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
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达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达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
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借助汉字的象形特点,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
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得理解每一个汉字的内涵和衍生义,这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经典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的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包括雅言、书面语(文言文)格式、经典等在内,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发挥作用。
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民族。商人认为,自己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生,《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认为,自己的始祖后稷是其母亲姜嫄踩巨人的足迹而生,《诗经·周颂·生民》中说,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说明,商、周两族各有各的起源神话,是不同族群。从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以及文献中商、周时期篇章的比较来看,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
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逸周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的典故。在《尚书·无逸》中,周公甚至将商人祖先中宗、高宗、祖甲与周人祖先周文王并称为“四哲”。周王朝建立之后,大量任用殷遗民中的知识分子,其中史、作册等专职文字官员尤其受到重视,他们以文字技能为周王朝服务。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的原因,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
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封建诸侯和贵族时,会授予他们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和贵族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实际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族的主体已经形成。
文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中山国是典型例证。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为白狄所建。白狄原本是游牧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已经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也是典型的中原传统,体现了文字在民族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和书面语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地区和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出现方言的文字化问题。这一现象出现很早,但得到重视和整理是战国秦汉以后,《尔雅》《方言》等编纂成书,是认识方言文字化的重要著作。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如《方言》中有“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狶”。猪、豭、彘、豕、狶,所属方言区虽然不同,但遵循的造字原则一样。通过相同的造字原则,有效地将不同方言纳入到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为自己的语言服务。
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
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和汉文格式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
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作者:徐义华,系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多家科技企业机构加入《人本智能发展与治理倡议》
- 速热的“几分钟看电影”如何转型
- 联合国秘书长对俄决定中止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深感遗憾
- 秋分至、庆丰收 中国晒“三农”成绩单
- 河北围场:2023年畜牧业年产值达34亿元
- 雪山下的非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尔谐钦
- 中国南方航空2023中秋“赏月航班”出炉
- 美澳领导人白宫会晤 宣布建立“创新联盟”
- (经济观察)中央政治局研究经济形势 传递三个有力信号
- 第二届京西地区发展论坛将发布北京首钢园产业发展报告等
- 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债市
- 风雨85小时 邮政押运员保护467袋邮件安全抵京
- 贵州“村超”举办以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190亿元
- 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儋耳追光”驿站开业 可沉浸式探究渔港生活气息
- 四川成都:出台六条措施加强人才安居保障
- 卢冠廷73岁:他在《大话西游》里唱着一生所爱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西安城墙:守护历史 见证今朝
- 输液时,进点空气就会致死?丨中新真探
- 广州确定2023年度积分制入户人员名单
- 黑龙江文旅推介上新活儿 现场“花式”重温今冬热点
- 热门推荐
-
- 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开幕 行业数字化变革受关注
- 广铁集团启动2025年春运外来工团体订票
- 第34届“飞天奖”、第28届“星光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
- 两名中国公民在巴厘岛酒店被发现不幸身亡 中领馆回应
- (寻味中华丨饮食)行走陕西“凉皮江湖”:恣意爽滑,“不伤体面”
- 2023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用户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 《老友记》钱德勒扮演者马修 派瑞去世 终年54岁
-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和1—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 漫评美拟禁止网联汽车使用中国软硬件:”强行切断”
- 辽宁以200余项赏花观鸟项目活跃春游市场氛围
- 华为侯金龙:打造三新基础设施,迈向数字能源新时代
- 河南解除针对郑州等5市的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 2023年全国群众性民族器乐交流展示活动启动
- 山西“良工”白彦斌:“好的人生不慌不忙”
- “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十五周年:积俗千年,闪耀世界
- 从中部博览会感受中部崛起动能
- 中国68名选手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广东约占四成
- 上海浦东至江苏昆山低空载客航线启航 “空中的士”单程仅需半小时
- 中国专家找到新标志物 或实现阿尔茨海默病快速、精准早期诊断
- 青海茫崖5.5级地震:救援力量赴震中巡查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