂,并且79%的医生认为胃黏膜保护剂应作为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常备药。李景南教授介绍,“四联”包括两种抗生素、抑酸剂和铋剂,两周的疗程,患者必须提高依从性,高度配合。有些患者在日常自行使用养胃颗粒或抑酸剂时,也可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两位教授同时强调,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避免一味使用抑酸剂造成负向作用。
多方助力疾病科普落地,促进大众科普素养提升
郭树彬教授指出,医务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识往往高于非专业人士,因此有责任、有义务,组成一系列专业的、权威的协会组织或机构,对民众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在科普知识的指导之下,民众能够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从整体上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李景南教授也认为,推动疾病科普实践落地,既需要下沉到基层,也要落脚于年轻医生。实现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普及化,让医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其实现胃肠道疾病的科学诊疗提供意见指导。
此次主题科普论坛由拜耳提供公益支持,同期启动了由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科普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共同倡议的“胃”爱发声科普活动。作为“调研”的公益支持企业,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总经理何勇表示,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下,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实现胃肠道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诊断,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与此同时,更多的爱心企业也被带动参与其中,今年开启的“十万个胃什么——‘胃’爱发声”科普项目就将与多家头部连锁药店合作,通过全国共建的3000多家护胃中心,将此次“调研”中发现的疾病趋势、常见的胃部疾病特点结合去年发布的《中国常见消化疾病健康科普指导意见》制作成科普宣传内容,传递给广大的消费者,提升科学护胃的认知,用实际行动“胃”爱发声。
近年来,疾病科普已经成为提升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实现胃肠道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重要一步。“只有好的权威性的科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才能起到科普真正的防病、治病甚至了解预后的重要作用。医学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能力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大众健康素养和科普能力的提升,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树彬教授表示。(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这么近 那么“嗨”!2024宣化第二届青岛啤酒节启航在即 共赴一场文化与味蕾的嗨“啤”之旅
- 东西问·传世名画丨陈水华、何水法:《富春山居图》为何会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传奇?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
- 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指数助力四川粮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 他们在亚运村里体验非遗
- 我国锂储量跃居全球第二 占比由6%提升至16.5%
- 聊聊青春“赶考路”圆桌谈 专家:信念和拼搏是最美姿态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福建三明缘何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
- 报告:火锅、中式快餐及正餐类恢复迅速 咖啡受资本追捧
- 两岸群星新唱《明天会更好》 温暖贺岁共迎新年
- 三问“取消公摊”:对房价影响究竟有多大
- 贵州黎平一客栈发生火灾 9人遇难2人受伤
- 海内外代表汇聚山东潍坊 共享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
- 别让做“良心饭”的人寒了心
- 中国电商平台“年中大促”火爆东南亚
- 菲律宾华社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联欢晚会
- 西藏拉萨:古建筑中上演“无限宇宙”展览
- 舟山至荆州江海直达航线首航到港
- 《读者》编辑转型“说书人”:讲插图辛酸事 小故事暖人心
- 海南三亚接待东南亚游客大幅增长 文旅产品受青睐
- 热门推荐
-
- 酷暑之下室内游升温 看数据如何“云”支招文博游的正确“打开方式”
- 西藏军区军事夏令营:萌娃入营 雏鹰展翅
- 培育特色品牌 拓展增值空间 农村土特产在电商平台热销
- 德国:逾25万人请愿呼吁政府停止加码对乌克兰军援
- 文明的坐标丨木拱廊桥“越千年”
- 业主协商时反对装电梯,装好后又想使用,怎么办?
- 上海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15年聚善同筑梦
- 福建海事局再启防台风Ⅱ级响应 客渡船停航水上项目停工
- 万人青年音乐节如何让一个县城“出圈”
- 靠洗光刻机股价7天翻倍?蓝英装备含“光”量几何
- 外媒:瑞士遭虐待儿童数量已连续第五年上升
- 中消协点名摇一摇跳转广告泛滥
- 湖北来凤:土家存玉“锦” 指间“织”传承
- 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政策解读)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一事终一生 吴登云在帕米尔高原书写“责”与“情”
- 涓水湖南湘潭县河口镇华中村堤段发生险情
- 2025 Shokz Day·新声态:共探开放式声学新未来,重磅发布开放式耳机OpenFit2
- 停火协议生效一个月 哥伦比亚武装暴力大幅减少
- 重庆24个区县出现暴雨 10条河流超警3条河流超保
- 纪录片《叶尔羌河》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