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七成订单被中国拿下 我国造船业上半年成绩单来了
今天(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我国2024年上半年造船业最新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稳步增长,全球领先。
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
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
截至6月底,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
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4.7%和58.9%。
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首先还是市场在扩张,市场有这个需求,才能让我们手持订单、新接订单能够不断增长。今年上半年新接订单(占全球)接近75%,说明中国造船工业还能够继续延续一个增长的态势,这是非常好的消息,反映了我们的市场能力。
高端船型订单饱满 利润同比增长近2倍
在今天公布的中国造船业数据中还有一项非常亮眼的指标,就是利润额。今年前5个月,中国造船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近2倍。
最新数据显示:
1—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2.4亿元,同比增长26.3%;
实现利润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87.5%。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进入了建造加速期,全船80%的结构分段已经完工。在另一个船坞,7000箱集装箱船也在加速制造,今年上半年,上海外高桥造船交付了12艘这样的船型,创造了平均每两周就交付一艘的纪录。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市场营销部部长助理 魏艳:市场需求方面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船东对船队运力持续更新的这样一个刚性需求推升了新造船的价格。从今年的交付来看,我们可以超额完成年度的生产任务。还将迎来外高桥造船公司累计交付第1亿载重吨的大节点,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不仅仅是上海外高桥造船,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的手持订单量按修正总吨计算已达到近20年的最高值,这些订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型。其中,气体运输船建造取得新突破,陆续交付全球最大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99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全球首艘第五代“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和全球首款江海直达型14000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集装箱船的新接订单量更是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97.5%。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首先是船价处在历史上的高位,除了这个以外,跟我们的产品结构也有很大关系,我们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承接了很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这也是我们盈利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中国造船业出口额持续增长
除了订单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高,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船东把订单投向了中国船厂,全球每10份造船新订单,就有超过七成流向中国。我国造船出口额持续增长。
在大连的一家船企记者看到,这里生产的船舶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船东,接到的订单排期已经排到了2028年。这里生产的船舶不仅质量让船东满意,很多技术还是独家掌握。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生产管理部部长 姜宏亮:我们自主设计的产品的质量,运行的效率,包括节能等这些指标上,都得到了船东使用方的高度认可。而且我们在周期上满足船东的使用需求,按期交付率都是100%。国际上90%的航运公司都与我们有合作关系,我们还扩展了很多首次与中国船厂进行合作的船企,进一步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保持稳步增长,船舶产品出口金额206.7亿美元,同比增长85.2%,从月度来看,月均出口达34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增速位列我国重点机电产品出口的首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中国造船已经被全球所认知,75%左右的新订单证明,大家愿意和中国的船厂、船企合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全球新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格局。中国造船的品牌既代表了我们的质量,还代表我们的科技创新以及整套的服务体系,是我们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结构转型成果明显 绿色船舶占比上升
在最新的数据中,还有一个新的趋势引人注目,这就是“绿色船舶中国造”。今年前6个月,我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国际份额达到71.7%,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船舶实现绿色化转型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应用液化天然气、甲醇、液氨等绿色新燃料作为船舶动力。另一种是通过优化船舶动力装置,增加脱硫系统等新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市场营销部部长 彭贵胜:从新签订单上来看,部分客户已经直接选择了替代燃料船舶,整体上看新造船的订单向绿色化发展的趋势是非常确定的,我们的绿色船型占比约60%。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份额达到71.7%,并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市场营销部部长 彭贵胜:我们曾交付过全球首艘以LNG为燃料的VLCC(超大型油轮),今年我们也承接了全球首艘以液氨为燃料的油船订单。绿色船舶它的动力系统、燃料供应系统、存储系统都会带来额外价值,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全球贸易的9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船舶航运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海事组织提出到2050年左右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去年,我国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中国船舶工业在规模化和技术创新方面有巨大的进步,我们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要引领全球行业快速绿色转型,我们要引领很多新的技术植入传统的造船工业之中,使得我们造船工业能够在新的形势下焕发出新活力。
我国船舶工业进入“高度景气区间”
今天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造船数据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叫作“高度景气区间”。这个区间是什么意思呢?进入这个区间后造船市场会有何变化?
为了全面反映船舶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和行业运行状况,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编制了中国造船行业景气指数,并将按季度对外发布。中国造船行业景气指数以2013年为基准100点,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结果,将景气指数划分为四个区间:
140点及以上指数为“高度景气”;
120~140点之间指数为“正常-景气”;
100~120点之间指数为“弱景气-正常”;
100点以下,指数为“不景气”。
今年是继2012年后,中国造船行业景气指数首次突破140点,进入“高度景气区间”。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彦庆:高度景气就是整个生产的活跃度、市场的活跃度已经达到了能够吸引更多投资、发展的状态。船厂是非常饱满的一种生产节奏,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还有就是安全生产,能够保持快节奏的生产节拍,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个任务。
李彦庆告诉记者,在经历了10多年的调整后,我国船舶工业再次进入了这个区间,说明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自身生产状态、订单水平还有盈利水平都处于非常理想的情况。船舶企业应在此期间全力做好“保交船、快交船、交好船”的工作,让好的造船优势抓紧兑现成好的经济效益。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李宁 吴天白 黄璐 盛瑾瑜)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启动3年余 青海段涉渔重大案件零发生
- 第二十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闭幕
- 哈萨克斯坦客机失事遇难人数升至38人
- 山西:到2025年底尚未公布历史建筑的县将实现清零
- 浙江龙泉剑瓷文化越走越“新”
- 捐款加分免试入学都是谎言!高考招生诈骗套路多
- 青海唐卡艺术小镇:“劳模画师”师带徒,文化扶贫富一方
- 专访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
- 云南作家和匠宇分享新书:讲述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部探险经历
- 市监总局:对水晶泥、盲盒等玩具和文具开展质量安全隐患排查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网传光伏从业者在德被带走消息多有不实
- 美国夏威夷野火遇难者升至96人
- 从初级生产到高附加值加工 山西屯留玉米串起“黄金产业链”
- 临近年终 有企业设置与岗位无关项测试员工忠诚度
- 商务部:上半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26.2亿美元
-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已上报50项经验案例
- 开着“新”车回家过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000万辆
- 消费金融聚力促消费惠民生
- 俄杜马主席:俄暂停履约是美国外交政策造成的后果
-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吸引众多青少年选手
- 热门推荐
-
- 海南文昌聚焦打造“一城两区一港” 商业航天产业版图展开
- 民调:大多数选民称美国最高法院无法公正裁决大选案件
- 江西发布雷电橙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
- 【大咖说】全球互联网巨头齐聚乌镇,盛赞中国互联网飞跃式发展
- 莱阳恐龙发现一百周年:打造知名恐龙主题文旅目的地
- 北京市属公园迎来客流小高峰 部分预约已满额
- 青海省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3.1% 创2019年以来新高
-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解“三问”寄语毕业生“洞见未来”
- 福建两处基地获批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
- (经济观察)部委“年会”密集召开 中国经济政策走向清晰
- 中国橡胶树“北上”新突破:种植区域拓展至北纬25度
- 【我们的中国故事】斯黛夫·康纳:舞动指尖奏出和谐音符
- 普京签署命令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隶属俄联邦安全会议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打造全国首个“走出去”公共服务办事大厅
- 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 广西专科护士坚守临床一线 研发专利助力临床治疗
-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丨中国首部字典收录多少字?走进漯河看“字圣”如何说文解字
- 全球青年气候短视频大赛在COP29启动
- “金融茶”变种暗箭难防
- 即时零售迎政策利好 实体商家在京东收获“小时达”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