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醒龙:不爱凑热闹的写作者
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 著名作家刘醒龙今年68岁了。他形容自己是个不爱凑热闹的人,对于写作,也素来慢工出细活,一部长篇小说从构思到完成,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跟读者见面。
最新写完的小说《听漏》便是如此,花掉了刘醒龙十年时间。在几十万字的篇幅中,围绕着青铜重器“九鼎七簋”,他搭建起一个庞大的故事世界,听漏工、考古工作者、专家学者,甚至在武汉三镇最风光的六十四路双层公交车都轮番登场。
实际上,写了几十年,刘醒龙一直把对命运、人性的思考放进作品之中,并不断寻求写作上的突破。他说,对于小说家而言,最了不起、最有味道的就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
写作之外,他善于观察生活,也看到了短视频对生活的巨大影响,但始终认为,一两分钟的短视频宛如老一辈欣赏的茶余饭后的说唱艺术,茶余饭后总会有供人消遣的某种流行。
相较于视觉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量要更大。刘醒龙比喻道,文学是向人们提供精神生活的正餐。正餐就要有正餐的品相和质量,小吃点心的口味再好,也只能作为佐餐之用。
刘醒龙曾说,“获奖是过年,写作是过日子。”他热爱文学,往后也还会细水长流地写下去。
是命运的“破绽”,也是写作的切入口
熟悉刘醒龙的人都知道,每到一个地方,如果有空闲时间,那么他多半会选择去博物馆走一走,这个习惯保持了很久。
考古发掘现场,以及从事文物修复的车间同样吸引着他,但这不是为了看稀奇,而是想要尽可能多的积攒知识。在不打扰别人的前提下,他经常会跟工作人员聊聊天。
经年累月,这些积攒起来的文物知识,成了刘醒龙创作考古题材小说的一份助力。
最近出版的《听漏》,就是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以“九鼎七簋”为线索,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风云。
某种意义上,写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成熟的写作者来说,破除创新之路上遇到的难题,是基本功。动笔写《听漏》之前,刘醒龙查资料,设计写作思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面对命运的曲里拐弯和生命的神秘莫测,如何找出它们的破绽,并将难得一见的破绽,作为写作的切入口,对写作者来说,这是最难的。”刘醒龙说。
他如此解释《听漏》,“九鼎七簋”既是历史留下来的破绽,也是现实人生暗中指引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写作上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从“坐家”,到成为作家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身上贴着许多与写作相关的身份标签。如果以时间为衡量标准,那么,他的写作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刘醒龙的第一份工作,其实跟写作没什么关系。他是湖北人,高中毕业后,进入英山县水利局,当了一名施工员,经常扛着测量花杆到处跑。
没过多久,他又成了阀门厂的车工。跟别人不同,每天下班后,刘醒龙喜欢待在宿舍写东西,是个货真价实“文学青年”。
然而,那时他并没得到命运的眷顾,不停地创作、不停地被退稿……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是工友们调侃的对象。大家开玩笑说他是“坐家”,刘醒龙也不生气,往往一笑了之。
又过了几年,他的处女作才终于在《安徽文学》上发表。从此之后,写作这条路仿佛终于顺畅了起来,刘醒龙相继写出数十部中篇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又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并凭借《天行者》获得茅盾文学奖。
一草一木,哪怕是小岛上的沙窝,都可能成为刘醒龙写作灵感的来源,只不过这个过程相对漫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以青铜器为写作对象,是二十年前起的念头。
文学创作讲究的就是沉淀、积累。他的一部作品,常常要打磨很久,2014年,刘醒龙开始构思《听漏》,直到2024年才写成出版。
“一颗种子需要埋藏在沃土里,等待时机生根发芽,经过春夏秋冬季节的考验,才能开花结果。写作亦如此。”刘醒龙说,“灵感要放在心里一点点焐热,经过漫长的时光滋养,方可有所收获。”
潜移默化,细水长流
国内文学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刘醒龙遇事爱较真”,他承认这一点,“十年工厂车间的生活,对产品质量的一丝不苟的要求,让我养成了对人对事一点也不敢马虎的态度。”
