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京城会馆戏园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的会馆和戏园(旧时称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不仅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更有机会走进会馆和戏园,体验一种别样的演出形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会馆旧址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推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北京市已确定了7个会馆旧址作为“演出进会馆”承载地,立足会馆特色,搭建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众多会馆和戏园集体“上新”。
2023年,北京推进“演艺之都”建设,继续打造“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重点品牌活动,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次超过3800万。
让我们一起漫步京城会馆和戏园,体验北京的文化记忆,感受古都文艺的新故事。
会馆有戏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东侧,沿三里河河道走去,不仅能看到老北京的朱门黛瓦、胡同风情,还能欣赏“江南水乡”的青砖石桥、柔美水景。一路向东,走进青云胡同,拥有400年历史的颜料会馆就坐落于此。这座会馆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于明代所建,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处集祭祀与观戏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如今,走进颜料会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传统戏台,好戏仍在这里上演。
观众落座,快板大鼓齐响,灯光亮起,台下正对着舞台的一扇大门打开,演员从门中走出。在座的观众一时成了“剧中人”,跟随着演员的步伐穿越到了旧时的颜料会馆,老弦师弹起弦子,大鼓书唱起来,观众也被招呼着看拉洋片。这是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之“老门神”》在颜料会馆上演的精彩场景。
该剧目包含牛骨数来宝、拉洋片以及单弦、大鼓、相声、快板等9种曲艺形式;并且充分利用颜料会馆的空间布局,会馆的主舞台、楼梯,乃至观众席之间的过道都是表演场地;不仅如此,演出还设计了多轮互动环节,每位观众在演出开始前都能拿到数枚铜钱,在演出过程中可以打赏自己喜欢的演员,还原旧时代曲艺人和观众互动的情形。
“没有想到传统曲艺演出也能这么有趣!”文女士来北京旅游,偶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颜料会馆的介绍,特意抽出时间来看了这场戏。当前,这里的演出主打“民乐+”的创意编排,融合京剧、唢呐、舞蹈等多种形式,时尚元素与历史积淀结合。
而在15年前,颜料会馆还因缺乏管理,杂草丛生、外形难辨,2010年才通过保护性修缮,恢复原有形制。直到11年后,随着“会馆有戏”首场演出的成功上演,400年的戏台才再续弦音。
会馆是北京城市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2021年,北京市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推出“会馆有戏”系列活动,促进文化空间资源与文化内容资源有效对接。在这一政策推动下,一座座会馆焕发新生。
不同于颜料会馆生活味儿十足的演出风格,对于坐落于北京市前门西河沿街银号会馆内的正乙祠戏楼,总经理张鹏希望将其打造成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质结构的室内剧场,正乙祠戏楼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梅兰芳、谭鑫培、王瑶卿等京剧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历经数年修缮,正乙祠戏楼在2022年4月重启,并借着“会馆有戏”的契机,用“好戏”激活会馆内核,打造文化品牌。
近日,被称为“观其复”版的新版昆曲《怜香伴》在正乙祠上演,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演出,《怜香伴》采用“无麦场”的体验模式,演员身上没有任何麦克风设备,深度还原300年前演出的情景,塑造原生态、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太奇妙了,第一次听没有麦克风的演出,感觉戏曲本身的韵味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得更明显了!”观众李女士说。
当前,除驻场大戏“观其复”版昆曲《怜香伴》和《墙头马上》,还有经典昆曲剧目《狮吼记》,京剧《惜娇》《河东狮吼》等都会在此上演。同时,舞剧《幻茶谜经》等带有西方色彩的艺术形式也走入古戏楼,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对此,张鹏表示,希望未来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看一座拥有300多年的古戏楼,还应从中体验到更多中西结合多元文化与新潮流的碰撞。
