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梅花”朵朵绽放福建 惠民演出受欢迎
中新网福州8月24日电(叶秋云)暑期即将结束,福建文化市场却依然持续“高温”:从今年6月底开始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联合推出的“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活动在继续进行中,历届梅花奖演员登台献艺,集中为基层观众献上约100场惠民演出,备受戏迷欢迎。
回归舞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月19日至20日,作为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活动之一,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越剧尹派非遗传承人陈丽宇主演的越剧《狮吼新传》在福建芳华越剧院演出。
“虽然梅花奖是个人奖,但这个奖项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伴随着经典剧目的诞生。”陈丽宇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经典剧目应该更多地走进人民当中去。
“梅花奖演员在获奖以后,不只是一个荣誉,更要回归到舞台上,起到表率作用,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郑全认为,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这样的展演方式更系统、更具规模,容易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反响很好。
今年适逢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福建两位参评者郑全、孙砾同获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由福建京剧院一级编剧陈欣欣创作的闽剧《生命》获评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福建是本届获得两朵“梅花”的唯一省份,也是时隔12年再次同届“梅开双朵”。
至此,福建已11届蝉联梅花奖;40年来,福建共有19人20次摘得“梅花”。
何以朵朵“梅花”次第开
“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表面上看梅花奖是演员个人奖,但从某种角度看,它往往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乃至一个地方表演艺术水准与综合演出实力的集中体现。”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秋梅说。
经典剧目所蕴含的“富矿”滋养着一代代的戏剧传人,成为每个演员戏剧之路的基石。一如陈欣欣所说,福建戏剧界至今坚守对每一部剧本每一部戏“说真话”的风气,这种艺术上的坦诚相待,使福建省出了很多好戏、好剧本。
2023年5月,郑全凭剧目《唐琬》捧“梅”而归;16年前,一级演员李敏也是如此。《唐琬》是福建省已故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先生的作品,著名导演徐春兰执导,亦是舞美设计师刘杏林的代表作之一。
“优秀剧作家,一定会根据演员的实际能力和其所在院团的具体情况而量身订制,并为剧目的二度创作留下足够的演绎空间。”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表示,凭借王仁杰先生的《唐琬》剧本,福建芳华越剧院已经成功摘得两朵“梅花”,这就是好剧本的魅力。
自2008年开始复排《唐琬》,15年里,在郑全眼中,唐琬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女子。
郑全是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剧张(云霞)派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她表示,此番参加梅花奖竞演的《唐琬》,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越剧张(云霞)派艺术、昆曲、古琴、话剧的四结合,既有昆曲、话剧的跨界融合,又创造性地引入了古琴加强烘托人物的别致音效。最特别的,是让濒临失传的越剧张(云霞)派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福建参评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能够不断取得佳绩,实现新的突破,离不开全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王秋梅说,近年来通过“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渠道,福建持续加大戏剧的扶持力度,每年推出20个优秀戏剧剧本和一定数量优秀剧目;同时,进一步健全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推动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恢复、剧种研究、资料挖掘抢救等工作,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戏曲传承发展生态。
关键在人:传承与创新
戏曲是“活”的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需要一代代戏曲工作者们传承与开创。
福建现有活态传承的地方戏曲剧种23个,其中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此外,福建还有5种皮影戏、木偶戏类型,琳琅满目,堪称戏曲艺术的“百花园”。
为了让优秀戏曲文化走得更远,创办于1986年的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给福建省各剧种领军人才的涌现、一拨拨新秀新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创办以来,17位“水仙花”得主先后18次摘“梅”。
把“根”扎实,方可突破。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重点关注演员表演水平的提高,比赛时间仅12至20分钟,一般参赛的选手都是表演传统折子戏片段,考验的是基本功。一级导演、福建省剧协副主席金爱珠表示,福建戏剧重在传承,要学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去谈创新。
金爱珠认为,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让所有的演员从不成熟到成熟,到成为“角儿”,乃至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舞台上不断地历练和成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苦寒’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
除了表演人才之外,戏曲繁荣发展也离不开戏曲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以及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等领域的人才。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还设立了演奏员奖。
一级艺术管理、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饶文富直言,戏曲音乐是守住剧种特色的最后一道底线。保护传统戏曲,不只是台前保护演员,台下的演奏员也要给予成长的空间。
饶文富表示,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的艺术,演员和演奏员等需要在舞台上充分实践,也需要大量剧目的积累。
没有人,何来戏?戏曲人才不能断,这是所有演员、乐手、编剧乃至政府部门的共识。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闽台戏剧学院院长靳相林透露,目前,该校戏曲班与泉州艺术学校、莆田艺术学校合作,开展“戏曲3+2”学生培养模式(即:3年中专,2年大专),为福建戏曲工作持续输送人才。
此次演出季活动既在城市剧场,也深入基层的乡村、社区、学校、部队、景区等。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艳艳带着复排的多部莆仙戏传统精品剧目,赴莆田市竹庄村、沙坂村、西徐村等进行惠民演出。
“莆仙戏上得了春晚,也下得了‘村晚’。”黄艳艳认为,艺术不仅要高雅,还得接地气、扎根基层,接受观众的检验,这样优秀戏曲文化才能走得更远。(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周五下班来中国过周末”正成为潮流
- 北京疾控:流感疫情呈现降势 近一周乙流病毒为主要流行株
- 国家发改委:欧盟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加剧其化石能源依赖
- 春运回家必看 这些物品不能带上火车
- 长沙上演国风簪花秀 展示千年簪花文化
- 报告:二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需求持续恢复
- 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公众开放 微生物实验尽显科学魅力
- 重庆26个区县出现暴雨 15条河流超警其中4条超保
- 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三重城墙
- 产业观察:“我”和青瓷的距离有多远?
- 中国A股汽车整车板块周二走强
- 探索综艺带动地方文旅 目的地推介计划正式启动
- 北京275所受灾学校如期开学 “开学第一课”关注心理健康
- 中国公益组织为柬埔寨地雷受害者点亮希望之光
- 外媒:伊朗总统邀请沙特国王访问伊朗
- 中国科大提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超声动力治疗方案
- 杂技情景剧《福人游记》献演 致敬福建文化遗产
- 厦门大学原创话剧上演 再现王亚南首倡“中国经济学”往事
- 韩明起恢复发放中国公民赴韩短期签证
- 泰国40个省份拉响极端天气警报
- 热门推荐
-
- 中国将打造一批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重点商圈
- 上海: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
- 韩宪法法院举行尹锡悦弹劾案首次审前听证会
- 走进民企看发展 | “好奇者”周鸿祎:创新才能抓住新的商业模式
- 北京拟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 监管趋严加速洗牌
- (走进中国乡村)“中国童车之都”崛起秘籍:“小童车”也有“硬功夫”
- 北京通州推进优质资源辐射河北北三县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 新疆昆玉市300吨反季甜瓜上市俏销
- 国内首部漫画学术刊物《漫画研究》创刊
- 一季度中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1037.9万人次受灾
- 京津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合作 为重点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中国中医药大会》启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战略合作
- 孟加拉国青年领袖:期待学习中国绿色技术 加强气候合作 | 世界观
- 四部门:到2027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
- 电视剧《破晓东方》:让年轻人在历史和现实间共情
- 欧盟宣布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
- 东盟职业教育学者盼中国帮助培训更多职业技能人才
- 《魔幻手机》执行导演周国栋去世 演员焦恩俊悼念
- 国际锐评丨“机遇中国”不可错过
- 哈马斯称收到新停火协议方案 英方称考虑承认巴勒斯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