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海”须有新思路新模式
过去,我们从海外引进大量文化产品来丰富国内文化市场。这些引进的文化产品,丰富了国人的文化生活,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一些国际知名文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也带来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和文化服务模式。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以改变外界的刻板印象。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大的底气。比如,北京中轴线、春节今年接连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增强了我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化出海”与工农业产品出口不同,它侧重于精神、价值观、艺术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等层面的对外传播,旨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等深层次内容,这决定了“文化出海”不能照搬照抄工农业产品的出口方式和出口路径,而须有新思路、新模式。
“文化出海”属于文化交流范畴,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促进民心相通,而促进民心相通一定要引起民众情感的共鸣。日前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展示了大量印刻着西方人物面孔的唐代文物,引起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不仅让他们看到中国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所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展览,而是一次文化观念的交流和心灵情感的对话。
近些年,在“文化出海”中,我们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选择上,越来越懂得抓住外国观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兴奋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舞剧《咏春》抓住外国民众对中国功夫的兴趣点,“穿透”文化壁垒,在伦敦演出12场,吸引近1.3万人次观演,受到英国主流媒体及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舞剧《西游》主打外国人比较熟悉的《西游记》IP,在巴黎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深受当地观众欢迎;电影《孤注一掷》在蒙古国所有大型影院上映,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成功参加海外多个电影节,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文化出海”的主体也不断增加,其中文化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企业如何在“文化出海”中更好发挥作用?
文化企业要深刻洞察海外观众的文化需求,依托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持续开展跨国文化交流合作,创新“文化出海”模式。
文化企业要努力推动中外博物馆在艺术品展览、展示以及创作方面的合作,探索跨国文化交流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推动中国艺术品创作在题材、内容、形式、语态上寻求突破,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赋予中国特色艺术语汇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世界能够全面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企业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此,不仅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构建更加科学公正的艺术品评价体系,进而推动外国文化界对中国艺术品价值的认知和认可,为海外流失文物顺利回归创造有利条件。
文化企业要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拓宽中国文化艺术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渠道。在这方面,保利文化与美高梅已签署《文化艺术项目总体合作协议书》,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为中国艺术博物馆提供高品质的展览策划和艺术品展示服务。此外,双方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也于日前在澳门开馆,将架设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桥梁。
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出海”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旅游企业等深度合作,共同策划实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项目,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跨界合作模式,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各方共赢。在这方面,保利文化近些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多次举办“国际游学演研”活动,围绕巴黎奥运会、中澳友好交流等主题,受邀举办中法国际合唱团联排联演、青少年国际展演、悉尼新春盛典、中德国际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出国表演机会,还借力于外部合作伙伴推动中国文化“出海”,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年轻艺术人才。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是成功的,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过去,我们的“文化出海”在对外传播力、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诸多短板,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产品,无法形成清晰的中国文化符号,使得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故事的理解存在偏差。随着全球性的数字文化平台的大量涌现,“文化出海”有了更多渠道。文化企业要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善于运用数字化平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优秀文艺作品、优质文化产品。
具体而言,要利用好各种网络平台,加大向外国观众推介中国优秀影视剧、短视频作品的力度,并提高市场定位的精准度,对不同人群进行个性化内容推介,提升用户体验,激发外国观众对中国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兴趣。同时,文化企业也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平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数据共享,努力打造“文化出海”的新高地。在这方面,保利文化已在进行积极探索,比如采用裸眼3D全息技术,将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兽首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让外国观众不到博物馆也能参观文物,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出海”是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形象的镜子,也是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引擎。随着“文化出海”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文化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文化企业要结合自身定位,不断探索“文化出海”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波,系中国国际商会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委员会主席、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两岸青年福建武夷山“喫茶去” 推动两岸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巧借300年古树打造“村民议事角” 老林头把传统文化融入村庄风貌
- 中越边境上的首个高铁春运:临近收官旅客不绝
- 朝中社:金正恩发布政令,批准《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
- 苏丹首都喀土穆西南部遭遇空袭 已致20人死亡
- 福建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来闽交流提供补贴
- 前8月中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361亿元 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 2022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超12419亿元
- 2024可持续发展青年创辩大会(海外)在杭州启动
- 被定一级学科,是书法爱好者喜讯
- 贵州绥阳双河洞跃居“世界第三长洞” 发现大熊猫个体化石40具
- 前10个月安徽对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省份第一
- 黄山毛峰“守护者”:为家乡发展“添金”为生态“添绿”
- 最新!尹锡悦逮捕令有效期临近 韩国舆论聚焦后续行动
- 兰渝线部分列车继续停运 旅客可选择在西安中转
- 中新健康|广西儿童青少年及孕产妇心理健康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 结节离癌症有多远?重庆开展肿瘤防治宣传活动
- “着陆何处” 第六届星空艺术节启幕
- 科创赋能产业兴
- 著名翻译家任溶溶去世 曾创作《“没头脑”和“不高兴”》
- 热门推荐
-
- 马斯克服从巴西法院要求,X平台获准在巴西恢复运营
- 英国国王访问肯尼亚,将承认历史关系中“痛苦的一面”
- 【图解】强国之路丨中国制造强筋壮骨由大向强
- 经济观察:直播卖房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和更高的责任感
- 联合国秘书长强烈谴责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恐袭事件
- 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开幕 63个项目签约金额超百亿元
- “孩子通宵打游戏,整天不出门” 警惕游戏成瘾
- 浙江乡贤力量涵育文明新乡风 谱就乡村共同富裕协奏曲
- 西南铁路单日旅客发送量创历史纪录 达202.02万人次
- “万千气象看四川”二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启动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宁夏首座现代化水厂创建成功
- 新疆评选17名2024新疆“最美基层民警”
- 乘客打车时遭网约车司机拒接并辱骂 北京市交通委:将严肃处理
- 江西都昌造船记:从鄱阳湖驶向大海
- 三亚今年首批“树上熟”榴莲将于6月中下旬成熟
- 油价进入“8元时代”
- 5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为31765亿美元
- 贵州黎平:万亩稻田鱼迎来丰收季
- 生态环境部:2022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51%
- 2024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国别产业园区投洽会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