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好要长期喝粥?听信这些谣言,年后养胃变伤胃
春节期间,亲人好友相聚,饭局难免会多起来。大块朵颐之时,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肠胃健康,以致于出现肠胃不适。所以春节过后,养胃也就成了首要任务。网上流传着各种养胃知识,但是如果你听信了那些错误的方法,不仅不能达到养胃的目的,反而会加重胃的负担,造成不良后果。那么,关于养胃的谣言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谣言一 少食多餐养胃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少食多餐作为养胃的方式,但是殊不知少食多餐是一个错误的养胃理念。
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刘赓表示,医生给予一部分人少食多餐的建议,是针对那些胃肠功能减退的老年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做过胃肠道手术或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因为他们的胃肠功能下降,已经不能像健康人那样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需要少食多餐,降低胃肠排空的负担,否则将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更严重的消化疾病。但他同时指出,如果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的患者,每天少食多餐,反而会增加胃酸分泌量,对于胃黏膜修复、炎症消退都是不利的;再就是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需要定时定量进餐的,这样与药物配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因此少食多餐,需要听从医生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建议。
在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胡运莲看来,人们自幼即养成一日三餐(少数人两餐)的进食习惯,胃的运动起搏细胞、胃酸分泌等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工作规律(即生物钟)。如果随便打乱这个规律,势必会引起胃运动、胃酸分泌等功能不协调而逐渐出现胃部不适;另一方面,如果进餐次数太多而且又不定时定量,胃得不到休息更易出现问题。所以,胃不好的人,也要一天三餐,最多四餐,而且要定时、定量。
谣言二 胃不好要长期喝粥
很多人都认为粥清淡易消化,因此喝粥可以帮胃部减轻一些压力,所以长期喝粥能达到养胃的目的。
“粥与其他食物相比较软烂,对胃的刺激性较小,因此胃病病情较重者和胃炎急性期患者喝粥有益处,但长期喝粥就另当别论了。”胡运莲说,粥中的水分较多,会稀释胃液,而且粥常常所占容积大,易导致胃部膨胀,二者都会使胃的消化功能退化或弱化,而且胃如果长期适应了这种软烂食物,就可能不易接受或适应其他类型的食物了。此外,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粮谷类食物中的淀粉变成麦芽糖等。除了淀粉酶外,唾液中还有粘蛋白,它可使食物润滑,易于吞咽入胃。但唾液的分泌是需要咀嚼刺激的,如果经常喝粥没有咀嚼动作,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分泌,不仅使得食物在口腔内消化率降低,增加胃的负担,而且也影响食物在胃、肠的消化吸收。
刘赓也表示,由于粥水分多,口腔和胃肠等分泌的消化液就会被稀释,对于胃肠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会引起胃肠蠕动更加缓慢,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
谣言三 胃不好的人只能吃素
“你胃不好,少吃点肉,肉不好消化,多吃蔬菜。”生活中胃不好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诫,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好消化,肉类好不好消化一是与烹调方法有关,煎炸的就不如煮蒸的容易消化;二是与吃的量多少有关,一次吃的多就不容易消化;三是与肉的种类有关,鸡、鸭、鱼肉就比牛、羊肉易消化。”胡运莲说。
而蔬菜也不是所有的都好消化,比如芹菜、韭菜等根茎粗、纤维素多的就不容易消化。而且这些蔬菜纤维比较粗糙,更易磨损胃黏膜,使胃更加不舒服。此外,只吃素食,一方面营养不均衡,另一方面,素食比荤食在胃内留存的时间短、排空快,易使人感到饥饿,从而导致多次进食,打乱了胃的工作规律,反而容易导致胃病或加重胃病等。所以,胃不好的人,宜进食易消化的、较软的食物,而且要荤素搭配、选择适合的烹调方法,吃七八成饱就好。
对此,刘赓指出,肉类中含有多种植物性食物不具备的营养素,比如优质蛋白质、人体必需的脂肪酸、铁、锌以及部分B族维生素等。胃黏膜修复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所以,即使胃不好的人也还是应该做到膳食营养均衡摄入,适当吃一些瘦肉、鱼、蛋、奶等动物性蛋白;消化不好的人可以把肉食切碎、做软,采取清蒸、清炖等方法,少放盐、酱油以及味精等调味品,像肉末炖蛋、清蒸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谣言四 睡前喝牛奶保护胃黏膜
