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大决心!日美这笔导弹生意,细思极恐
中新网3月1日电 (记者 孟湘君)2月28日,在在野党与民众反对的情况下,凭借执政党等多数赞成,备受关注的日本2023年年度预算案,在国会众院全体会议上通过。
预算案中,日本新一年防卫费约6.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45亿元),创下新高。而就在前一天,日本政府敲定,要向美国采购400枚“战斧”巡航导弹。
日美这桩“大买卖”背后,究竟潜伏着怎样的危险信号?
中新网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进行深入分析。
日本的“大决心”,不只是“小动作”
首先来看,日本想买的美国导弹,有哪些性能,威力如何?以下是一些情况介绍:
·第五批美制“战斧”巡航导弹
·长程、全天候、短翼
·射程拓展至2414公里
·以亚音速低空飞行
·具备一定隐身能力,红外和雷达很难发现
·通用性强,可由各种平台发射,命中率高
·美国军械库中威力最强的“防控区外发射”导弹之一
·曾于1991年海湾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发挥关键作用
日本此前一直在想要购入的导弹数量上遮遮掩掩,不过此次终于透露,其有意以211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采购费,于下一财政年度“一次性”购入400枚“战斧”导弹,计划2026年度起列装日本自卫队。
花费不菲,时间很赶,显然,日本这次下了大决心,这可不是随便玩玩的“小动作”!
吕耀东对记者表示,日本自身开发导弹的周期长,暂时生产不出来“战斧”这样的导弹,为加强自身所谓“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以及配合2022年出炉的新“安保三文件”,日本决定直接购买美国导弹。
他进一步指出,新“安保三文件”是日本的国家战略计划,包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整备计划》。2023年日本政府需要国会通过新计划以便购买武器,建设“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从被动还击,变先发制人
岸田政府强调的“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此,吕耀东指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是基于2014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提出的集体自卫权,它的解释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是武力攻击事态;
一种是存亡危机事态;
一种是重要影响事态。
其中的武力攻击事态,是指当日本受到别国攻击的情况下,要有还击。说到底,就是日本只有单独自卫权,“对方打我我还击”。
这是日本作为战败国,二战后美国替日本出台的和平宪法所设定的。基于和平宪法第九条,日本不能拥有攻击性武器,不能拥有军队,不能以武力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平宪法让日本失去了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利。
吕耀东提醒,但是现在,日本所指的“反击能力”(即“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是说其预判到敌方很可能要发动攻击时,就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陈洋也对记者表示,按照日本政府的设想,“反击能力”是指通过强化自身防御能力,形成一定威慑性,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包含军备能力更新和升级,增加防卫费等。
日本加速建设“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最初是为了应对朝鲜向日本海方向发射导弹等情况。
但近年来,日本政府逐渐将“反击能力”的定位扩大至应对所谓“中国威胁”“俄罗斯威胁”,即通过强化防卫和威慑能力来对抗中俄。
战略利益勾连,日美一拍即合
吕耀东分析称,虽然日本嘴上不承认,但其事实上已抛弃从和平宪法延伸而来的概念——“专守防卫”。
过去日本基于和平宪法、“专守防卫”原则的所有武器以及理念,都是防御性的,这个国家充其量是配合盟友或受到盟友保护。而且,在之前的同盟理念中,美国是“矛”,日本是“盾”。
但如今,日本想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采购“战斧”导弹这样具备杀伤力的攻击性武器,试图增强威慑力,意味着日本已从战后走和平主义道路,变成开始武装自己,将自身变成“矛”,与美国联合形成“一体化威慑”。
陈洋则分析称,日本放弃“专守防卫”,疯狂购买武器特别是远程导弹,意味着战后日本长期坚持的外交安保政策发生巨大转变,如同让和平宪法的精神和相关规制“形骸化”。
他进一步指出,日本这样做,至少受两个原因驱动。
一是,日本认为自身周边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放弃“专守防卫”后,日本兼具了“矛”与“盾”的属性,将能更紧密地配合美国战略部署。
陈洋指出,在综合实力相对衰退的背景下,美国更希望其在亚太地区的忠实盟友——日本,在遏制中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希望日本的军事能力能有提升,以分担自身压力。
美国卖武器给日本,不仅能狠赚一笔,也能推进日美同盟进一步发展。日本买武器则既是向美国表忠心,也拉近了双方间的信赖。
对此,吕耀东分析称,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比如在日本、韩国驻军。它有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需要。而日本的诉求是要摆脱和平宪法限制,成为一个所谓“正常国家”,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其还需要在美国“印太战略”里,有自己的话语权。
在揣摩美国的意愿后,日本主动出台了带有攻击性的新“安保三文件”,试图武装自己。加上美日在东亚地区既得利益的共识,双方一拍即合,形成勾连。
“东亚安全最大变量” 军备竞赛要来了?
