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苗绣“绣”出新生机
破线绣、数纱绣、锁绣、堆绣……苗族绣娘们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用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纹样在布上讲述苗寨生活。传统苗绣针线技法纷繁复杂,丝线印染程序极为讲究,是苗族妇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006年,苗绣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业机缘 投身苗绣
苗族艺术吸引着曾旅居美国和墨西哥、从事手工艺工作的设计师王雨楠。2020年,王雨楠回国定居贵州凯里,与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龙禄颖合作,创立了苗绣设计工坊。
云贵高原,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她把在海外学习工作期间形成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带回这里,携手当地绣娘,推动西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特色与现代美学融合,实现苗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受过西方艺术教育之后再看苗绣,我发现了这门民间艺术更多的特别之处。”王雨楠说。
2010年,18岁的王雨楠前往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攻读服装设计专业,在这里完成了本硕学业。硕士毕业设计期间,她回国赴少数民族聚居的云贵地区采风,沙溪古镇的苗绣勾起了她的儿时记忆。
“我很小的时候,跟着支边的爸爸在贵州生活。当时看到苗绣只是觉得好玩,二十三四岁再看,才和其中的美学产生强烈共鸣,决定以苗族文化为主题做设计。”王雨楠说。
在王雨楠看来,对几何图案的灵活运用是苗绣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共通之处。凯里的苗族支系“河边苗”擅长破线绣,不同色块平面拼接的特色与西方艺术的几何构图相近。在纽约,设计往往是对图案本身的大胆组合,是极具个人主义风格的艺术;在宁静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落,手工艺是质朴的情感表达,是基于集体乡土文化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毕业后在美国、墨西哥工作的几年里,王雨楠仍难以割舍对苗绣的感情。她认为自己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尚停留在感性层面,遗憾于难以通过作品准确传神地表达出苗绣的灵魂。为方便与绣娘们直接沟通,进一步挖掘苗绣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她决定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在苗绣之乡——贵州凯里。
海外探索 苗寨扎根
在纽约,王雨楠曾实习、工作于华裔设计品牌“亚历山大·王”和“菲利林3.1”。2018年,她移居墨西哥最具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瓦哈卡州,从事当地民族手工艺设计相关工作。海外的工作经历赋予了王雨楠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中国文化的新视角和扎根民族文化的勇气。
纽约华裔设计品牌多以现代时尚风格为主,少量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富有中国特色的刺绣可能被缝制在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简约服装上,也可能成为牛仔夹克或手提包的点睛之笔。“它们一定是能穿戴的单品,这让我在之后的设计中很讲究实用性。”王雨楠说。
相比于美国的新潮时尚,墨西哥民族众多,文化特色四处有迹可循。“它和我国西南地区有很多类似之处,让我感到似曾相识。”
在墨西哥工作时期,王雨楠走访了众多村庄,有的地处沙漠,气候干旱、条件艰苦。直接触碰当地民族文化根源,与村民一起设计新的串珠、刺绣图样,她在艺术创作上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正是这段经历,启发王雨楠回国从事苗绣设计与开发工作。
在海外时尚圈探索多年,王雨楠发现,在国内长期被忽视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外国人眼中的“璀璨明珠”。
一位在墨西哥从事纺织艺术的意大利设计师向她讲述了自己旅居贵州,并将一批苗族“亮布”带回墨西哥继续研究的经历,嘱咐她一定要把苗族工艺做好。在日本,专门研究贵州文化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外国人觉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有意思,就来到贵州凯里,买走了很多优秀的苗绣作品。我就反思,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没能进一步把它带出大山。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挖掘民族工艺的发展潜力。”王雨楠说。
