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车70年 川藏公路大桥飞架成通途
中新社昌都12月29日电 题:通车70年 川藏公路大桥飞架成通途
作者 江飞波 赵朗 王利文 李江宁
“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坐车从成都到巴塘,顺利的话要一个星期。”近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巴塘分局工作人员伍加智向中新社记者讲述川藏公路之变。
今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简称“两路”)通车70周年。数十年间,连接四川、西藏两地的川藏公路诸多路段桥梁都历经数次“迭代升级”,川藏公路已成通途。
金沙江是川藏公路知名的游客“打卡”点之一,在桥梁中间位置有“西藏界”和“四川界”标识,不少进出藏游客都会在此拍照留影。
伍加智介绍说,自己是“路二代”,父亲伍祥楷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修建川藏公路,“我是1987年参加工作,那时从成都出发第一天可以到雅安,第二天翻二郎山,随后还要翻折多山、剪子弯山、海子山等等。”他说,那时车辆动力弱,很多时候翻山走不动,乘客要集体下来推车,遇到塌方和冰雪,堵在路上是常态。
“现在很多地方都通了隧道,高速公路也修到康定,要是赶时间不看风景的话,从成都出发,一天就能过金沙江进藏。”伍加智说,现在金沙江上第三、第四代两座大桥并立,均可通行。其中最新的第四代大桥荷载等级达到公路Ⅰ级,早已告别了自驾车限行政策。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境内的怒江大桥上,经常有过往的汽车驾驶员在过桥时鸣笛,声音回荡在峡谷中,这是在向曾经建设及守护这段天险路段的战士致敬。
由通车隧道改建而成的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负责人曾剑川介绍说,怒江峡谷险峻,上世纪50年代在这里开路建桥难如登天,当时的筑路人员在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出一条通道。他说,第一代怒江大桥是钢架桥,第二代更迭为混凝土拱桥。2018年,通行能力、承载能力更强的第三代怒江大桥投入使用,怒江峡谷路段通行能力大为提升。
西藏波密县境内十余公里的通麦路段曾被称为“通麦天险”,飞石、泥石流、塌方等灾害频发,过去是川藏公路最危险的路段之一。
62岁的波密县居民益西四郎回忆,通麦老桥毁于2000年的一场大水,此后,有段时间河道两边架起了钢索,人员走川藏线需要溜索过河才能通过。
“川藏线断了,车辆只能绕行昌都、那曲,后面修了桥,能过车辆了,但那个桥承载能力非常有限。”益西四郎说,那时如果车辆货物过重,需要卸货分多次运输,如此,堵车便成了通麦常态。
在他的印象中,川藏公路一直在改造升级,到2010年前后,西藏公路升级速度加快。2013年10月,从波密县扎木镇到墨脱的公路建成通车;2016年4月,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的全面建成通车,102隧道、飞石崖隧道以及通麦大桥等组成的“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险难行的路段。
来自陕西延安的骑行爱好者高新宇10年前首次骑行川藏公路。他说,再度骑行川藏公路,最大的感受是路更好了,“很多地方通了隧道,大桥替代了小桥。以前骑盘山路非常艰苦,现在川藏线上盘山路少了很多,可以说非常通畅”。(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记忆中的银川老城》系列作品展开展
-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干涉内政”的帽子永远扣不到中国头上
- “两河明珠”城市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绿色低碳”成关键词
- 桂林机场国际航线添新航司 执飞桂林至吉隆坡
- 观天下·网传“密件” | 监听多个盟友?拜登政府急查网传“密件”源头
- 巴西中资业务大讲堂开讲“知识产权”
- 拉萨铁路警方全力护航春运平安路
- (新春走基层)“老外”中国舞龙初体验:看着容易舞着难
- “剧本杀”进课堂,学生主创还原历史场景
- 2024年美国持续发动网络空间新“冷战”
- 爬楼梯有助长寿
- 数千名黎巴嫩民众返回家园 哈马斯称愿达成协议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4.3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 四川瓦屋山景区1名游客被飞石砸中身亡
- 国际观察:日本扩武强军危及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 书画漆艺寿山石雕福州联展 尽呈“跨越之美”
- (经济观察)新要素:中国加速挖掘数据“新黄金”
- 加油站加个油 熟食、蔬菜顺便都买了
- 上海专家巧用导管和导丝“开山辟路”成功为“腿梗”老人“保肢”
- 德国5月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
- 热门推荐
-
- 霍尔果斯口岸一季度通行中欧班列续增 新能源汽车成亮点
- 湖北堵河源首次拍到国家一级野生动物梅花鹿
- 时事观察:美国从伊拉克何时撤军仍是悬念
- 北京文化园区SHOW数智圆桌会举办 促增园区运营效益
- 俄气象专家:地球将遭遇强地磁暴
- “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揭牌
-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首次在港举办峰会 聚焦全球经济走势
- 一碗腊八粥何以香飘千载?
- 兜牢“老有所养”底线
- 首都机场海关查获入境旅客违规携带蝴蝶“标本画”
- 蓝皮书:数字文化贸易正成为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关键力量
- 马来西亚2024年GDP预计同比增长5.1%
- (台海观澜)两岸专家共话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共同根脉、共担使命
- 《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发布
- 两部门深化信息共享合作优化营商环境
- 浙江一景区发现百合花新品种“神仙居百合”
- 北齐黄釉扁壶 千年前的“胡腾舞”是啥模样?
- 吉林国乐文化艺术节开幕 名家汇聚展现国乐之美
- “来自星星的孩子”
- 中老铁路“跑”出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