一个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开始重新武装自己,意味着什么?
俄罗斯科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基斯坦诺夫向俄卫星通讯社表示,日本新“安保三文件”的公布意味着,该国正走上加速军事化的道路。而日本购买“战斧”导弹,将在亚太地区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实际上,日本除了买导弹,还打算买空中预警机、新型鱼雷,完善长程导弹保管库等。岸田内阁还计划到2027年,将日本防务开支增加一倍,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也就是北约国家的平均水平。
吕耀东指出,日本一系列“谋武”举动,使其自身成为东亚安全环境中一个最大的变量。亚洲很多国家,比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等,都曾受到过日本的侵略。基于历史记忆,大家都知道日本重新武装自己,对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影响有多大。
陈洋也表示,日本这样做,无疑会加剧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以及地区国家的担忧与质疑。即日本如此发展军备力量,究竟是为了“保护”本国安全,还是要挑起地区紧张形势?(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高校展馆免费开放,这个可以有
- 唐山警方通报一派出所副所长当街伤人:已被刑拘
- 上半年新疆阿拉山口进出口货运量达1264.6万吨
- 贵州:铁路专列持续打通对外开放通道 “黔货出山”激发外贸经济活力
- 美媒:美国没有远离枪支暴力的地方
- “五月天”假唱?文化市场稽查部门启动调查
- 辽宁推出传统文化之旅跨年迎新
- 北京12条措施撬动文旅消费新动能
- 上海、博鳌携手推进医疗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 到广东台山吃煲仔饭 入冬仪式感拉满
- 中欧班列(武汉)新添俄罗斯方向新线路
- 商务部: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8%
- 自开行以来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发送货物73万标箱
- 女子在余姚北站跳入股道被进站列车撞伤 警方已介入调查
- 部分岗位只招“E人”合理吗?MBTI测试别被过度应用
- 端午消费火爆但复苏基础不牢,促消费政策仍需加力
-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会见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
- 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
- “魅力山西·晋品惠享”旅游消费月启动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举行 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
- 热门推荐
-
- 助力新型城镇化 第17届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论坛在雄安开幕
- 宁夏银川市灵武市发生4.0级地震 多地有震感
- 【世界说】民调: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信任度不足三成 跌至“危机”水平
- 参观博物馆不必只关心“重量级”
- (乡村行·看振兴)小螺蛳带火“夜经济” 江西分宜火电厂区“变身”美食小镇
- 国际航线上新!上海航空“上海-卡萨布兰卡”2025年1月19日开飞
- 专家学者齐聚杭州 探讨城市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 中国医学专家率先发现乳腺癌单细胞转移机制、特点
- 前三季度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456亿人次 同比增逾三成
- 首届“智见未来”西安数字文旅创新大赛启动
- 德国数千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举行警告性罢工
- 越南外交部:美国年度人权报告罔顾事实
- 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打造惠及大众的文学节日
-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800万辆 机动车驾驶人达5.2亿
- 中蒙策克口岸今年过货量突破1000万吨
- 郑州游泳馆坍塌事故涉事公司拟注销
- “太平国富一号年金保险”为美好家庭生活添“底气”
- 如何用京剧唱响统战好声音?首都统一战线京剧音乐会的幕后故事
- 湖北咸宁:“一枝花”激活一座城
- 国家发改委回应民间投资增长承压:一些领域显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