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宝传文脉 石窟阅古今
甘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方式,守护历史文化遗产
瑰宝传文脉 石窟阅古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时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林海茫茫,山崖壁立。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现存221个窟龛,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保护好麦积山石窟,文保工作者坚守在山野之间,与寂静洞窟为伴,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方式,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潜心修复
传承历史文脉
洞窟里,几名修复师紧握刀柄、轻刮泥土,让壁画和塑像重现昔日光彩。这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日常。修复点滴累积,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这样的努力已持续数十年。
张斌是这些修复师中的一员。每次进窟,他都会为麦积山石窟的独特艺术价值感到自豪。
对准修补处轻捏吹气球,清理表面的灰尘,张斌开始了日常的修复工作。他熟练地在修补处滴下混合溶液、填泥抹泥、表面做旧……一上午时间,张斌仅填补完成雕塑上的一处豁口。“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不容有失。”他说。
每尊塑像、每幅壁画在制造年代、用工用料上都不相同,修复时要逐一考量。针对不同雕塑和壁画的特点,修复师会专门从麦积山周边地层中寻找合适的泥土,甚至会认真选择和泥所用的水。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在修复空鼓、起甲和脱落等方面,修复师都找到了适当的方法,能做到修旧如旧。
窟内,阳光透窗而入,雕塑凝固着不朽的美;窟外,1300多米的红色栈道,迎送来来往往的游客。
“栈道已经成为麦积山石窟的生命线。”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每次走在栈道上,都要仔细察看。这条栈道,不仅凝聚着建造者的心血,更折射了麦积山石窟的兴衰演变。
1941年,学者冯国瑞来到麦积山下,看到栈道大多塌毁败绝,西崖完全无法通达,而东崖也只是部分洞窟可以勉强通达,很多洞窟只能远望。
新中国成立后,麦积山石窟的文保工作迎来新生。1952年10月,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常书鸿带领西北勘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新修和加固了西崖栈道100多米。后经原文化部麦积山勘察团和麦积山石窟文管所的修复和加固,栈道终于连接起所有洞窟。1977年起,麦积山石窟又实施了历时8年的全面维修加固工程,修筑了钢混结构新栈道,确保能够顺畅通达所有洞窟。
循着栈道,岳永强登上距地面80多米高的散花楼。“40多年里,我们不断维护、加固栈道,为保护、研究、弘扬麦积山石窟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岳永强说。
技术助力
精准保护洞窟
在麦积山石窟,一代代守护人护山、护道、护窟,传统的“喷、锚、粘、托”技术不断完善,工艺技术迭代升级。现在,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分析仪器也开始增添助力,帮助科研团队分析塑像、壁画的制作材料与工艺,为制定精准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区植被茂盛,空气湿度较高。于人而言,这里山川秀美、环境宜人;于麦积山石窟而言,较多水汽却给文物保护带来了“烦恼”。为了做好石窟保护,科研团队需要实时掌握每个洞窟的环境特点。
在一尊塑像下,有一个并不显眼的白色圆柱体。这是一个传感器,两节5号电池大小,承担着监测洞窟内温度、湿度的任务。传感器会把收集到的数据,传到一个形似“白色纸巾盒”的仪器上。这个“白色纸巾盒”是物联网网关,能把数据处理后上传到云端,最终呈现在“麦积山洞窟微环境监测”平台大屏上。
在山下的“麦积山洞窟微环境监测”平台前,研究所工作人员徐鹏正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查看各个点位情况。这个平台自2017年开始运行,通过平台,徐鹏能实时掌握前方洞窟本体、窟内微环境、栈道、崖体等监测对象的关键数据,还能针对游客情况,为前方管理提出建议。
“这么多洞窟和点位,人力监测和巡查效率太低。有了这个平台,值班人员可以和山上洞窟保持联动。”徐鹏说。
目前,麦积山石窟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建立了文物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二氧化碳、土壤温度、岩体裂隙和光照等都有专用测试仪,确保第一时间能够发现并处置潜在风险,极大提升了麦积山石窟的风险管控能力。
数字采集
带来全新体验
在麦积山石窟第四号窟的一座龛室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副主任孙苑和几名同事正在进行数字化采集。一个几平方米的洞窟,往往需要拍摄上万张照片。
