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街区”透见浙江千年文脉赓续之法
中新网杭州4月26日电(邵燕飞)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灿若繁星。多年以来,浙江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赓续文脉,浙江如何先行?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松阳明清古街、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透过这三条街区文商旅融合并进、修旧如旧保传统、挖掘资源显特色的发展道路,感知浙江建设文化强省的底气与信心。
文商旅融合 运河畔的City walk受热捧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最南端,沿河两岸古韵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是杭州拱墅区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321户原住民枕河而居,133家各业态商户繁华依旧,是一个集中体现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
走进街上的咖啡馆和茶楼,在亲水露台看往来船只缓行;透过玻璃橱窗,陈列的古董首饰带给人岁月洗礼后的温润……眼下,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将文商旅进行深入融合,成为游客体验“文化味”City walk(城市漫游)的好去处。
在这里,一批志同道合的手艺人相聚一堂,他们一边传承传统文脉,一边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旅体验。譬如在吴理人民俗艺术馆,人们可以了解运河、学习民俗画、定制运河衍生产品。创办者吴理人从小生长在运河边,以民俗入画,被誉为“画说杭州第一人”。他创作的《运河杭州风情图》也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此外,位于街区的浙江麻纺厂、杭一棉、杭丝联等老厂房、老仓库部分被保留下来,空间被改造利用,变成了博物馆、公共艺术空间、文艺赋美民乐角等场所,形成了全新文化集群,每周都有演出、节目辅导、讲座培训、阅读推广等活动。
显然,如今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如同一颗“运河明珠”,熠熠生辉,也为流淌千载的大运河写下了一笔精彩的时代注脚。
修旧如旧 古街上的老店客流旺
位于浙江南部的松阳县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该县的明清古街上,商肆林立,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保存完好,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古风依旧。自唐代以来,这条街便是松阳的商业贸易中心,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号称“五里长街”,烟酒税局、邮电局、银行都曾在此设立。
得益于当地本着“修旧如旧”、保护传统的改造原则,明清古街上的传统店铺时至今日仍生意兴隆,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裁缝铺、草药店、修篾店、钉秤店、刻字店等人头攒动……
老字号打铁店——亮亮打铁铺还保留着过去的打铁模式。店主吴忠亮今年45岁,手艺是祖上家传,主要生产各式菜刀、斧头、和采脂工具。黄维炳、吴金美夫妇则在街上经营一家棕板店。据传,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棕板床,一直以来,棕板床都是相对高档的家居用品,顾客取货时需要排队预约。
记者了解到,松阳制定出台了特色传统业态资金扶持政策,对打铁、制秤、串棕板、弹棉絮、制陶银、中草药等传统业态和特色文创业态进行保护、扶持,发展壮大古城经济,同时还编制《浙江松阳县传统建筑修缮利用技术图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指导居民进行传统建筑修缮。多措并举下,明清古街将继续守住古韵乡愁……
技艺展示 街区里的文化特色足
浙江丽水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宝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龙泉青瓷被誉为“瓷海明珠”。行走在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下称:西街),“剑瓷之都”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西街源于唐代,2015年4月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总面积达40.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达8.25万平方米。据悉,西街古时瓷号众多,整船的龙泉青瓷由此经龙泉溪水运至温州,销往海内外。传唱至今的《云水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古时的这种景象:“渠清莫疑水浅,瓷片斑斑似鱼鳞。”
近年来,龙泉将西街作为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历史陈列馆来打造,充分挖掘、传承剑瓷特色文化、宋韵传统文化,培育独特的文化标识。如今,老街上一处处承载着青瓷文化记忆的景观,一间间古色古香、带着青瓷元素的店铺,再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其中,“龙泉娜妮”创客空间是一家以展示展销釉滴饰品为主的创客空间。龙泉青瓷釉滴是在青瓷烧制过程中,釉水由于高温流动,滴落下来形成的饱满釉滴,俗称“天使之泪”。而在古窑里青瓷坊,“釉色青翠如春水”的龙泉青瓷格外吸睛。其主理人金朝军坚持烧龙窑,在他看来,龙窑烧制的青瓷,更有泥土气息。
一片街区、一种技艺,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截至2023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名村218个以及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历史建筑11063幢,“三名”总量和历史建筑总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上述三条街区在保护、传承、活化方面的实践,是浙江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动缩影。(完)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召开 披露多项最新成果
- 中国船舶中船邮轮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 德国总和生育率降至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
- (第六届进博会)世界开放趋势“遇冷” 经济全球化会否“熄火”?
-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开幕
- 北京国际电影节 时隔3年重回春天
- 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 辽宁口岸入境人数强势攀升
- “56789”特征背后:民营经济何以“再壮大”?
- 帮人买金条能轻松赚大钱?殊不知是为电信诈骗洗钱
- 天津将多场景提升居住区充电设施接电服务水平
- 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底座 360安全云入选工信部示范项目
- 广州美术学院近2000名毕业生秀毕业创作
- 汉绣保护成果展在武汉开幕 尽显楚风汉韵
- 爱尔眼科荣获“上市公司乡村振兴最佳实践案例”
- 广西多举措推动种业振兴 种业发展态势良好
- 秦刚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共同会见记者
- (第六届进博会)业界精英、专家、官员上海共同探寻零碳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 95后教师庄济宇扎根乡村教学点 带山里娃唱出响亮的歌
- 生完孩子就不痛经了?关于痛经的这些事儿
- 镜观·回响丨东北加快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
- 热门推荐
-
- 双节假期中国日均出入境达147.7万人次 同比增长约2.9倍
- TikTok与环球音乐握手言和,双方重新达成合作
- 海南省气象台发布海上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 美国一非洲裔空军士兵遭警察枪杀 家人寻求正义
- 深圳打造“食安快线”专业培训平台 提升食品安全专业能力
- “武”“舞”相融 舞剧《咏春》在广西桂林盛大开演
- 杭州对国四柴油货车分阶段实施限行
- 美国得州一飞机公路上坠毁 造成4人受伤
- 出口茶叶需要注意什么(海关答疑)
- 青年艺术家创作超写实陶瓷雕塑 记录改革开放人们逐梦“容器”变迁
- 智利三名警员遭武装分子伏击身亡
- 从警25年“110”从未下线 老民警“急人所急”守护平安
- 4月中国汽车整车进口量环比小幅增长
- 于文文:相信林楚萍,成为林楚萍
- 广西南宁建设国家旅游枢纽城市 面向东盟凸显“国际范”
- 新生物制剂首批处方落地中国 将助EGPA患者减少复发
- 乡村振兴看新疆:“养鸡大王”吐尔逊亲授“致富经”
- 三江源果洛地区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1%以内
- 慕思睡眠博物馆(筹)正式开馆 全新方式传播睡眠文化
- 安徽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 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专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