在古戏楼里演出,也给演员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幻茶谜经》导演赵梁介绍,这一作品在很多地方都上演过,去年还去过俄罗斯,“但在正乙祠演出是天作之合,戏楼的古色古香为这出剧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观感。”
守正创新中,老戏楼也在寻求新变化。除日常演出外,正乙祠还会组织戏曲公益讲座、文化沙龙以及与传统文化节日有机结合的民俗体验活动等,让观众全方位感受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会馆有展
出了虎坊桥地铁站,再步行200余米,就能看到石墙上用6个烫金大字写着“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湖广会馆见证了时代风云,保存了城市记忆,是北京现存拥有戏楼的重要会馆之一。
今年1月5日,历经一年半修缮的北京湖广会馆正式亮相。纱幔影影绰绰,场灯渐暗,聚光灯亮起,为湖广会馆量身定制的沉浸式驻场戏剧《湖光洄梦》伴着琴音上演。随着戏中人的脚步,观众也在戏台、后台、观众席以及两处庭院中移步换景。如今,湖广会馆结合古戏楼与国粹京剧艺术,打造“三台两院”演艺新空间。
“要让湖广会馆焕发生机,离不开古典意蕴与当代表达的有机结合”,湖广会馆负责人王学伟介绍,“我们还通过展览、研学、美食、茶饮等多业态并行,营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
融合数媒技术与光影艺术,湖广会馆依托“北京戏曲博物馆”推出两大特色展览,再现京剧历史上的经典剧目和名角风采,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京剧名家穿过的戏服、戴过的盔头、用过的折扇……进入展厅,就如同走进了京剧的历史长河。
热爱戏曲艺术的杨女士在参观时说:“让我惊喜的是这里有可以互动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我刚刚点击了互动屏幕上的伶人头像,就可以看到生平介绍,画面中的名伶还会‘开口’表演自己的代表剧目念白。”通过数媒技术,这些名伶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当年的绝代风华。
结合湖广会馆特有的环境与历史文化,这里开展了面向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高端大师班、亲子工作坊,还在保留茶楼原有茶歇功能的前提下,打造了国风茶饮会客厅。
不同于湖广会馆致力于构建集戏楼、展览、茶室、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场所,临汾会馆更注重在烟火气中留住乡愁。
走到前门草厂三条与西打磨厂街交会处,一座灰色的二层小楼——临汾会馆映入眼帘。大槐树下,青砖朱门,这里用三进四合院打造出了一方留住乡愁的温暖空间。
临汾会馆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临汾旅京商人共建。2017年,经过适度开展产业化利用,一度沦落为大杂院的临汾会馆重获新生,成为北京首家“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走进陈列馆,一系列展板和实物,讲述了会馆与北京600多年的渊源。临汾会馆里面的“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是很鲜见的以北京会馆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总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这里展示的各地方言、习俗和美食,就能想象当年各大会馆中,异乡人“北漂”奋斗之余,倾诉乡愁的场景。
从最开始的试馆、同乡会馆,到后来的行业会馆,会馆不仅承载着商业交流和服务的功能,更是文化的交汇地,集祭神、演剧、联谊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展览中提及的诸多名人趣事,都曾在这里发生。一坛杏花村酒,一杯飘香的乡茶,就让人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某种意义上,一座会馆就是一个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勇介绍。
在几百年的会馆历史中,无数赴京的外乡人在此说家乡话、听家乡戏、吃家乡饭、拜家乡神。会馆在演变历程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地方记忆,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戏园焕新
老北京的文化遗存,除了会馆,还有戏园。不同于会馆和会馆中的舞台(戏楼等),戏园是旧时专供演出戏曲的场所,如今也被称为戏院、剧院,除了演戏,还焕新承担了更多的文化功能。
吉祥大厦矗立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上,在这座大厦的七至八层,坐落着一座特别的空中戏院——吉祥大戏院。
吉祥大戏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建立的“吉祥茶园”,后更名为“吉祥园”,曾坐落于王府井东安市场的东北角,与梅兰芳大师渊源深厚,被誉为京剧的重要根据地。1993年,因东安市场的整体规划,吉祥大戏院拆除。2021年,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重获新生。
步入新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金属“影壁”与纱质屏风,上面镂空雕刻着“吉祥大戏院”,既古朴又典雅。透过大厅的落地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府井的繁华街景和远处故宫的飞檐翘角,古今交融的景象令人陶醉。剧场内,古色古香的藻井上绘有精美的彩绘,特别加入了寓意吉祥的图案,与戏院名称相呼应。