在率性随意的文坛上,这样的性子有时显得格格不入,但也并非全无益处。对待笔下的文字、细节,哪怕是配角的刻画时,刘醒龙一直字斟句酌,力求能有“神来之笔”。
作家往往善于观察生活。时下的文化热点,他不太去凑热闹,但大都知晓,“文学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只要动笔,文化的力量就会不请自来。”
短视频席卷互联网,一向不爱凑热闹的刘醒龙,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听漏》出版后,他做过一场直播,也拍过几个短视频,都是头一回,觉得挺新鲜,也很有趣。
“短视频就是说什么事只需直截了当,大白话来,大白话去,就像碰上一个谈得来的人,你来我往,不挑词,不用字眼。”他描述道,就跟“与居家过日子”差不多。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轻松自然,容易让人接受。难处则是,万一碰上的一些看稀奇的,俗话说是“打野”的人,只是想通过直播看看作家长什么样,主播磨破嘴皮也是白说。
由此,刘醒龙得出了一个观点,通过直播或者短视频变着法去影响别人、吸引人来读书,动机没问题,重点是效果,比如能不能让人把书买到手后认真阅读。
“否则流量再大,如果不能真正让人爱上阅读,那落到实处的也只是一种走马观花的风景。”他总结道,而文学更多时候还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润物无声。(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昆明机场启用S1卫星厅 新增42个登机口
- 日元对美元汇率创1990年7月以来新低
- 美军基地被袭后,美对叙东部实施“精准空袭”回击
- 尼日利亚发生多起自杀式袭击 已造成至少18人遇难
- 驾校培训存在多少“潜规则”?
- 构建更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芬兰外长称仍坚持与瑞典一同加入北约
- 首次披露!《简牍探中华》专家揭秘里耶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 将权力“晒”在阳光下 山西“晾晒”自然资源审批过程
- 年终聚餐多 当心暴饮暴食伤脾胃
- 商务部:1-2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10%
- 从海外“双十一”到全球“黑五”,中国元素闪耀消费盛宴
- 《俄罗斯经济发展研究(2022-2023)》发布
- 人工智能也可“望闻问切” 辅助中医诊疗更便捷
-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西藏口岸贸易活力绽放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义持续推进秸秆“变废为宝” 富民增收有新招
- 海内外业界专家相聚山东青岛探讨氢能安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中国新貌)大亚湾核电站30年折射中国核电发展变迁
- 银行业涉税问题交流座谈会在京举行:加强税银沟通,优化营商环境
- 制造业领域限制措施“清零”!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
- 热门推荐
-
- “Z世代”青年走进南京夏日:湖中夏雨荷 江上“白鹭”洲
- 电影《地下情》4K修复版在港首映
- 中国首次发掘元代国家漕运仓储遗址获重大发现
- 老工业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外媒:美“跪杀黑人案”主犯狱中被刺 伤势严重
- “五一”假期广州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 天津取消住房限制性措施后 居民购房有何变化?
- (新春走基层)贵州:复兴号上庆“元宵”
- 广交会观察:中国服务机器人“大显身手” 受境外采购商青睐
- 文化中国行|暧暧远人村:南京溧水诸家村 700岁的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 “老有所养”,从一餐暖心饭开始
- 00后是怎么享受生活的
- 11月份多项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全年主要发展目标有望较好完成
- 浙江榉溪村获“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
- 一汽丰田全新皇冠正式上市 全新普拉多传奇归来
- 人社部: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创业
- 中央气象台:较强冷空气将继续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 湖南常德一药厂发生火灾 造成2死3伤
- 【东盟专线】印尼发现5万余年前洞穴壁画
- 链博会“链接”全球,助供应链变“共赢”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