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有声,诗心长存——南开园送别叶嘉莹先生
中新网天津11月30日电 (孙淼仪 付熙恩 曲雅琳)今天,是叶嘉莹遗体告别的日子。天津市第一殡仪馆门口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各界人士前来送别。
昨晚,一阵生涩低沉的小提琴声从迦陵学舍中传出,南开园四周静默,学生、市民、老者、孩童,伫立无声聆听。
11月24日,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走了。几天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络绎而来,到南开园,悼念叶先生。
独特的学舍 独特的怀念
“请问,迦陵学舍怎么走?”这是近日在南开园中最常遇到的问题。24日至今,迦陵学舍前献花的人总是排成长队,几乎每束鲜花都伴有一首诗作。
1989年,叶嘉莹结束了半生漂泊,选择留在南开大学任教。2015年,在学校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下,校方专门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落成。古朴的砖瓦掩映在修竹之中,成为无数学子对于南开园的“初印象”中一处动人的所在。
据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回忆,回到南开的叶嘉莹“愉悦、绽放”着,在讲台上,吟哦唱诵之间,诗教文脉涌动。学舍常办各类活动,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极受欢迎,需要学生们提前好几天报名预约。
“我一直很期待在迦陵学舍的某个转角偶遇叶先生,可惜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马歆迪说。往昔的迦陵学舍,是叶嘉莹潜心学术、传承诗词的一方天地;如今,这里汇聚着无尽的哀悼和惜别,人们用诗的方式追忆叶先生。
一堂“代代相传”的课
大约十多年前,叶嘉莹在“初识南开”讲座中因为高血压而无法讲授。四个月后,在文学院组织的新年联欢会上,她为大家补上了这一课。虽然讲座的具体内容早已模糊,但叶嘉莹始终笔挺的身姿和她身后那把未曾落座的椅子,给在场的每个南开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天,同学们还表演了街舞、说唱等新潮节目,九十岁高龄的叶先生还主动向工作人员要来荧光棒,和大家一起开心地挥舞。
叶嘉莹在南开授课数十载,影响力早已遍及世界。年轻学子们虽再也无缘亲临现场、感受大师风采,但是大师的精神已经寄寓在她的文字之间,持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卢桢教授说,他在追悼人群中看到了“老师的老师”和“学生的学生”。“五代、六代南开人齐聚于此却没有任何代沟,这是因为在追忆起先生时,我们有着相同的泪水和共同的青春记忆。”
因为叶嘉莹的存在,“南开人”的身份愈发地鲜明了。“我们在彼此身上跨越了年龄的界限、时代的鸿沟,我们照亮的是相同的青春记忆,而这是叶先生帮助我们串连起来的,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部分。”卢桢教授感慨。这几日,他一直守在灵堂。
以诗意送别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终身致力于诗教传承。为鼓励学子熟诵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于1997年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在首届颁奖大会上,叶嘉莹认为所谓教学就是“薪尽火传”,虽然个人的生命有限,但只要有人授业,文化的命脉就不会枯竭。
叶嘉莹离世后,南开大学许多学院都重播了《掬水月在手》。学子们想用诗意的方式送别“诗词的女儿”。”南开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绘画专业的鲁奕彤同学说,“我们从早写到晚,忙得已经来不及感到悲伤了。直到看到叶老遗像的时候,才知道这是能见到她的最后一面。”
“满汉双文”非遗项目传承人、南开大学校友佟振海曾得到叶嘉莹的许多帮助,他将挽联上的诗句用满汉双文誊写好,敬献灵前:“先生对我的嘱托我会一直记得。努力把非遗文化传承好,就是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北京林业大学的阎景娟教授是南开大学中文系1981级学生,曾在四十年前当面聆听叶嘉莹课程。没能赶赴今天的送别,她以一篇长长的悼文,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怀念:“诗意的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本质。有人说她是诗词的女儿,而我要说,叶先生活出了诗词的本体论意义。”
叶嘉莹曾经说过,自己“要用生命去写诗”。在漂泊离乱的时候,是诗词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追忆她这一生,她确实是将自己活成了一首诗。阎景娟说,“你想知道诗歌的意义是什么,诗歌能做什么,你只需看看叶先生。在中国,除了叶先生,没有人具有这样的标识性。”(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手足口病在日本快速扩散 全国范围“拉响警报”
- 海南:支持境内外企业在自贸港开展国际数据中心业务
- 浙江东阳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新路——以木为基 雕刻光阴
- 北京七大火车站设14处网约车接站区
- 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开幕 全球“新、奇、特”乐器精品争艳
- 激发“进”的动能
- 各民族同胞浙江温岭制麦饼筒迎端午 饮食文化促交融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8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
- 新疆沙漠边缘蜜桃飘香
- 天津将举办首届京津冀(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
- 全方位扩内需摆首位,有何深意?
- 柳州螺蛳粉等入选“2023年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 日本北海道发生6.2级地震
- 60对两岸佳偶七夕厦门牵手:“爱越海峡 情牵两岸”
- 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 部署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 法国卢浮宫版画工坊收藏展亮相遇见博物馆 108幅铜版版画凝聚数百年技艺
- 财经观察:多重因素显效 5月消费市场恢复向好
- (经济观察)促合作惠全球 2023年服贸会呈现三大看点
- 广西北部湾港刷新靠泊油轮吃水纪录
-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行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
- 热门推荐
-
- “大山沟里搞工业”:江西修水打造百亿模具生产基地
- 拯救老屋,不只是拯救记忆
- 轮椅背包客吴丽红十余年感悟“无障碍旅游”
- 世界贸易组织:全球服务贸易有四大趋势
- 武汉天河机场暑运迎送旅客逾606万人次创新高
- 成龙:我很开心自己可以变老
- 第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9月26日-27日举办 精彩亮点抢“鲜”看
- 阿根廷学者:“全球南方”积极寻找国际治理替代方案
- “错峰潮”开启 节后两个月国内旅游订单同比翻番
- 批特朗普最“狠”的人之一,宣布参加美国总统大选
- 长期资金入市迎来窗口期 多措并举助力规模增长“加速度”
- 故事里的新疆丨开店记——牧民卖起进口货
- 加拿大要求中方一领事官员限期离境 中国驻加使馆回应: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
- 中国西南地区首个年产400亿立方米大气区建成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宝鸡西府老街 探寻“非遗”中的城市记忆
- 泽连斯基:寒冬到来,乌军东部前线防御艰难
-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落地(政策解读)
- 防治荒漠化,中国书写新的成功故事(和音)
- 湖南发布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
- 国家统计局: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