生活中,胃不好的人,经常会被告知:“可以在睡觉前喝杯牛奶,因为牛奶会在胃里形成保护膜,保护胃黏膜。”
就此问题,胡运莲表示,如果一日三餐已按规律进食,睡觉前就无需再进食(包括喝牛奶),因为睡觉前喝牛奶打破了胃“一日三餐”的工作节奏。
“而且对于有泛酸、胃胀不适的胃病患者来说,喝杯热牛奶可立即缓解不适症状,这是因为喝进去的牛奶可稀释胃酸,暂时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保护膜,但这里的缓解症状和形成保护膜都只是暂时的。相反,牛奶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比它稀释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有报告说喝牛奶后胃酸分泌量可增加30%。所以,常常睡觉前喝牛奶不仅不保护胃黏膜,还可加重胃病或影响疗效。”胡运莲说。
如何科学养胃
①一日三餐最多四餐,进餐时间固定,不能有很大变动。
②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在口腔内进行较充足的初级消化,同时减轻胃的负担。
③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不迷信任何单个食物的作用。
④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咸、太苦、太酸、太甜、太冷等的食物。
⑤远离烟酒,规律作息。
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⑦选择适合的烹调方法。
⑧每餐只吃八成饱,避免进食过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四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决赛赋能AI发展
- 世界最大纸浆船靠港巴西桑托斯港将驶往中国
- 《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将于7月1日起施行
- 襄阳古隆中 游客背诵《隆中对》、穿汉服都可免门票
- 浙江乡村解锁“新技能”换假日高人气
- 网传贵港爱尔眼科医院“中秋外联明细表”引关注 官方:已成立调查组
- 年轻人流行租轮椅游上海迪士尼?
- 奇幻剧也可以向现实溯源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梅花”朵朵绽放福建 惠民演出受欢迎
- 中国倡导的“原子造福全球南方”理念首次写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决议
- 2017北京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16% 为全国最佳
- 北京:4架陆航直升机赴门头沟执行空投救援
- 《巧工匠心——华侨博物院藏雕刻精品展》在桂林开展
- 宁夏2023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出征奔赴一线 在大地书写绚烂青春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不可靠实体清单有关措施答记者问
- 一场森林馈赠的盛宴 首届鄂伦春自治旗森林美食节成功举办
- 向着最偏远的失联村庄进发
- 呼吸道疾病高发季 儿童胸痛需警惕
- 巴黎奥运会将至 浙江义乌“体育系”订单暴增
- 砂糖橘、蔓越莓、鱼子酱……“南北回礼”都送了些啥?
- 热门推荐
-
- 上海绒绣:特色艺术矫治帮助服刑人员磨炼心性
- 《县委大院》描绘鲜活基层干部群像
- 韩国戒严司令官宣布,禁止国会、地方议会、政党活动,禁止政治性集会示威,一切媒体出版机构接受戒严司令官管理
- 借“疫苗捐赠”攻击抹黑中国,美西方没安好心
- 外媒:达夫科娃赢得选举 北马其顿有望迎首位女总统?
- 今年前7个月海南外贸进出口增长21.7%
- 全国中职生手工制茶赛在渝“开炒” 职校生比拼传统手工制茶技艺
- 广州增城与西安华清宫共赴“荔枝之约”
- 中巴合作共探青贮饲料收获加工新径:拓中国饲草加工装备国际市场
- 青海“河南蒙旗”启幕那达慕 万人共赴草原盛会
- 老剧团焕发新活力(艺近人和)
- 新研究:吸电子烟对DNA损伤不亚于香烟
- “负二代”李幸泽的逆袭之路:一颗土豆一世情
- 上海青年企业家11载践行公益:为了“花朵”的微笑
- 网宿安全报告称全球Web应用程序攻击数超七千亿次,企业亟需转向“体系化主动安全”
- 甘肃榆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 加速专利成果落地转移转化
- 被静电支配的恐惧又来了 全国静电指数地图看哪里将变身人形磁铁
- 昆仑万维携手承德市政府、建龙集团谋划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业基地建设
- 山东激发数据要素价值 赋能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 乌干达一油罐车发生爆炸致11人死亡 死者含两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