日前,吉祥艺术课堂——京剧《伍子胥》导赏活动在吉祥大戏院展开。舞台上,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老生演员谭筱羽深入浅出地讲解京剧演唱的精髓:“京剧演唱中每一个字的字音,要包含字头、字腹、字尾,其中字头有力、字腹饱满、字尾归音。”她边讲解边示范,几句悠扬的戏词令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吉祥艺术课堂”系列活动是戏院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让观众感受到优质戏曲文化的熏陶。此外,课堂采用全程网络直播技术和短视频模式双配合,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
“走进吉祥大戏院,仿佛回到了那个京剧盛行的年代,同时会有一种既传统又新潮的感觉。”一位老戏迷说道。
吉祥大戏院3公里外,在大栅栏商业街,一座“古城门”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门楼中间金字写着“大观楼”,左侧写着“影戏”,右侧写着“茶园”,门外摆放着“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半身铜像。如今名为“大观楼影城”的这方天地,当年不仅演出戏曲,还曾是“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影戏园。
大观楼影戏园由任庆泰创办,曾兼营“丰泰照相馆”。1905年,任庆泰邀请京剧演员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电影,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同年12月,影片在前门大观楼影戏园放映,尽管电影没有任何镜头变换,没有色彩和声音,放映后仍然轰动京城。这便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如今这里不仅像普通影院一样放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诞生地,还承担着展览展示的功能,观众透过展览,可以想象当年第一部电影诞生的情景:谭鑫培身着红色戏服,面戴髯口,手持大刀,完美诠释着京剧中威武的黄忠形象。身前,一位照相技师用手摇木壳制摄影机对着他摄制,一位导演则在一旁认真把关,将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完美地搬上银幕。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黑龙江省连续两日向松花江增殖放流184万尾鱼苗
- 济南塑造“扁鹊故里”文化品牌 建成“扁鹊国医堂”48个
- 全力以赴 大胜归来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拟新增12家 含黄河壶口瀑布等
- 两岸“梦想合伙人”携手同行
- (新春走基层)非洲媳妇一米迎首个中国年 走进浙江乡镇赶大集
- 山西长治发掘27座东周墓 出土文物反映晋文化与地方土著文化融合
- 多边合作中“南南力量”为何格外重要?
- 首届中塞文化交流论坛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 浙江挖掘能源大数据价值 助企年减排超14万吨标准煤
- 第36届金鸡奖,花落谁家?
- 新质生产力十问十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什么是科技创新?
- 从“头回客”到“回头客” 跨国药企吉利德科学欲扩大“进博朋友圈”
- 哈马斯称对最新停火方案“没有重大问题”
- 哈尔滨首推夏季江上实景演出 百余名中外演员联袂献艺
- 小吃制作高手比拼过招 角逐“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名师”
- 中国学者量子力学模拟突破性成果入围2024年戈登·贝尔奖
- 大一新生人际交友最担心,师兄师姐教你非暴力沟通
-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上半年支付清算领域减费让利近175亿元
- 难治复发性风湿免疫性疾病有了新疗法
- 热门推荐
-
- 关于吃粽子的那些事儿
- 遇见福建:在“福见宁德”中“潮玩非遗”
- 第九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在京开幕
- “华夏东极”抚远:35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中俄界江黑龙江
- 山东德州:目前道路交通、通信、电力保障等情况正常
- 印度GDP超英国、人口超中国,离第三大经济体还差4年?
- 广东揭阳青年英歌队在新加坡开展英歌舞快闪表演
- 文明的坐标丨“湘西明珠”凤凰古城
- 奥运冠军助力 广东掀起春季造林绿化高潮
- 智能矿山建设加速推进 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 俄媒: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之子获俄罗斯国籍
-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 谢谢“糖丸爷爷”顾方舟
- 免签过境游火爆 世界看到中国开放强信心
- 相距遥远实验室如何成功进行全球合作?国际最新研究提出有效方法
- 武汉百厨同煨排骨藕汤 开启十大名菜餐厅争霸赛
- 考古学者见证中乌合作
- 云健身让锻炼无处不在 疫情之下民众尝试健身新方式
- 1月份中国PPI环比同比降幅均收窄
- 中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持续保持平稳
- 海南港航回应“新能源车过海”热点:原价运营 增加专班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