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心,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吗?
心理聊吧邮箱收到一封倾诉邮件,描述了自己关心职场中年轻人却被嫌弃的经历:“同事发了条朋友圈:身边有人患有‘关怀强迫症’怎么办,并配上了三个翻白眼的表情。没想到我的热心会让同事有这样的恶感。”心理专家表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需求不同,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看到别人的需求,给年轻人和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天地。
倾诉:同事发的朋友圈让我很难过
同事发了条朋友圈:“身边有人患有‘关怀强迫症’怎么办”,并配上了三个翻白眼的表情。而中午,我才跟她聊了会天,谈到我觉得她工作中对客户的态度有点不妥。看到她发的话,我当即心猛地一沉,赶紧上网搜了下解释:关怀强迫症,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就觉得难受,这种关心和关怀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我一条一条地翻着评论,不少人代入自己,也有不少网友在吐槽同事——“我好像就是,有时候我都觉得我超过了那个关怀的程度,什么能帮的都想帮忙,不叫我帮忙就是不喜欢我了”“我同事估计就有这个症状,嘴巴不停地吧唧吧唧就不干实事”“可能是我同事了,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开导别人,懂点东西就开始叭叭叭,其实没几句是对的,但关键她不这么觉得,她觉得拯救了别人的人生”……
想到那位同事可能在影射我,有点难过。我一直是个面冷心热的人,随着年纪增长,看着办公室新来的小姑娘小伙子,有种看晚辈的感觉,很喜欢年轻人的活力,看到他们初入职场冲劲十足,也看到他们工作中包括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妥之处,总想着提醒一两句,希望他们走得顺一些。开口之前,也会字斟句酌,意思要表达到位也要关照到年轻人的面子和情绪,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回馈,他们愿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很开心;忽略我的建议,我也没问题,毕竟有年龄差,我的经验也不一定就真的完全适合他们。
没想到会给人带来这样的“恶感”,我很难过。 小M
解析: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
从这封信中,我能感觉到来信者的难过情绪,TA没有想到自己的善意给对方带来了“恶感”。
在以往的经验中,“关怀”和“关心”别人,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来信者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提醒了一下。TA还注意了“表达到位也要关照到年轻人的面子和情绪”。那为什么被关怀的年轻同事会反感呢?
首先,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两个人属于两代人,年龄的差距、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和接受的教育等不一样,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差距就更大了。
其次,两个人的角度不同,在关怀这件事上,一个是关怀者,一个是被关怀者;一个是付出者,一个是接受者;一个可能出于同情,那另一个就是被同情者。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需求不同,这也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来信者的需求是,“看到他们工作中包括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妥之处,总想着提醒一两句,希望他们走得顺一些”,这是帮助的愿望。“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回馈,他们愿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很开心……”“开心”体现了情绪价值,也就是说来信者的需求是助人为乐。后面说“忽略我的建议,我也没问题”。真的会一点问题都没有吗?一旦对一件事有期待,事件没有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怎么也会有些失望吧。来信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关怀不是被忽略了,而是被嫌弃了。年轻同事有什么需求呢?从来信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只能看出TA的需求是,不想要别人的“关怀”。从TA朋友圈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这种感受还能得到一些人的共鸣。职场中的年轻人确实有成长的需求,但有些前辈的主动关怀,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越界的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不会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尊重,“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开导别人,懂点东西就开始叭叭叭,其实没几句是对的,但关键她不这么觉得,她觉得拯救了别人的人生……”信中提到的这条评论,也表达了这样的不满。比起分享经验,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己去摸索、积累成长经验值。更何况有些经验也未必是有用的。来信者也意识到了,说“毕竟有年龄差,我的经验也不一定就真的完全适合他们。”《中年的意义》一书中说,中年人不是靠“经验”胜过年轻人,而是靠中年时期才积累到的“洞察力”,也就是成长的智慧,所以,年轻人成长真的需要时间和空间。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改变“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观念,换一种思维模式:“我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一定是对方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己认为对方有用、只是对方还没有发现、以后早晚会发现的需要。觉察自己关怀他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是为了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获得心理的满足吗?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心理满足,是自己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吗?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把注意力从别人的身上放回到自己的身上,也许会挖掘出很多宝藏,这也是成长的智慧。
来信者因为这件事有了负面情绪,其实负面情绪也是有价值的,可以提醒我们需要有些改变。人们都是一边试错,一边朝着更优的道路纠正。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也可以看到正面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察与思考,形成新思想和新理念,重新建立一种舒服的关系。
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看到别人的需求,给年轻人和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天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乡村行 看振兴】文明厚植沃土 新风助力振兴
- 端午假期 黑龙江将开行今年首趟中俄跨境游专列
- 马来西亚一新兴廉航宣布停飞
- 德媒:中国明清时期瓷器在科隆被盗 价值超百万欧元
- 江西乡村振兴见闻:“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 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经济强劲反弹,产生积极溢出效应|世界观
- 广州推出“低空经济20条” 发布12个应用场景
- 业界对中国原创新药走向世界有信心
- “讲给孩子的科学大师课”系列新书发布活动举行
- 中美青年共谱和谐乐章
- 4月16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00元、195元
- (新春走基层)福建莆田春节元宵文旅活动启动 非遗民俗将轮番上演
- 1-10月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5355.2亿元
- 什么才是学生期待的一流本科课程
- 钱塘江“鬼王潮”潮头奔涌
- 深圳机场国际及地区单日航班量创历史新高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吐鲁番!
- 俄“进步MS-21”货运飞船推迟至19日脱离轨道
- 经济观察:前三季度中国外贸显现四大积极信号
- 泰暂不考虑对中国游客减免签证费
- 热门推荐
-
- 美嫌犯数月前写信悬赏15万美元暗杀特朗普 法官拒绝保释申请
- 春节假日期间 我国大部地区适宜旅游出行
- 冷暖交织的返乡旅途
- 安徽滁州:高水平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聚集地
- 上汽通用汽车“奥特能智电空间”首次登陆车展舞台
- 将家长献血与孩子入学挂钩有违公平
- 文博有了“科技范儿” 智慧旅游为文旅消费再添活力
- 土卫六的海洋有何特征?国际最新天文学研究揭秘
- 五个疼痛误区你踩坑了吗?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添“新引擎” 新能源云山西运营中心揭牌
- 加州山火肆虐 “引燃”美国两党争斗
- 【透视】美国博主吐槽美国警察杀人破纪录:他们只保护超级富豪的利益
-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建立10余项生态环保协同机制
- 直播带货乱象期待数字化监管治理
- 专家:员工试用期企业也不能随意“炒鱿鱼”
- 【大咖说】全球互联网巨头齐聚乌镇,盛赞中国互联网飞跃式发展
- (新春走基层)浙江义乌露营产品春节“火” 部分商户外贸单排至6月
- 《舞上春》全网曝光量破2亿 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演播新方向
- 青海油田:油泥砂“巧处理”种出活力绿植
- 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载:舌尖“两路”品味蕾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