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城市,意味着什么?
开栏的话
2024年,中国经济平稳开局、稳中有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经济体量大、制造业门类齐全等传统优势进一步夯实,还在汇聚形成新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本报今起推出“读懂中国经济新优势”系列报道,通过真实故事、数据解读和权威分析,展示持续向上的中国经济风采。
观察一座城市的经济活跃程度,“夜晚”是最佳角度之一。
从夜光遥感影像去看,中国的版图之上,一个个灯火连片的醒目区域浮现,它们是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太空视角下的璀璨灯光,见证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今天,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城市群集聚壮大,正为中国经济发展积蓄新的力量。
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伶仃洋上,轰鸣声中,深中通道项目各项工程建设进入通车冲刺期。建成后,广东中山至深圳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以内,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照进现实。
往北,长三角地区,从芯片软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到一体化压铸制造,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一家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
继续北上,JORDAN全球最大旗舰店落户北京三里屯太古里,2024天津时装周蓄势待发,京津冀三地携手打造消费盛宴,市场新意焕发。
交通畅达、产业集聚、消费新潮,中国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中国经济活力的载体。
看数量,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2023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33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6.16%。目前,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已有10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所集聚的人口数量已达世界首位。
看质量,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GDP由城市贡献。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其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一些专家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稠密度提升1个百分点对应不变价GDP增长0.82%。
“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说,在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大规模人口与产业在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有利于推动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曾经担任世界银行首席城市规划师的纽约大学教授阿兰·贝尔托认为,中国史无前例的大型城市群有潜力开启一个高生产力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时代。
产业与创新的聚集区
3月21日,世界500强企业松下又一电子材料新项目签约落户江苏苏州。松下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松下在中国增资新设18个基地,基本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究竟有何魅力?
“放在全球比较,中国的城市群,每一个都相当于大国的体量。例如长三角面积跟日本接近,人口约是日本的两倍。”陆铭说,这就意味着,一些现代化的产业,在中国一个城市群内部就能形成全产业链的布局,对别国而言需要跨国贸易来支撑的环节,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
今天,在珠三角,一部智能手机可在1小时内配齐95%的零部件;在湖南,一杯咖啡的时间能集齐电力机车上万个零部件……中国众多产业跻身全球前列,“高精尖”产品集成优势不断壮大,背后依托的正是城市和城市群。
城市群是产业聚集区,也是创新集聚区。近年来,一批批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落点也是选择了位于城市群中心的大都市。不久前,阿斯利康宣布上海成为其第五大全球战略中心,苹果公司明确今年将在深圳新设应用研究实验室,北京认定新一批外资研发中心……这正是中国大都市创新活跃的写照。
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去年12月发布的《全球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北京在全球创新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三,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超过东京湾区位列第六。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集中
是留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工作,还是回到中国?去年,中国小伙巢汉青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选择了后者。
“我的研究专注在医疗AI领域,国内在这个方向上更加包容开放,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愿意拥抱AI,这让我更有信心。”巢汉青如今是达摩院医疗AI实验室的一名算法专家,他发现,中国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包容创新,新技术应用场景更多,让科研有了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土壤。
“我身边的同学们选择回国的越来越多。”巢汉青说,成为达摩院首批进站博士后,还可获得百万元的来杭补贴。国内大城市越来越宜居宜业,加上人才政策加持,吸引力越来越强了。市场机构数据显示,京沪深等大城市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国前列,超六成人才流向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五大城市群。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作为对照,中国城镇化在速度与质量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城市人口增长不仅会带动消费增长,也将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投资需求。据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3.5%,约为6.6万亿元的新增投资需求。另据推算,如果城镇和农村转移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公共服务,中国的消费需求可提升近30%。
“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对生产、消费和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产生综合影响。中国数量众多的大城市和城市群,也得益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经济现代化等因素。”陆铭说,未来,人口将继续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报记者 李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3月30日 第 01 版)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季度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 我国部署加大春运期间运力供给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高质量发展“邂逅”乡村,浙江如何出新招?
- 以色列正召回驻挪威和爱尔兰外交官
- 联合国官员:桂林旅游资源独一无二潜力无限
- 多国中华文化爱好者诵读儒家经典 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 海峡两岸文化名师对话南音传承与发展
- 吉林灵芝小镇启“春忙”:“仙草”送来可观收益
- 新疆乌什县加快推进震后重建
- 国家博物馆启动近年最大规模全面改陈 基本陈列展集中更新
- 《米小圈上学记》:“简单快乐”中的“温暖成长”
- 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 江苏通报疑似贩卖婴儿案件: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猫眼研究院大数据洞察2024年电影市场:年轻、轻频用户成票房增长空间
- “小”与“老”为彼此开启另一扇门
- 普惠信贷增量扩面提质 精准赋能重点领域
-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月饼大战”提前打响
- 世界预防自杀日:京东客服“生命通道”已挽救数千轻生者
- 国际最新研究称,数千颗陨石或因全球变暖而更快沉入南极冰层
- 从概念到现实,6G“升级”生产生活还有多远?
- 热门推荐
-
- 国家邮政局:前5月快递业务量480.9亿件 同比增17.4%
- 京沪高速公路停止收费?官方辟谣:相关内容虚构事实
- 国际知名专家入职复旦大学 将推动建设全球性合作平台“Act Global”
- 三江源腹地果洛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
- 返乡大学生为老人办“村晚”
- 挂号不再难、就医更安心 多举措筑牢老年群体健康防线
- 台湾陆配团体燕赵行交流分享会活动举行
- 全国诗词名家走长江采风活动在武汉启动
- 一景区关园!连续极端高温,瀑布也没水了?
- 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在京开启 50余场中外剧目将上演
- 一季度北京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研发创新保持活跃
- 俄罗斯外交部:决定对部分英国个人实施制裁
- 创新药中国上市 助斑秃患者开启人生新篇章
- 国际识局:法国政坛三分天下,总理辞职被拒为哪般?
- 报告称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中仍保持重要战略地位
- 云南警方“夏季行动”挽回经济损失7.9亿余元
- 美法院授权扣押俄石油公司一架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飞机
- 长三角大健康产业20强城市榜单在江苏扬州出炉 上海居榜首
- 苏丹冲突双方达成新的72小时临时停火协议
- “520”彩礼话题引热议 多地彩礼“限高”为爱“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