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可否“子承父业”
人的记忆可否“子承父业”
张田勘
日前,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分别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研究文章指出,动物的记忆是可以遗传的。那么,人的记忆能遗传吗?
线虫“避险”证明记忆可遗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奥迪德·雷察维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线虫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可以与生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再由生殖细胞把神经元包含的信息(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遗传给后代,而且这样的遗传可以维持3代至4代。这具体表现在上一代线虫能把觅食记忆信息遗传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线虫能拥有觅食能力。
这个发现打破了过去的“韦斯曼障碍”,也称生物学第二定律。该定律认为,亲代的大脑活动和记忆对于后代的命运并无任何影响,无论是学富五车,还是不学无术,其子代都不会继承其头脑中的习得性信息。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丽贝卡·莫尔等人发现,在自然环境下,线虫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有些细菌营养丰富,是线虫的美食,另一些细菌具有感染性,会让线虫生病,甚至杀死它们。
例如,线虫会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而致病,但它们学会了如何避免感染,并将这种学习到的信息(记忆)成功传递给后代,这种传递会持续好几代。这种避险的记忆传递是通过分子机制实现的。
研究人员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有一种配体DAF-7,在感觉神经元中可以获得表达,而DAF-7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水平与后代的避害行为具有正相关性。学会躲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线虫的第3代、第4代线虫中,DAF-7的表达水平出现了明显升高。即使这些后代线虫之前从未遇见过铜绿假单胞菌,也有避险能力。但在第5代线虫体内,DAF-7的表达水平就回归了基线,也就是说,线虫躲避危险的记忆最多只能传递到第4代。
父亲可能将恐惧遗传给女儿
那么,线虫的觅食记忆、避险记忆可以遗传的结论,能否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呢?
记忆是什么,历来的解释都不一致,因为人们的认知有限。以色列和美国的两项研究结果让人们对记忆的本质有了新的认知,强化了以前的一种解释,即记忆就是由一些神经递质或无数的生化分子所贮存和传递的信息。
若有一天关于线虫的这项研究结果推论到人,或者在人的记忆中找到了类似的分子,那就提示:神经记忆即便不比DNA记忆稳固、长远,可能也不亚于免疫记忆,因为神经记忆能像免疫记忆一样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可以维持好几代。
当然,目前这项研究结果还不能推论到人,但曾经有研究结果证实,人类关于恐惧的记忆可以遗传,只是靠不同的神经递质来完成传递。
2012年,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创伤应激研究所主任、神经科学家雷切尔·耶胡达主持了一项名为“大屠杀幸存者子女”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创伤引起的精神疾病是否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参与研究的80名志愿者都是在二战时纳粹大屠杀中幸存者的后代(已成年),他们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是大屠杀幸存者。研究人员还选择了在人口统计学上与这80人相似的15名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表明,父母的恐惧是可以通过记忆遗传给下一代的,尤其是父亲的恐惧最容易遗传给女儿,其中的功能分子是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的甲基化。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糖皮质激素也被称为应激激素,被视为判断人和动物应对恐惧、抑郁等应激行为的一种标记。上面的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启动子GR-1F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员的受试者,有可能分泌更多的糖皮质激素,造成恐惧和抑郁等。
人的恐惧就是通过这种记忆机制遗传给下一代的。
母亲的关爱或阻断负面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正面和负面、成功与失意、高光和至暗时刻纠结在一起的。因而记忆能遗传的话,能带来益处,就能带来弊端。
记忆遗传的正面作用有很多体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以让人和动物避险,寻找到生存的最佳方式,更容易让后代按照成功的经验再次获得成功,“子承父业”大抵如此。而记忆遗传的负面作用,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大屠杀幸存者,一部分人把痛苦、恐惧和焦虑遗传给了下一代,即便算不上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也造成了后代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巨大的痛苦会诱发人们多种心理疾病,典型的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的有抑郁、焦虑等,不幸的是这些痛苦还会沉积在记忆中,传递给下一代。生物医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除这样的痛苦,并且阻止痛苦向后代传递。
不过,即便痛苦的记忆会遗传,生命本身也演化出了某种消除痛苦记忆的内在方式。雷切尔·耶胡达等人的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尽管父亲可以把恐惧遗传给女儿,母亲却难以把痛苦记忆遗传给后代。
原因在于,从后天环境中经历的恐惧在母系的表观遗传效果上不明显,但在父系的表观遗传效果上很明显。比如,经常被母亲舔舐和清洁的小鼠,其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明显高于那些被冷落的小鼠,原因是它们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比较低。糖皮质激素受体较高的好处是,生物个体对糖皮质激素更敏感,因而不需要太多的糖皮质激素,也就不会刺激产生过分的应激状态,如焦虑、攻击性强等。
这也提示,在后天环境中,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心理支持有可能阻止负面记忆通过遗传带来心理问题。如果有一天,能够据此研发出特异性的药物,阻断痛苦记忆的神经通道,那将有助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3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在南宁开幕 参展国家为历届最多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五周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极”加速建设
- 《熊猫小四》:献给高山生灵之作
- 南非推工作签证新政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 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零”“整”协同发展 促供应链成“共赢链”
- 桂林老年团4天3晚游40元?官方通报:已立案调查
- “快递驿站加盟”骗局:一年半800多人上当
- 朝鲜试射新型高超音速中远程弹道导弹 金正恩观看试射
- 中国驻阿克托别总领事馆:经初步核实 失事客机上没有中国乘客
- 浙江县域如何打造人才磁场?
-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培训成果运用摄影展在拉萨举行
- 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出发
- 孩子近视治疗度数反飙升?这些“智商税”不要交
- AI眼中的中国 | 如画福建,展满庭芳华
- 青岛港首批新能源大巴装船出口
- 两艘偷渡船在突尼斯海域沉没 至少29人遇难
- 三联书店推出杨绛“《我们仨》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补“拾遗”寄深情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2022年开展37项田野考古 新老项目均有重要收获
- 坐滑板参加高考的“无腿女孩”,启程上大学!
- 加拿大卑诗省政府开通中文微博账号
- 热门推荐
-
- 涉嫌贪腐渎职,韩检方史上首次提捕最大在野党党首
- 中国贸促会:57.5%受访企业表示2023年在澳经营实现盈利
- 唐嫣:《繁花》三年更愿意你们叫我“汪小姐”
- 中国高原病专家聚青海 共商民众健康问题解决方案
- 国庆黄金周南宁火车站发送旅客预计将突破历史纪录 南宁局加开动车组
- 2024年辽宁省贸促工作会议召开 助力辽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 (寻味中华|文博)二月二日春正饶 “龙乡”寻迹“龙抬头”
- 广西市民12月8日至11日可连休4天
- 隐元禅师“开山祥忌”暨纪念黄檗东渡370周年植树活动在京都举办
- 春运首日深圳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超26万人次
- 报告称国内口腔医疗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种植、正畸等领域前景广阔
- 联合国秘书长对以色列据报轰炸加沙时使用人工智能深感不安
- 中国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办“原子造福全球南方 共创核美家园”主题研讨会
- 作家刘海栖:语言是小说的灵魂
- 黑龙江:“芒种”未入夏 局地还有大风冰雹
- 俄总统新闻秘书:对俄制裁将扰乱国际能源市场
- “爨”活古文化 北京古村落巧搭文旅“快车”
- 如何区分寒潮与冷空气?此轮寒潮有何特点?专家解读
- (两会声音)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建议促进大湾区中成药互通互认
- 河北青年的独腿登峰路:征服自己心中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