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也可“望闻问切” 辅助中医诊疗更便捷
人工智能也可“望闻问切”
“人工智能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改变行业现状,产生新业态,应用前景广阔。”近日,在“中医药与前沿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岐黄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三届中医湿证国际学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表示。
人工智能已开始在中医药领域落地,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202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方向之一就是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
人工智能究竟会给中医药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辅助中医诊疗更便捷
打开手机上的“望舌问膳”小程序,对着手机摄像头拍下舌头照片,仅1分钟左右,广州市民吴小姐就收到一份详细的身体体征报告。这份报告从中医角度分析了她的健康状况,并为她提供膳食养生防治方案。“太方便了,以往想身体调理,我还得去医院排队问诊。”她高兴地说。
“这款小程序融合传统中医舌诊方法和现代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对两万多张临床舌诊图片深度学习,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健康分析服务。”小程序研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半年来,已有3万多人次使用该小程序,其中94%的用户对分析结果准确性表示认可。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日益与中医药深度融合,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人工智能针灸机器人、中医健康手环、脉象信息采集系统……目前业界对人工智能辅助进行中医四诊的技术研发热情较高,人工智能也可“望闻问切”。
“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比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增强“望闻问切”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系统优化医生处方、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辅助诊疗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首席科学家刘良分析,这是一场重大变革,人工智能将推动诊疗模式从以个人经验与主观判断为主,向融合多种现代技术与中医专家经验的模式转变。
刘良也认为,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要替代医生。尤其在临床医疗方面,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医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仍然非常重要。人机联动不能离开人,放在第一位的还是人和经验。”刘良说。
融合发展具有先天优势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药专家经验如何更好地融合?在陈凯先看来,中医药领域具备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传统中医诊断高度依赖经验,通过“望闻问切”获取关于证候、疾病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极为复杂的因果或相关关系。要熟练掌握这些关系,就必须对前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而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典籍,沉淀了不少经验,积累了海量数据,对其进行检索、比较、归纳和分析难度较大。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中医药文献归纳整理效率,而且在辅助诊断、用药决策、优化药物组合和新药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陈凯先说。
例如,由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牵头建设启动的中医药横琴大模型,包含100亿字符中医知识文本及中医院数字化病例。它依托高可信中医诊疗知识库,可辅助医生精准诊疗,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的“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为核心数据基础。它采用预训练和微调并结合检索增强生成和插件调用等技术,通过方剂推荐、中药性质解读、证候辅助诊断,实现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咨询、中医药知识图谱动态交互三大核心功能,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临床辅助诊疗及中医养生保健。
刘良对人工智能在辅助诊断方面的作用也抱有很高期望。他在香港出诊时,常常遇到病人好奇地询问:“医生,你是怎样把我的类风湿病情控制住的呢?”这些病人希望能像了解西医诊断那样,清楚知道治疗的具体靶点情况。“这时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他们,现在还无法详细解释清楚,因为中药的复方辨证治疗很复杂,目前还没有技术能解析。”刘良说,在看诊过程中,他只观察到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数据训练,就能精准诊断红肿程度,让治疗更客观。
数据可解释性亟待提升
“当下,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发展已经迈出一步,有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得到初步应用。但要使之成为精准科学研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陈凯先认为,挑战之一是数据可靠性与可解释性问题。
“如果数据不可靠,人工智能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中医传承千年,大部分属于描述性语言,比如“脉细”。如何把它们变成可靠数据,使之具有可解释性,是人工智能应用到中医药领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解析中医药作用原理。”陈凯先说。
对此,刘良认为,首先要构建庞大、高质量的数据集,包括临床数据、科研数据、文献数据、海外数据等;其次,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清洗、整理;最后,应收集多模态数据,将不同数据归纳到一套语言体系中。
“人工智能的模型架构仍需不断完善,数据集也要不断进化。应加强算力硬件设施建设,提升算法和算力水平。”刘良说,目前既懂算法又懂中医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引导他们参与算法研发、训练与应用等工作,助力提升算法质量。
“以人工智能为“大脑”、以实验装备为“双手”,“大脑”指挥“双手”,有望为中医药领域带来变革。”陈凯先认为,中医药需与时俱进,应用多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综合研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陈佳佳 查冠琳 王军飞)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出游路上你是否也遇到过“酒店刺客”
- “为外人道也”艺术展亮相古堰画乡艺术中心
- 中国探索出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 东北保护性耕作8300万亩
- 家庭农场为何能带动农民增收?专家解析
- 告别“2字头”,中国多家国有大行下调存款利率
- 黑龙江:台风“卡努”北上 7地市明晚迎强降雨
- 萨尔瓦多驻华大使:向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取经”
- 触摸历史创新传承 陕西征集非遗“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 这一晚,周杰伦和方文山又“相爱相杀”了
- 黑龙江“秋整地”13亿亩地 比去年同期增长103.6万亩
- 财政部:前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4797.5亿元
- 安徽黟县:加速建设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
- 洪水退去,村庄复联后粮食生产该如何“上线”?
- 日本奄美大岛近海发生5.5级地震 多地震感明显
- “夜宵顶流”小龙虾上市 预计4月价格达到最低点
- 中国人民银行——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 台青赴桂林体验山水和民族风情 桂林山水“活”进脑海
- 各地积极应对强降雨和高温天气
- 美议员警告:美国最高法院已陷入“合法性危机”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热门推荐
-
- 以色列称派出高级谈判代表赴卡塔尔进行加沙停火谈判
- 渔民稳、巡护强、鱼类丰 重庆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果
- 海南航空大阪—深圳国际航线顺利启航
- 美国司法部发布特朗普干预选举案报告
- 从低矮茅屋到小别墅 中缅边境傣族村寨银井华丽“变身”
- 新模式启动 沪苏船载“新三样”危险货物水水中转审批时长或减半
- 专家:中国游艇消费市场有万亿元级规模潜力
- 4D动画片《象之童话》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馆
- 二百余位专家学者聚海口研讨“东坡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 华为:5G-A 网络能力提升10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西监管局积极应对风雹灾害
- 中国银行发布关于开展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的公告
- 将垂钓园打造成赌博窝点 自作聪明的仨老板被批捕
- 今年前九月超百万游客到访阿斯塔纳 外国游客占比近四分之一
- 中国作协发挥文化优势帮扶甘肃 邀名家写发展打造“文学之乡”
- 第六届东盟·湖南名优产品交易会开幕
- 含糖饮料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 江西吉安乡贤义务剪发17载 聚新乡贤力量助发展
- AR入驻传统书画艺术馆 “解锁”亲子研学新模式
- 在闽台湾师生畅谈两岸融合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