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困住的亲子关系应该如何解围
疫情防控中,为了减少外出感染的风险,很多人都待在家里。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基本都被“关”在家庭这个最小的封闭单位里。长时间在同一屋檐下共处,让许多家庭的代际矛盾也凸显出来。有的孩子因为想出去玩,和家长产生激烈冲突;有的家长自己焦虑,又把情绪传递给孩子;还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天天沉浸在电子产品里不学习、不听话……
很多家长把亲子关系紧张的原因归结为疫情,认为只要疫情结束,亲子冲突就可以自行消失。然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告诉我们,亲子之间关系不良、沟通不良,其实与疫情没有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是延续存在的状况。
李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是因为疫情让大家每天都呆在一起,这个问题就变得更突出了。那些没有亲子问题的家庭,疫情期间也没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反倒觉得,每天能有很多的时间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很不错。而那些本身亲子沟通就不好的家庭,在疫情期间,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突出。还有一些家庭介于两者之间,短时间内的相处,大家还能彼此谦让,彼此忍耐,但时间久了,每天24小时在一起,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李雪认为,由于特殊时期的相处而使亲子问题暴露出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个过程能够让家长和孩子发现彼此之间相处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早点去解决问题。”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真心的陪伴
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最常见原因是什么呢?李雪认为,一般情况下,亲子之间产生沟通问题的原因出在家长身上。“例如在这次疫情中,很多家长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焦虑情绪。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不太听话,家长就很容易把自己的焦虑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亲子矛盾的产生很多时候也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能力的缺陷。其实他们想控制孩子,却又控制不了,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无法沟通,而是家长和孩子在沟通的时候夹杂很多情绪问题,会把问题扩大化。”李雪说,“比如家长规定孩子9点去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9点10分还没有做,家长觉得不可以,于是开始从头到尾地指责,翻旧账,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我们来看,有很多家长和孩子虽然每天在一起,但是他们真正和情感有关的沟通和交流却很少。家长并不太关心孩子喜欢什么,高不高兴,因为什么事情伤心,更多的只是关心作业写没写完,网课上了没有,口罩有没有戴好,洗没洗手……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家长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开不开心,需要自己去做什么……”
每一个孩子需要的都是家长真心的陪伴,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发生在亲子之间的一个典型矛盾是,一方面,家长一边为孩子付出,一边觉得“我这样是为你好”;另一方面,孩子却觉得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李雪说,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给孩子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其实孩子真正想要的并不多。“比如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玩手机时,会误以为孩子只是想玩游戏,但实际上,孩子想要的是有独立的空间,是被尊重。”
真诚的沟通永远都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如何在疫情期间处理好亲子关系呢?
李雪认为,首先,家长不要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影响到孩子。“每天看着疫情数据,每个人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焦虑。当感到焦虑时,就要把自己隔离开。”
每个人都要有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找一段时间,留给自己,让自己去消化负面的、焦虑的情绪,不要让你的焦虑情绪影响到身边的人。”
李雪说,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当家长感到自己的焦虑时,其实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因为其实即使家长不说,孩子也会感受到家长不好的情绪。家长可以跟孩子说,“我现在有点担心,有点不高兴,我想要自己呆一会儿,你也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你不要打扰我,过一会儿我就好了。”——真诚的沟通永远都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其次,家长在给孩子安排日程时,要给孩子留出自主的时间。“很多家长会希望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孩子有规律地作息,有很多时间去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做法。因为当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很满时,他就可以有比较高的效率,不容易焦虑。但同时家长也一定要注意,在给孩子制定日程表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留出一些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让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不管是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在上学的孩子,都需要这样的时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
此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找准自己的角色站位。特别是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要用成年人的态度去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小朋友,用对待六、七岁小朋友的方式去管理青春期的少年不可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独立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这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不能“孩子长大了,而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还没长大”。
“疫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机会,家长可以好好利用这段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学习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练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能力。同时,也要给自己和孩子都留出足够的空间,不去过分地打扰孩子,也不让自己被别人打扰。”李雪说。
(李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应用行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北京补绣专项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展拓宽非遗作品形式和主题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武夷山!
- 2024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今年春运人员流动规模将显著超疫情前水平
- 谁是年轻人的主要倾诉求助对象 调查显示好朋友排在首位
- 甘肃甘南唐卡“守艺人”:40余年只做“一件事”
- 报告:江西实现碳达峰需力促第二产业节能降碳和绿色低碳转型
- (经济观察)中国大模型应用扎堆“上新” 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 俄军三防部队司令死于乌方暗杀? 梅德韦杰夫誓言报复
- 纪念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110周年系列活动在沪举办
- 江南古镇振兴传统酱制品产业 为飘香世界打开“新窗”
- 舞蹈剧场《如见》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追求民族元素国际化表达
- 京津冀加强养老资源互补 推动建立医养协同对接机制
- 青海格尔木:种植沙棘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 茫茫大海,浙江温岭如何护航渔民生命健康?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升至景气区间
- 2024年巴西里约两所公立学校将启动中葡双语教学
- 今年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达1.6亿吨 已突破历年最高水平
- 博物致知|从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见中国知世界
- 北京政协委员建言打造“养老+托育”一站式专业机构
- 2023年江西缴获各类毒品488公斤
- 热门推荐
-
- 大庆市:全新政策打造东北振兴人才集聚回流先行地
- 柬埔寨2023年销毁地雷及未爆炸物逾8万枚
- 侨领政协委员深耕“世界商田” 冀“地瓜经济”挺进蓝海
- 炙烤来袭!高温下“冷”职业真爽吗?
- 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超大型城市应该如何应对?
- 日本政府:2023年夏季排放福岛核污水的计划不变
- 尺素金声丨“专利竞争力居首”,中国风电何以领先全球?
- “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举行 苏轼、陆游书迹相遇杭州
- 演唱会大电影预制菜更考验手艺
- 新疆移民管理警察戈壁夜寻4小时救助迷路工人
- 我国一季度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约1000万亩
- 2025年日本大阪·关西世博会中国馆正式动工兴建
- 考古专家:中国大陆架考古内涵丰富蕴藏巨大研究潜力
- 沈铁:“五一”小长假加开121对临客运力充足,热门方向开行多趟“春游列车”
- 加拿大多伦多举办2023年国际龙舟节
- 美媒:巴尔的摩坍塌大桥凸显美国糟糕的基建现状 联邦投入缺失或令问题加速恶化
- 企业家当网红是不务正业吗
- 18支队伍角逐2024年“数据要素×”山西分赛决赛
- 国际大学标准化入学考试AST:中国学生升学新选择
- 国家发改委回应中国经济数据波动:长期向好大势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