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国家一起前行丨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火起来
2023年,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一年。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创意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交符号”。“到博物馆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参与体验的新风尚。那么,在这股文博热背后的密码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特别节目《我与国家一起前行》。
国博持续创新展览展示 获观众点赞
如果要问,2023年哪里最火热?博物馆一定榜上有名。在这一年,各大博物馆一票难求,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为人们开启探寻“何以中国”的旅程。2023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人数达12.4亿人次,超过2019年数据。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来国博看中国,领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时尚选择。
在国博,全年有一半多观众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高人气的背后,是国博对文物的创新展示和活化传承。
国家博物馆 陈列工作部主任 研究馆员 赵永:首先我们在“古代中国”上,肯定要展现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当然也会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为大家呈现更好的展览形式。
2023年,拥有140多万件藏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一些长期深藏在库房里的重要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国家博物馆 中国古代瓷器展内容设计 策展助理 张裴桐:文物的选择上,我们也是多次下库房查看文物,希望能够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器型,最有代表性的釉色和窑口这样的一个状态。比较典型的是一件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特别典型的瓷器,是能体现当时佛教传入和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的。
如今,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吸引人们的,除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展览、展品之外,还有新技术手段的投入,创新了展陈方式,带给人全新的体验。
2023年12月9日,国家博物馆“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正式对公众开放。
国家博物馆 策展工作部主任 研究馆员 胡妍:我们也吸收了很多观众非常好的留言,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知识点和观众互动,同时我们还增加了讲解员把五大石窟过道里所有的内容细节给大家一一介绍。
而技术的进步,也让沉浸在博物馆各个角落的文物有了更多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观众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云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热潮。
艾雯雯,我国博物馆界首个数智人讲解员,2023年11月起带观众穿越时空,走进中华文明云展。这也是国博对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国家博物馆 文物活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贺占哲:大家可以在线上细致地观看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铭文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我们的数智人艾雯雯去给大家讲,让她带着观众去游览,而不是观众漫无目的地去观展,让观众更能体会到这个展览所呈现的故事。
数字技术和高科技手段激活了传统文化,也激活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基因。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借助高科技手段,您可以穿梭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与古人同行。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您可以走进“最早的中国”,身临其境感受王朝国家气象。
在殷墟博物馆,您可以探寻汉字的源头,体验甲骨文的魅力,解锁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在三星堆博物馆,您可以沉浸式探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神秘古蜀文明。
在国家版本馆,您可以徜徉在古籍的书海中,感悟五千年文脉赓续,汲取历史的智慧。
为一座博物馆,赶往一座城,赴一场文化的邀约,更是成为不少文博爱好者的日常。
吴运杰:在文物古迹中读懂中国
2023年,90后文物爱好者吴运杰很忙,他以行者的姿态,在祖国大地上踏行万里,寻找、记录文物古迹。
这一年,他绘制的这张密密麻麻的地图,在网上火了。将地图放大后,近万处文物古迹的坐标都清晰可见。
吴运杰:我里面所标的每一处点都是我觉得它第一保存得比较完整、文化艺术价值比较高,第三它的外观看起来要比较好看。
从小就对文博知识感兴趣的吴运杰,2022年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宝大会》总冠军。2023年,作为一名文博领域的博主,他收获了500多万粉丝。
每到一地,吴运杰都要跑完当地所有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大量照片,介绍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超过76万处,吴运杰地图所记录的,其实还不足总量的2%。但是他以个人化的视角重新发现历史,深度感知文化,正在以自己的语言,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在文物古迹中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吴运杰:关注我还有一些是外国人。美它是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地理界限的。我是真诚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文物能够被活化利用,让更多人都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东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正在惠及更多民众。
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69.8%,其中90%以上免费开放。
2023年,国家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超100亿元。
2023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全面建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变得更加可亲可爱,文物活起来了,文化火起来了,它们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传统文化润笔着墨书写时代新篇
近些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还看到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以及不断提升的审美素养。当一个民族开启复兴的上升通道,人们就有强大的心理需求回首历史,回望传统文化,探寻自己从哪里来,又走过了怎样的路。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因此我们面向历史,也是在面向未来。经过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展现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使命,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润笔着墨,书写中华文明的时代新篇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日媒:羽田机场两架飞机发生碰撞 现场疑似有机翼碎片
- 乙已蛇年有384天,极简版闰年知识帖
- 京津冀消费季启动 三地推新出彩乐享“盛惠”
- 北京协和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西藏
- 甘肃凉州:让非遗民俗文化“活起来”
- ChatGPT能改变世界 但不能改变“人是目的”
- 蒙内铁路促进肯尼亚GDP增长2%
- 山西电动车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批量订单发往欧洲
- 伊拉克战争充分暴露美式霸权真面目(钟声)
- 菲律宾暂停执行“马哈利卡投资基金”法案
- 分众传媒集团国际战略投资发布会在海外举行
- 广西深化殡葬改革 节地生态安葬备受认可
- 看见《热搜》背后“看不见的事”
- 巴勒斯坦媒体称以军在约旦河西岸打死3人
- 浙港澳台青年走进千岛之城:以镜头记录风景展海岛文化
- 香港警察乐队奏响爱国主旋律 “江西南昌香港月”活动在昌举行
- 整治“幽灵外卖”,保障“舌尖安全”
- 科幻产业彰显新业态
- 多项政策发力 积极因素加快积累 经济运行持续向“稳”向“好”态势
- 诞生70年、角色身份多变 哥斯拉为何成为怪兽电影“顶流”
- 热门推荐
-
- 美国夏威夷山火已导致6人死亡 至少24人受伤
- 广东结束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 首届“湾创力”动漫授权大会在广州举行
- 科学家创造出新型一维超导体
- 探访杭州德寿宫遗址:宋韵风华今何在?
- 宁夏“西吉好东西”出村进城俏销全国
- 广州打造世界级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 工信部通报62款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
- 美《通胀削减法案》签署一周年:民众不了解,成效遭质疑
- 明确“八严禁”“十不得”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执法行为规范
- (身边的变化)6000平方米山间小温泉激活内蒙古西部乡村“热经济”
- 第三届新时代涉藏基层宗教治理论坛在青海举行
- “政府+链主+园区” 山西晋城:高效打造光伏装备特色产业集群
- 复旦大学成立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
- 中老铁路国际客运开行两月 运送跨境旅客逾2.5万人次
- 报告:北京办公楼市场连续两个季度吸纳量为正
- 中央企业前三季度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 首部快递包装强制性国标将于6月1日实施
- 2023“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大会”将在福州举行 海内外200多个商协会已确定参会
- 北京推动低效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 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