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山东烟台“精耕细作”建世界级绿色石化城
中新网烟台7月30日电 (记者 李欣 谢艺观)“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键看采用什么技术、追求什么产品。”山东省委常委、烟台市委书记江成表示,该市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立足点放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上,走传统产业高新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子。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山东烟台,实地采访烟台如何“精耕细作”,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
烟台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工业门类齐全,涵盖国民经济工业大类41个行业中的37个,上市公司63家。目前探明黄金资源储量4500吨、占中国的26.7%,黄金年产量170多吨、占中国的30%。2022年烟台港货物吞吐量超过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万标箱。
江成介绍说,烟台作为制造业大市,传统产业占比达到70%以上,在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但是产业结构重、能耗大、资源依赖、竞争力弱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发展路径已经不足以支撑烟台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是烟台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烟台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坚决关停退出。2018年以来,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6000多家,关闭评级评价差的化工生产企业279家,化工生产企业由800多家减少到394家。”江成举例说,化工产业是烟台的传统支柱产业,不可能弃而不用、另起炉灶,而是推动其向绿色高端低碳发展,建设高端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基地,2022年产值达到1730亿元(人民币,下同)。烟台还筛选了9个产业集群和16条产业链,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每年推出100个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
“精耕细作”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世界上只有中国制造的动车车身是白色的。”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丛浩指着一辆动车模型介绍,“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生产的涂料性能先进,既能耐受不同温度,还不易变色发黄。”
动车所用涂料的主要原料,是万华化学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和工艺优化,自主研发的脂肪族异氰酸酯(ADI)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被誉为异氰酸酯产品系列里的“明珠”,具有极其优异的抗老化、耐暴晒、耐黄变性能,是支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材料,也是涂料、胶黏剂、人造革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的关键原料。
“化工行业被誉为传统产业,可是没有落伍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烟台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吉鹏介绍说,烟台正在依靠技术创新,将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和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城,计划今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烟台化工产业园是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园区,也是三大园区中产值规模最大的园区。“从发展阶段看,烟台化工产业园已初步实现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正在大踏步迈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计划五年内产值突破2000亿元。”烟台黄渤海新区经发科创局副局长周世忠说,近年来,新区强力推动烟台化工产业园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端石化、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为主的化工产业体系。
“我们一直以攻克技术难关为己任,先后填补氨纶、间位芳纶、芳纶纸、对位芳纶4项国内空白。”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介绍,当前,公司正围绕智能穿戴纤维、绿色制造技术、海洋生物基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通讯、绿色化工六大赛道展开创新活动。
宋西全表示,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主要规划建设间位芳纶、芳纶纸、智能纤维、氨纶、对位芳纶等项目。其中,间位芳纶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纺丝第三代技术,打造全球最大芳纶有色纤维生产基地,2021年8月投产。智能纤维项目技术系全球首创,实现可编织柔性电致发光智能纤维的产业化制备,2022年1月投产。园区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80亿元。
据悉,烟台化工产业园将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产能建设,向以“精耕细作”为主的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细分市场拓展渗透,推动聚氨酯、乙烯等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规划建设高耐热聚碳酸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端差异化产品项目,支持发展智能纤维、绿色印染、电池隔膜等领域拓展。
探索海洋牧场多元发展新模式
烟台现辖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71公里,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海珍品,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46处、总面积140万亩,2022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160亿元。
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海域俯瞰,“耕海1号”现代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似一串宝石项链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它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将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改变了以往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方式。
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总经理尉岩介绍说,“耕海1号”集养殖、观光、垂钓、住宿、餐饮、科普、科研于一体,实现了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更带动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网箱里养殖着斑石鲷、红鳍东方鲀等优质海水鱼。”尉岩说,“耕海1号”依托5G技术等,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并将智慧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机结合,探索海洋牧场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水下布设大量传感器,并通过5G通信技术,实现对水质环境亚毫秒级的水下视频及水质监测数据收集传输,还可实时监测温度、盐度、流向等水质水文情况,以及海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和降雨量等气象情况。
相关数据显示,“耕海1号”一期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每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年可接待游客五万人次以上。
“网箱设有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初步布置了60块太阳能光伏板和3台风力发电机,在日照充足、风力稳定时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尉岩表示,“耕海1号”同时设置1组蓄电池作为低压电源用于日常照明、监测等设备供电。
此外,“耕海1号”平台还配备了南极长城站同款防污处理系统,可以实现防污减排、节能环保,专门处理平台的污水污物,处理之后的污水污物通过污水处理船,全部运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指定的陆地码头,排入全市污水管网,实现“零排放”。(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权威回应!事关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医疗
- 中国红基会:“以工代赈”项目将帮扶村庄实现可持续受益
- 福建漳州:多部门联合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 2023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收官 超1.7万人参赛规模创新高
- 湖南省第二批重大项目开工 海信中部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将落地长沙
- 这些重生爽文,为啥这么离谱?
- 上海电信部分宽带业务异常已修复
- 部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咋成了“充电坑”?
- 广东潮州警方通报:5人散播网络谣言被行政处罚
- 百余个动漫经典IP在重庆璧山展出 带领观众回顾中国动漫发展历程
- 撒贝宁、孟非等20人获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
- 2024年度《中国商圈商业力指数榜单》在蓉发布
-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发生4.9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 广西推进建筑业节能降碳 向“绿色”要效益
- 最高亩产803.59公斤 湖南祁阳15万亩再生稻进入丰收季
- 由河南前首富掌舵,曾经的百亿药企为何沦落到退市?
- 丰富业态、提升服务……七部门出手打造现代零售体系!
- 首届世界公园城市主题摄影大赛启动征稿
- 国内深度游“逛吃逛吃”攻略来了 这四地的美食不可辜负
- “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多 联防联控机制研判疫情走势→
- 热门推荐
-
- 90天卖超一个亿!背背佳翻红背后仍争议不断
- 今年首批巴基斯坦水产品通过陆路口岸进入新疆
- 从青藏高原到世界之窗 青海小学生赴深参加研学夏令营活动
- 青岛海关签发山东首份中国—厄瓜多尔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解码“仙作”产业发展:何以名扬海内外?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39.6万、132.2万、240万……一组数据看公安机关服务为民成效
- “中东欧风”吹甬城:透过“热情”看见中国更开放姿态
- 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 新型消费潜力迸发
- 蓝皮书: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重要增长引擎
- (投资中国)专访安永中国主席陈凯:中国为世界创造新机遇
- 西藏白朗:藏族大学生返乡创业做“新农人”逐梦高原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外媒:奥地利前总理库尔茨因作伪证被判八个月缓刑
- 北京市文旅局:及时妥善处理游客投诉和退团退费纠纷
- 《三体》全新升级 :它会成长但依然单纯
- 辽宁首个国家级“文艺两新”实践基地在沈阳红梅文创园揭牌
- “闽都文化与国际民间交流”研讨会在日本京都万福寺举行
- 【应急救援基层行】张方军:用青春诠释“火焰蓝”的担当
- 《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共识》面世 填补患者全病程管理空白
- 7000万,创新高!中国市场高速增长助力航空业全面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