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智前沿 业内共话产业新发展
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 题:聚焦数智前沿 业内共话产业新发展
中新财经记者 刘文文
2023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新产业50人论坛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5日在京举行。大会以“未来已来:数智时代的新产业”为主题,围绕“AI+赋能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议题邀请众多嘉宾齐聚,展望前沿技术趋势,共话未来产业发展。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在主旨发言中表示,我国数字经济近年来取得显著发展成效,5G+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以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养老、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未来将拥有更广阔发展空间。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以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北京数字经济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将成为新一轮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智时代,只有全球科技界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今后中国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能否跻身于世界主流CPU行列,关键取决于其生态。未来中国应积极与世界协同,共同推进RISC-V人才培养、打造繁荣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全球芯片产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牛津大学教授皮特·萨赫逊在会上表示,创新是推动人类稳步前行的“魔法工业”。从德国实践看,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未来,变革会发生在各个领域,人类将会用新的生产机制来实现数十亿人的生产生活愿景。
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通过视频发言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由人工智能这一变革力量所定义的时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治理至关重要,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中关村科服、北京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泰达城市更新、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等首批20家单位正式发起成立“新产业促进服务联合体”。为全方位展现中关村前沿科技,大会还同步举行了中关村前沿科技展,中关村前沿科创企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等诸多成果集体亮相。
本次大会由中关村论坛办公室指导,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办,中关村产业研究院、泰达控股承办,中关村国际会展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服、北京农业中关村产业联盟、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联合承办。(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将迎强降雨天气 北京交管部门全力做好交通保障工作
- 菜市场“代炒”,期待炒出烟火气的新活力
- 海评面:“中国市场仍有不错的投资机会”
- 少女沉迷“剧本杀”诈骗他人30余万元
- 新政发布后,北上广深楼市有何变化?记者走访
- 外媒:以军战机正在打击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
- 八部影片半数撤档 春节档为何出现罕见“撤档潮”
- 江西南昌国际陆港今年上半年发运外贸班列达836列
- 北京水务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 中外专家学者齐聚江西玉山研讨朱子学与阳明学
- 多方持续反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 周边国家抗议声不断
- 广东台山生态好 山螃蟹争“鲜”上桌
- “敌友之争”?你被AI骗过吗
- 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成都打造新“十二月市”城市消费品牌
- (新春走基层)浙江横店景区春节热度创新高 古装NPC引游客“穿越”
- 新漫评:遗毒不清,南海生态何时安宁?
- 国际识局:选举“滑铁卢”,韩国政府高官扎堆请辞 尹锡悦难了!
- 浙江交通观察:交旅融合为畲乡发展带来了什么?
- 着眼亚洲水安全风险挑战 中国水利部提四点倡议
- 棋盘梁下的“小王警官”
- 热门推荐
-
- 传统与现代相融 天津美术学院开启雕塑艺术盛宴
- 世界最大《金刚经》摩崖石刻即将全面完工
- 宁夏与央企深化合作招商推介活动在京举办
- 多个重大工程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硬核”实力支撑经济发展底气
- 防台风“杜苏芮” 浙江温州排查校园隐患数个水工项目停工
- 查出甲状腺结节应该怎么办
- 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天津签约碳控官5.0 宣布举办自行车生态巡回赛
- 网友发布“三亚被宰记” 当地凌晨通报调查情况
- 2023年央视中秋晚会将在宜宾举办
- 以总理办公室:以色列有条件地同意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
- 俄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美西方持续拱火是为维持其“领导地位”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加拿大 加方追加对乌支援
- 2022年中国海水冷却用水量1770.47亿吨
- 山西面向全国公开招募“银龄”教师 提供岗位269个
- 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三天!古特雷斯:必须应对气温上升挑战
- 北师大教授王大华:利用短视频融合代际沟通
- 晚婚潮、单身潮?这是个让全世界挠头的课题
- (寻味中华|非遗)“云朵上的民族”庆羌年迎丰收
- 越剧史诗《胆剑千秋》:回眸文脉传承的“精神丰碑”
- 德国前总理首席经济顾问:放飞“合作之鹤” 培育新型中西对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