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储存食物,你最容易犯这4个错误!
饮食雷区
冰箱储存食物,你最容易犯这4个错误!
◎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最近气温越来越高了,天气热的时候,细菌也疯狂生长,这也就使得家里的食物更容易滋生细菌而发生腐败、变质,去超市买的食物放冰箱也放不了几天就都烂了。就我的观察来看,很多人在储存食物时都容易掉入4个误区。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冰箱储存食物容易犯的错误。
误区1
食品不密封储存
这可能是大家最容易碰到的一个误区,买回家的食物都随意丢冰箱,完全不做任何密封处理。实际上,食物不密封保存是非常容易腐败变质的。
一方面,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光人类喜欢,外界的细菌、虫子也觊觎已久。如果不密封保存,就很容易滋生细菌,甚至生虫子,比如家里的大米、面粉,如果打开后不密封保存,就很容易长虫子。
另一方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也很脆弱,如果不密封保存,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影响食物口感。比如家里的食用油,如果打开后不注意密封、遮光保存,就很容易发生脂肪氧化产生哈喇味儿;家里的坚果、果干打开后,如果不注意密封保存,就很容易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受潮,一旦受潮,就很容易发生脂肪氧化,霉菌还会找上门来。
建议:
①生熟分开,密封保存。
所谓生熟分开、密封保存,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另一方面也避免互相串味。
熟的食物最好保鲜盒密封放好保存,比如家里的剩饭剩菜,可以放在有盖子的保鲜盒里保存。
生的食物可以用保鲜袋密封保存,比如,每一种蔬菜套一个保鲜袋保存;家里的坚果拆封后可以用夹子夹住袋口后再在外面套一个密封袋保存,延长食物的保存期。
②蔬菜水果要分开。
蔬菜和水果最好分别用保鲜袋密封后分开保存,因为水果熟了会有乙烯加速蔬菜“衰老”。
误区 2
认为冰箱是保险箱
很多人都会把家里的冰箱当做保险箱,每次都会把很多吃不完的食物放到冰箱里,也几乎不清理,认为食物放冰箱里就万无一失了。
其实,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不能防止细菌滋生,只能减缓滋生步伐。有一类耐冷细菌,它在冰箱冷藏室也能生存繁殖,最常见的就是李斯特菌。它在低至零摄氏度的冷藏温度下也能缓慢生长,一般的冷冻也不足以将它们杀死,三分之二的家庭冰箱里都有它的潜伏。李斯特菌可以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并可能造成流产、败血病和初生婴儿脑膜炎等严重后果。
即使没有细菌滋生,时间放太久,食物中的脂肪会氧化、维生素含量也会降低,质量和口感都会变差。所以,即便放在冷藏室里,绿叶蔬菜也只能保存3天左右,其他蔬菜最好一周内吃完,避免营养价值下降。而生的猪牛羊肉冷藏(4℃环境)时间不超过3-5天,禽类和水产不超过1-2 天。
建议:
冰箱里的食物不要囤太久,尽快吃完,加快冰箱的流动性。尽量还是经常去买新鲜的食材,养成食用新鲜事物的好习惯。同时,定期对冰箱进行清理消毒。
误区 3
冰箱温度越低越好
为了使食物能放得更久,不少人都会认为冰箱里的温度越低越好。不过,这完全是误解。实际上,冰箱里的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应该根据食材进行调整。
如香蕉、菠萝、芒果、木瓜、牛油果、百香果等热带水果,他们习惯了热带的气候,对低温就比较敏感,如果放太低的温度冷藏就很容易冻伤,轻者表皮变褐、长出麻点点,严重的甚至会内部软烂。
建议:
如果你家的冰箱是可以调节温度的,不妨根据食物的特点调节,按照适宜温度保存食品。当然,如果你家的冰箱冷藏温度不能调节,实在吃不完的食物,放冰箱冷藏室也可以,总比腐败变质了好,但还是要尽快吃完,不要放太久。
误区4
食品放凉之后再放冰箱
很多人都习惯将做熟的食物放凉后再放冰箱冷藏,认为这样对冰箱更好,认为热的食物放冰箱会导使冰箱坏掉。其实,这个也是误解。
饭菜炒好后,温度会从100℃左右开始逐渐下降,温度下降之后其实是很容易滋生细菌的。因为,当食物温度降到60℃,就有细菌开始生长;当温度降到40℃-30℃,细菌们会旺盛繁殖。如果不及时冷藏保存,食物就很容易腐败变质。
而且,热的食物放冰箱并没有大家担心的那样会对冰箱不好。很多人担心热的食物放冰箱会给冰箱造成负担,但是相比可能的细菌污染,这点负担根本不足担心。
建议:
尽快将食物用保鲜膜或者保鲜盒密封保存好放冰箱冷藏室保存。因为,冰箱冷藏室的温度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更好地防止食物腐败变质。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借卡赚钱套路深 小心沦为“工具人”
- 国际最新研究:成体果蝇身上意外发现拟寄生黄蜂新种
- 寒假春节国内游“尔滨旋风”刮不停
- 印尼阿拉扎大学孔院高中教学点举行开学典礼
- 内蒙古:金秋时节迎丰收 椒红果香促增收
- 重庆酉阳800米等高线成百姓增收致富“幸福线”
- 当茶器与花器相遇 建盏艺术精品展在福州开展
- 通过数字看经济 各行业乘势而上展示勃勃生机
- 美媒:推特再次大规模裁员,员工数减至不到2000人
- 在青铜器之乡修文物:巧手匠心 守护青铜瑰宝
- 国家文物局将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
- 雄忻高铁首座隧道贯通
-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在京发布
- (八闽千姿)“中国绿都”点“绿”成金
- 惠安雕艺大师吴德强:扎根民间 桃李满园
- 给挎包换上金链子 近800克黄金被制成挎包链条入境被查
- 柳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
- 轻点手机,乐享“一圈两场三道”服务
- 2023集美·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厦门启动
- 科学家揭开原行星盘“缺碳”之谜
- 热门推荐
-
- 含糖饮料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 又多一宗罪 抽烟不仅伤肺还毁眼
- 我国首座大型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顺利出海
- 中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怎么选?国家发改委详解
- 湖南双峰:外地车大雪中落水 众人跳入刺骨水塘中救人
- 浙江图书馆老总馆重新开放:蔡元培曾题字 郁达夫是常客
- 食物过敏增多 如何化解“舌尖上的危险”?
- 广西河池山火已扑灭
- 居家办公如何保护眼睛?这些提醒快收好
- (新春走基层)从南昌西到南昌东 “老”铁路人的“新”春运
- 防城河将全线超警 广西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 滴滴发布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出行安全公告
- 朝鲜成功研发可控火箭炮弹和弹道控制系统(图)
- 两会数说中国|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成色十足
- 中国暑期出境游已现首波预订小高峰
- 增加耕地不能做表面文章
- 北美票房:2022年度北美票房收至73.66亿美元
- 前2月中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大增10.2%
- 外媒:内塔尼亚胡否认以军故意针对联黎部队的指控
- “谢谢你,‘良浜’”!旅日大熊猫收到特别礼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