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不出省”提升百姓幸福感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绩单”亮眼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为实现“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我国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截至目前,已有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已覆盖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省份。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了89家国家级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分支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主要针对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等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的病种。中央财政对每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给予5亿元以内的补助。经过5年的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经覆盖了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外的所有的省份,1400多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离百姓更近 减少跨省就医
正在加快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优质医疗资源离老百姓更近,看病就医更方便了。人口大省河南已获批建设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越来越多的疑难重症患者在省内就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在位于郑州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病房,来自许昌的王先生,因患主动脉夹层导致肠道缺血,出现了生命危险,需要及时做手术,但手术风险极高。
主治医生立即与北京阜外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为王先生制定手术方案。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王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截至目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先后选派178名医护骨干到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学习,北京阜外医院先后选派65位专家常驻郑州。
为让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河南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与全省200多家医院成立河南省心血管专科联盟、河南省胸痛中心联盟,打造“5小时生命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危急重症监护室的救护车力争5个小时之内,即可到达基层医院,转运心血管急症病人。
截至2023年底,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成功实施了37例心脏移植手术,完成了18例“人工心脏植入术”,心血管病患者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2023年,河南省心血管疾病省外转诊率由2020年的10.52%下降到1.35%。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探索实行“双主任”制 引领临床专科发展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区域内专科医生治疗疑难重症的能力。贵州实行“双主任”制,快速提升骨科、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等重点学科的诊疗水平。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在脊柱科、关节科、运动医学科等9个临床科室实行“双主任”制,积水潭医院派出的主任主管医、教、研,当地的主任负责行政管理。马赛今年6月被派到贵州医院担任脊柱科主任,他不仅是学科带头人,还要负责疑难疾病诊治。这位患者长期腰痛、下肢疼痛,辗转多家医院,一度被诊断为腰椎滑脱错位,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前不久,老人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马赛医生亲自为他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最终被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马赛带领当地医生为患者顺利完成了颈椎手术。
北京积水潭医院向贵州派驻专家两年多来,已累计开展新技术155项,填补贵州省空白35项。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除了把自身做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辐射带动区域内的其他医疗机构,提高区域内整体医疗水平。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与全省127家医院建立骨科联盟,截至目前,已接收173名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来自黔东南州岑巩县人民医院的王江,已在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学习三个多月了。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针对难点堵点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以“大病不出省”为核心目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向更高标准迈进。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等配套措施。
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遇到的难点包括: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机制尚未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尚需完善;关键技术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建立等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出台《关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明确区域医疗中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近年来西藏公安机关共抓获网上逃犯601名
- 五菱宏光回应被周鸿祎说空间小
- 山西省交响乐团大型原创交响套曲《九曲黄河诵》在京首演
-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代表委员履职故事】郭进考: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粮食
- 西藏拉萨2024年“中华美食 ·西藏味道”——创新与未来美食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 良渚文化发源地杭州余杭:五千年文明如何续写?
- 中国商务部回应美考虑将与华为有关中企加入制裁名单
- 浙江水乡古镇“city boat”路线上新 游人好似“画中人”
- 【中国那些事儿】美籍专家:中美关系关乎全球未来,两国应携手共建繁荣世界
- 用艺术反哺家乡:北方昆曲剧院赴河北高阳“寻根”义演
- 田地送进“托管班” 新疆农户集体转行“服务业”
- 哈尔滨开展亚冬会赛事侧志愿者消防安全培训
- 745名河南“花木兰”邂逅广西“刘三姐” 戏曲特色旅游专列抵达南宁
- 27国(地区)儿童上海同台演出 感受中华文化
- 《产褥期妇女膳食指导》团体标准发布
-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发布
- 寒潮来袭中国多地将迎强降温 局地或降温超20℃
- 山东加强水生态深度治理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颜值”
- 新疆图木舒克市达坂山铁路专用线项目路基工程全线贯通
- 四川甘孜州炉霍县发生3.4级地震 震源深度14千米
- 热门推荐
-
- 【强国看农业】深耕海洋牧场 夯实“蓝色粮仓”
- 日本濑户内海两船相撞致3死1伤
- 多彩贵州走进厦门 探路“卖酒”转向“卖生活方式”
- 广西桂林重演西南剧展落幕戏《戏剧春秋》拉开艺术节帷幕
- 中央重要部署,7大信号!
- 中国设新疆自贸试验区 将建联通欧亚综合物流枢纽
- “80后”作家刘霄:用长篇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记录脱贫攻坚壮举
-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并网
- 六岁男童不慎被钢筋贯穿胸腹腔 爱心接力助转危为“安”
- 美国制造业数据重燃经济衰退担忧 美股结束数周连涨
- 谁在推广购房“零首付”
- 官方:元旦假期国内出游5271.34万人次 体现三大特点
- 中国残联先期筹措500余万元款物支援西藏地震灾区
- “一带一路”电影交流合作论坛在福州举行
- 西藏阿里:送证上门暖人心 便民利民显真情
- 江苏太仓东林村:一座零碳示范村与它的生态循环农业
- 加强大熊猫国际合作 中国致力讲好大熊猫保护故事
- 新漫评:“自由”美利坚,监听每一天
- 中国制造惠及全球
- 强观察|以研发创新为特色,成立中关村综保区释放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