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马面裙,中华服饰缘何美了几千年?
穿衣、吃饭,人类生活的两大要事。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服饰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怎样的制衣方式,让沈从文在书中赞叹?
《春秋左传正义》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崇尚仁德、信奉礼乐的古人,藏礼于器、服以旌礼,将宇宙秩序、家国伦理、民族精神,点点滴滴融入衣冠。
“纵观中国传统服饰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对物的珍惜和对人的关怀尽显。”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吕钊介绍,以传统服饰的剪裁为例,或一刀不剪,或适当剪裁,又或是裁剪后重组,塑造了丰富的服饰结构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淮南子》中记载:“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当时布帛一匹可裁制一件标准的“深衣”,说明古时人们已意识到服装款式的制定要适应当时的织物规格。
古人制衣倡导“物尽其用”的节约工艺理念,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时期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单衣,由织幅约50厘米的独幅方形织物制成,采用“一片式”T字形结构。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称这一制作方式“材料的利用极其充分”。
有形的服饰背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服饰观普遍强调人的内在精神,并赋予其道德、人格的内涵,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华服文化爱好者们互称“同袍”。“同袍”一词来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寄予着征战沙场的战士们团结奋战的家国情怀。
如今,华服文化爱好者借用这样的称呼,强调了团结友爱的精神,不仅是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30人,7个月,才完成一件衣服的复原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服饰文化研究院院长蒋玉秋,曾带领团队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及刺绣复原、明代典型服装形制复原等专题研究。
“2009年,我到湖南博物院参观,站在2000年前真实的织绣服装前时,被深深震撼了。”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让蒋玉秋叹为观止,“四经绞罗朱砂染,乘云信期长寿绣,实在是太美了。但遗憾的是,墓主蜡像所穿的服装非常简陋,我就想,能不能复原一件马王堆汉墓的织绣服装。”
复原难度极大,需要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资料,详细研究衣服材料、纹饰等。返回北京后,蒋玉秋带领30名学生,在刺绣老师徐美玉的指导下,开始了这项汉代服装复原工作,耗时7个月,才完成了一整件服装的复原。
“复原过程的艰难,也让我们叹服古人制衣技艺的精湛。其中一种叫‘四经绞罗’的织法,我们团队的技术至今无法复制。”蒋玉秋介绍,区别于一般织物,四经绞罗因工艺复杂,一度失传。
好在这一技艺在周家明手中“复活”。今年70岁的周家明是四经绞罗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缂丝、宋锦等织造工艺。
一厘米的罗里有多少根经线、多少根纬线,是衡量四经绞罗精细程度的标准。因为细密度高,极易产生断线和瑕疵,只能纯手工织造。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工,一天也只能织出5—10厘米的长度。
史料里关于四经绞罗织造工艺的记载极少,周家明参照当时已知的二经绞罗织造工艺,试图寻找四经绞罗经纬线相绞的纺织结构,在织机上研究了一年,终于成功复原。此后,在周家明的手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纹罗、江陵马山墓出土的四经绞罗得以再现。
东方美学唤起当代人的“血脉觉醒”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舞蹈演员身着“水天碧”长裙,伴随优雅的旋律在千里江山的水墨画卷中翩翩起舞,给中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长裙的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楚艳介绍,长裙衣领采用了中式服装典型的交领右衽的形式,装饰刺绣梅花纹;裙摆制作上,纱料裁剪成山峰的轮廓,一针一线缝缀在隆起的拖尾上,恰似连绵起伏的山峦;色彩使用石绿、春新、绿珠、缥碧等青绿交织的色彩,表现江南碧净之美……
长裙整体造型采用了西式大礼服的廓形,上衣收腰、束身更便于展现演员的舞姿,而裙体中还点缀有3D复合工艺制作的亭台楼阁和树木纹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时代创新精神为风貌,传统美学融入当代时尚的方式,让艺术呈现有更宽广的可能性。”楚艳说。
服饰是鲜活的文化元素,也记录着流动的人文历史。从人类早期穿着草叶、兽皮,到葛、麻、丝、棉丰富了制作服装的材料。如今,各类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合,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类生活所需,也为服装设计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与可能性。
“服装不是摆着看的,还需要把握当代生活特点,并落实到具体的服饰设计细节之中。”吕钊说,马面裙成为当下受欢迎的传统服饰,在于能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今上班、旅行、逛街等各种场合,都能见到马面裙。诞生于辽宋时期的马面裙,如今不论是搭配衬衫、T恤还是西装外套,都能完美适配。
传统服饰文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走上世界的舞台,折射出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正在迸发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西酒务头商代墓地系“匿”族墓地 出土600余件(组)器物
- 杭州发布年度文旅大数据报告 2023年旅游总收入超1800亿元
- 第五代DM技术发布 首搭秦L DM-i和海豹06 DM-i双车9.98-13.98万
- 国际最新研究:3D打印出更逼真义眼 外观更自然适配度更好
- 菲仕兰在广西巴马启动2023孤儿喝奶公益项目
- 美媒:阿桑奇与美司法部讨论认罪,以结束长达14年法律纠纷
- 今日寒露丨人间醉美是秋天
- 台风“康妮”逼近 福建四条“小三通”客运航线均停航
- 皮尤发布针对23国民调: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美国干预他国事务
- 携程副总裁王韦:旅游已成生活必需品 旅游业展现强大韧性
- 四大主题90条线路展示国企风采 2024年“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启幕
- 美资深调查记者:“北溪”被毁给欧洲经济带来“灾难后果”
- 青岛啤酒双十一多个电商平台销售额第一
- 音乐,让他们不再觉得“与众不同”
- IMF:中国在解决全球债务问题等方面作用日益重要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天工”以6公里时速奔向你
- 上半年中国钢材出口大幅增长 国际竞争力和潜力继续释放
- 北京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67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50分
- 通用流感疫苗可预防病毒变种
- 广东茂名首例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系列案侦破
- 热门推荐
-
- 广东出台发展壮大农村经营主体“31条”措施
- 报告:亟待构建乡村儿童高质量关爱服务体系
- 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 河南绘制旅游强省“路线图”
- 建议为耐药结核病患者免费治疗
- 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科技平台正式启动
- 恒生香港交易所沪深港通中国企业指数正式推出
- 让健康跑成为春夏运动最佳选择
- 宁夏农副产品组团出海“闯世界”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加大充电网络投资 2025年将建1.7万个快充终端
- 从“养老”到“享老”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持续推进高质量养老保障服务
- 他们靠主题月生活法偷偷开挂
- 马来西亚一大巴翻覆2名中国游客身亡 马方将对涉事旅行社启动调查程序
- 中国首笔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票面利率2.57%
- 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中国外贸稳中提质展现强劲“脉动”
- 阐释地方特色文化 30件“江西文物瑰宝”发布
- 重庆黔江发出首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次在广东举办知识产权暑期学校
- 喷雾、菜刀、电池……特殊商品如何“七天无理由退货”?
- 热带风暴“黛比”已致4人遇难 美国又一州进入紧急状态
- 智利中南部多地森林火灾已造成约43.6万公顷森林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