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黄帝陵:“赫赫始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西部网讯(记者 王佳祯 马晴茹 宋洋 王靖升)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是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部族首领。他合炎帝、败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结束了蛮荒浑浊,开启了文明先河。黄帝被列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奠基文明、肇造华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由黄帝时期开始。
7月11日,“从文物里读懂中国”全国媒体寻根溯源陕西行活动来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在桥山之巅,沮水之滨,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民族圣地——黄帝陵,一同聆听华人血脉中的共鸣之声。
黄帝亲手种下的柏树种子,在五千年后遨游太空!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总面积600余公顷,沮水环绕,山丰土厚,拥有古柏八万余株,风景秀美。
黄帝陵园内有汉武仙台、祭亭、墓冢、龙驭阁等景点;轩辕庙俗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为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祭祀广场、轩辕殿,处处显示出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原址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5年(公元972年)迁建今址。
进入轩辕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闻名世界的“黄帝手植柏”。黄帝陵管理局护林科科长李小军介绍,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1米,属于侧柏树种,是黄帝亲手栽植,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树龄。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是黄帝陵景区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当地俗语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由此可见这棵柏树的粗壮与古老。
在这棵“世界柏树之父”的周围,都种满了历朝历代的柏树,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根据现保存的碑石记载,早在唐代就在桥山上开始大规模种植柏树。如今桥山上共生长柏树八万六千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柏树就有三万多株,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可谓稀世珍宝。
李小军说,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定居桥山,建立桥国。桥国群民在黄帝教化下,伐树筑屋,开始文明生活。但砍伐树木,致使桥山周围的森林树木日渐减少。那时,人们还不懂得砍伐森林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待到暴雨袭来,因生态失衡导致山洪暴发,百姓遭受了巨大灾难。灾难过后,黄帝召集百姓:“今后再也不能任意砍伐森林树木了。如果再砍伐下去,桥国就没有森林树木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我愿和大家一起上山种树,用不了多久,山上就会长满树林,那时桥国百姓才能安居。”说罢,黄帝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这棵小柏树就是冠盖天下的“黄帝手植柏”。从黄帝亲手栽树时起,植树造林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令人惊叹的是,“黄帝手植柏”这棵见证中华文明的古树,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李小军介绍,“黄帝手植柏”旁边有一棵小柏树,这是2013年“黄帝手植柏”的种子落到地面上长出的新苗,这说明5000多岁的侧柏仍然有繁殖能力。2016年中秋,黄帝手植柏的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货运飞船遨游太空并返回,在科学家们的选育和培植下,黄帝陵苗圃里的上百棵航天育种苗,长势良好,有些已经2米多高。
黄陵祭祖,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在2023年黄陵祭祖活动上,随着《黄帝颂》音乐响起,象征中华的巨龙蜿蜒腾飞,众人怀着缅怀的心情,共同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全球华人血脉相连,每年清明之时、重阳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共聚桥山脚下,沮水河畔,举行隆重的祭祀黄帝典礼,缅怀始祖,慎终追远。
黄帝陵公祭主题曲《黄帝颂》,背后也有一个特别的故事: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同派代表齐聚桥山,举行了一次在当时最为隆重的共同祭祖仪式。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被史学家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亲笔书写了一篇祭文,这篇祭文堪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师表”。如今,祭文被改编成黄帝陵公祭主题曲广为传唱,每每响起都震撼人心。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轩辕”,千百年来,祭祀轩辕黄帝活动绵延不断,黄帝陵已成为跨越时空、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纽带,更是亿万炎黄子孙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神圣殿堂。
媒体团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轩辕大殿,这里便是祭祀活动陈放祭器、礼器、祭品的场所。大殿中央是黄帝的巨型石刻浮雕像。大殿四周由36根石柱围合成40X40米的方形空间,每面9根石柱,寓意四海九州。大殿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取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代表五方、五位、五行、五色,隐喻黄帝光耀华夏社稷。祭祀黄帝与中国传统的祭天、祭地、祭日月相结合,也蕴含着黄帝的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历朝历代无论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汉满回蒙,不分党派政见,人们都来桥山满怀虔诚之心祭拜祖先,历史上许多名人政要、文人墨客都曾来谒陵题诗。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高度概括了黄帝陵祭祀的意义和实质。祭祀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祭祀黄帝在历史上堪称国家大典。
新华社记者王晶晶在参观过后说:“如今,黄帝陵已经成为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作为新闻媒体,我们要在吃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意内容,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进一步升级议定书即将生效
- 没有“洪荒之力”,怎解“傅园慧之困”?
- 浙江“八八战略”: 台州如何垦荒“小微金融”自留地?
- 在传承中新生 浙江监狱非遗主题作品展启幕
- 中国地震局:现场科考队发现新疆乌什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 “十四五”主要指标进展总体符合预期(锐财经)
- 多米尼加首都爆炸致27死 将举行全国哀悼
- 习近平将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越南媒体看好越中关系发展势头
- 沿丝绸之路而建海拔逾2000米 最新考古研究发现中世纪中亚“双城记”
- 启程!2025春运首周安全出行天气地图来了 看哪里雨雪大风扰出行
- 广西首次完成自然资源碳汇试点野外调查
- 小漠国际物流港9月汽车出运量同比增长约八成
- 持续性强降雨致广西北海逾11万人受灾 灾后重建有序推进
- 财政部:2024年安排财政赤字4.06万亿元
- 江苏推动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高效办成
- 你的关心,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吗?
- 广西医疗队在老挝:践行学医初心 为患者“送光明”
- 福暖中国|浙江高速路上的免费年夜饭 温暖司乘回家路
- (新春走基层)浙江义乌五大物流园区开工 经营户立增收“Flag”
- 辛芷蕾领衔独角戏《初步举证》中文版首登国家大剧院
- 热门推荐
-
- 今明两天北京大部天气晴晒最高气温32℃ 山区需防雷阵雨
- 中国首条高纬度严寒环线地铁全线贯通运营
- 爆款缺位、“综N代”乏力…… 综艺的下一个春天在哪里?
- 西班牙遭遇强降雨天气 已致51人死亡
- “80后”动物医学博士:在江淮大地追梦乡村振兴
- 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 佐科晤李显龙 印尼新加坡候任领导人与会
- 川渝联网工程完成全线海拔最高塔位基础浇筑
- “中华水塔”青海:生态环境状况持续稳定向好
- 远离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村庄为何会有老虎出没?
- 古特雷斯谴责巴基斯坦白沙瓦清真寺爆炸事件
- 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式开票 85部国内外优秀电影进行展映
- 让人工智能拾起初心——对话三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
- 智利中部森林火灾形势严峻 受灾民众:家园被毁 我们无能为力
- 湖北出土楚简,将中国最早乘法口诀实物提前约100年
- 中新健康丨如何让创新药更好地造福罕见病患者?专家、学者这样说
- 内蒙古一幼儿园女童疑似被扎?警方:现有证据不能证明
- 黄淮江淮等地有强降水强对流 华北等地将出现持续高温
-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促经济保民生
- 距离千里之外的这场暴雨竟也与台风“格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