携手绣娘 创业起步
在进行苗绣创业的过程中,建立现代化生产流程是王雨楠遇到的头号难题。
从墨西哥回到中国西南,王雨楠深刻体会到了两国在民族艺术产业上的差距。“墨西哥比我们早起步了几十年,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较为成熟,产品大量销往美国。”
2021年,王雨楠结识了黔东南州级苗族刺绣传承人龙禄颖,二人开始合作创业。研究绣花纹样、服装版型都是耗钱耗力、见效缓慢的过程。在当地政府对苗绣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支持和二人的努力经营下,工坊渐渐运转起来。王雨楠也将自己参加服装比赛所获的奖金投入工坊,添置原材料。
起初,绣娘们普遍不理解商业化生产方式,有时按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创作、原生态生产。这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绣品与纹样设计图不一致,从而与客户要求产生偏差。
在此情况下,王雨楠和龙禄颖挑选当地擅长苗绣的妇女,多次开展短期培训。单次培训规模在50至100人不等,每年共培训约860人。
绣娘们细腻精湛的技艺与王雨楠在针法调整、配色设计、选布改进等方面的创意相结合,使绣品在展现苗族特色的同时,更符合大众审美。绣娘们惊喜于自己手艺的进步和审美的提升,领会到了苗绣在生活日常之外的美学价值,也提升了苗绣的商品价值。
当前,王雨楠和龙禄颖的苗绣工坊中已有1200余位绣娘登记在册,这一数字仍在增长。“她们一般是村里的留守妇女。我们的事业让她们接触和适应了现代企业的工作模式,也体会到了用双手创造财富的幸福。”王雨楠介绍,工坊创立以来,与她合作的4位全职绣娘人均年增收达3.5万余元,其他零散参与者也都获得了额外收入。
回国后,王雨楠仍与海外服装设计师保持联系,计划携苗绣产品出国展览。但当前,她更希望在国内扎实做好设计和生产。“让绣娘们通过擅长的手艺,在熟悉的苗寨里过上更好的生活,才是保护和传承苗绣的最佳方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57.9%受访中小学生家长感到孩子安全意识不够强
- 女子输液被锁医院大厅 浙江常山县人民医院致歉
- 连锁药房董事长被查,曾花费1.5亿元建影像艺术馆
- 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展现“天下第一行书”的传世故事
- “中国女性宫颈健康促进计划”项目十周年展览暨总结交流会举行
- 青海上半年多晶硅产量增长4.4倍
- 海内外专家齐聚辽宁共话文化遗产传承
- 法德波三国领导人在巴黎会谈 重点讨论乌克兰局势
- 城市与人才跨越千里“双向奔赴” 山西忻州赴上海高校求贤觅才
-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7月21日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天
- 我国自研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批产首架机机头大部件交付
- 中国“天马之乡”如何实现“马”上致富?
- (杭州亚运会)一“程”之缘显温情 尼泊尔球员以球衣相赠护航驾驶员
- 新西兰、澳大利亚进入来华旅游“免签朋友圈” 开放的中国迎来更多外国游客
- 中新人物|演员吴刚:角色能被观众记住,是对演员莫大的褒奖
- “改种+改地+改机” “白花花”盐碱地变身稳产增产“大粮仓”
- 商务印书馆发布3月好书 《邓正来著作集》(全九卷)首次面世
- 韩国第22届国会议员选举结果出炉 最大在野党获压倒性胜利
- 福暖中国|戍边派出所里的年味:陪伴、传承、坚守汇成幸福年
- 池州长江公铁大桥首个主墩承台浇筑完成
- 热门推荐
-
- 11月6日央行开展173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江西南昌:秸秆变饲料 增收又环保
- 主题展,让读者走进立体诗词世界
- 高薪零门槛出国务工?上海宝山警方侦破首例“境外招工”诈骗案
- 科学认识“长新冠”
- 台湾20多名新兵群体斗殴被移送法办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黑黄金”放下身段 衢州鱼子酱走向世界餐桌
- 不用担心内存 你的下一部手机也许在“云端”
- (第七届进博会)金光集团APP:借进博会打造中印尼民间交流“超级枢纽”
- 《中外人文交流年鉴(2019-2020)》在北京发布
- 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推动形成绿色文明生活新风尚
- 国际锐评|起底美国的对外“人权战”
- “这是美国的本性,他们不想放弃门罗主义”
- 全国大部雨雪较弱 南方地区气温稳步回升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 沈阳故宫每天邀请5000名市民免费参观
- “甩锅”中国根除不了美国芬太尼危机
- 天津成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 泰央行称泰国家庭债务持续下降
- 久负盛名的新疆唐王城遗址因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