“哪怕一朵云飘过,光线有变,我们都要注意采集质量是否有变化。”孙苑一边操作滑轨和脚手架上的设备,一边紧盯着采集器,时刻注意光线变化带来的影响。
孙苑和同事们采集的素材,会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敦煌研究院,进行拼接组合。2017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整体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工作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截至目前,借助计算机、高精度摄影、三维扫描等,科研团队已对10多个洞窟进行了详尽的数字化记录,并对几十个洞窟开展关键部位数字化采集,为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打下基础。
数字化技术也为麦积山石窟艺术“走出去”带来了更多可能。今年夏天,“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行。展览中的部分塑像,就是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数字化研究成果,由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了等比例复制。
古代规模宏大的营造,给当代人留下罕见的艺术珍宝;数字化技术的加入,给更多人带来欣赏这些珍宝的机会。现在,参观者只要登录“云上麦积”平台,轻滑手机屏幕,就能自由穿梭于洞窟之间,查看塑像、壁画细节,感受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
“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守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欣赏麦积山石窟艺术。”孙苑说。
(人民日报 记者 董洪亮 王锦涛 宋朝军)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小豆丁要入园 你会怎么挑选?
- 快速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年进出口规模首超2万亿元
- 安徽依法清理一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
- 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界代表在渝展开交流
- 广西将防汛抗旱(防台风)二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应急响应
- 泡面藏毒!民警识破缴获鸦片7.1公斤
- 涉及158辆车,7死25伤!美国一公路发生大规模车祸
- 别让蟹卡诈骗“横行”下去
- 墨西哥学者:美国打“安全牌”、拉“小圈子”,中拉合作要走新路
- 南方医科大学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歌剧人的专属剧场是如何建成的
- 宁波银行打好金融为民组合拳 推进惠企利民措施
- “互联网之光”引来580家中外企业
- 拨开历史尘封 新编京剧《鉴证》在天津首演
- 肿瘤患者怎么吃?五大饮食误区要当心
- “00后”斯里兰卡赴桂留学生:恋上书法螺蛳粉
- 世卫回应“阿斯巴甜致癌”:两大机构7月14日发布结论
- 热播剧激发“同款效应”,潜在红利被一键激活
- 阻止机器人攻击?马斯克拟向“X”新用户收取小额费用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义: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
- 热门推荐
-
- 进博会首次在哥伦比亚举办推介会
- 广州将邀请十多个国家旅游业及自媒体知名人士来穗过年
- 股票暴跌、急取存款,银行倒闭后,美国乱了……
- 中欧同意构建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
- 从“守护梦乡”到“点燃梦想”,慕思“梦想100分”公益逐梦计划全新升级!
- 教孩子独立 68.0%受访者认为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
- 义博会之新:AI助力“未来市场” 产品消息差减弱
- 美英澳核潜艇合作问题再次引发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关注
- 近两年杭州法院审结生态环境案件9000余件
- 首轮中英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在北京举行
- 男子酒驾拒查还暴力袭警?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瞄准绿色新趋势 石化行业积极求转型
- 外媒:接受临终关怀一年后,美国前总统卡特继续居家
- 反食品浪费法施行一年多 “光盘”成年轻人新时尚
- 贵州面向海内外推出600个产业招商项目 拟引资规模逾3900亿元
- 厦门一企业事故致4死2伤 省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
- 5月2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昨天下降0.1%
- 中蒙友城33年佳话:双向奔赴结硕果
- 省钱省力的“先检后医”模式能否推广?
- 山西汾阳贾家庄短片周深耕8年:从乡村长出电影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