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纵横谈
近年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处在前所未有的内容变革与艺术创新中,全行业在导正文艺方向、拓展艺术形态、呼应时代精神、聚焦重大社会议题、紧跟媒介技术发展与传播变革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举办的影视评论周特设“开创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新格局——新时代电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理论·实践·传播”论坛,对近年来的中国电视艺术进行深入研讨,助益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本报记者撷取论坛部分与会嘉宾的观点,以飨读者。
——编 者
融合创新,文以载道
近十余年来,科技高速发展,媒介急剧变化,网络视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电视已经成为传统媒体。
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乘虎认为,电视理论研究应该融合创新。他指出,1958年诞生的中国电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融汇了报纸、广播等媒介的特点,也受到过文学、戏剧和电影的影响,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等对电视学科的建设也起到过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电视理论和电视研究始终处于融合交叉的语境中,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多元、多极。当前,应该把电视理论的发展放到更宏观的文化建设的格局上来,要开展基于媒体融合的交叉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创新话语体系,因为“这是我们激活电视研究新视域、新路径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磊磊和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曲春景不约而同地关注电视伦理问题。贾磊磊认为,从文字时代进入到影像时代,依然应该“在新的语境下保持传统的道德风尚”;曲春景认为,自古以来“文以载道”都是中国文人共同坚守的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中国电视剧延续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国民大众在文以载道的叙事作品中形成对本土文化精神的凝望和持守”。
回归生活,风格多样
近年来,我国电视剧生产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引领下,以“减量提质”的整体策略推动电视剧的精品化创作,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力作,风格多样,富有创新性。
“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要具有浓浓的烟火气,表现真实的社会情感和复杂的人性。”导演、出品人、制作人李路说,这是他执导的《人民的名义》《人世间》等作品广受赞誉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创作者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创新守正,坚持国际视野,坚持知识更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童心,还要“坚持剧本创作上给自己找麻烦,题材选择上给自己找难题,制作上给自己不断加压”。
编剧、导演、制片人汪迪认为,网络视听平台的出现一度对影视剧行业和现实题材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近几年现实主义作品的回归与热播,证明传统的现实题材同样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关注,甚至胜出。网络视听平台进行的新的产业模式探索也正在回归内容本身,也就是回归现实,回归生活,给予青年观众思想上的引导和精神维度的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认为,当下的现实题材创作风格更丰富多样,有恢宏壮阔、温暖厚重、甜蜜浪漫、冷峻悲壮等,其叙事表达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表达空间,多种元素共同促成剧集品质提升,使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创造力,更具真实性和丰富性,也让中国的形象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与时俱进,见人见事
当下如何借助影视作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一定要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情感、见共同命运、见共同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李岚建议,广播电视的对外话语要实现内容时代化、表达融通化、方式多元化、传播系统化。具体说来,就是话语主体应与时俱进,传播符合国家现实和国际社会需要的内容,提炼中外共通的议题,如抗疫、扶贫、生态文明等;媒体报道应该实现信息与故事兼备,“多谈具体、少谈抽象,多用真感情、少用空概念”,采取“一国一策”“一群一策”等方法,对海外目标人群进行用户画像,做深入长期的海外田野研究。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看来,传媒艺术已经成为国际传播、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手段和方式。他认为,我们目前的传媒艺术展现的中国价值,大多是全世界的共通价值,如友情、爱情、亲情,成长、拼搏、勇敢、善良、感恩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呈现中国独有的价值,如“大同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等。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导演、高级记者梁碧波拍摄制作了很多有影响的国产纪录片,其中许多传播到海外。他认为,在国际传播的多种媒介形式中,纪录片极为重要,能走进国外主流媒体,影响千家万户。他建议,将中国的价值观融汇其中,呈现普通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真真切切地告诉国外观众,我们是怎样奋斗、怎样发展的,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赋能产业,助推变革
当前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影视创作和整个影视产业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和崭新的、巨大的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剧和导演万传法对数字技术与未来影视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数字技术对影视剧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了整个影视产业生态,使影视生产力得到飞速提升。随着影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一些重要的技术,如AI、云端制作、云端渲染、数字人、虚拟拍摄、LED背景墙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影视生产将会从“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向“后期前置+云制作”转型。同时,技术发展推动了叙事的无限可能,并将带来影视剧的进一步变革,比如,未来可能在获得一部分影像后自动生成其余影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在论及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突围创新和提质升级时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最早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后来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美术里的中国》《遗产里的中国》,再到《唐宫夜宴》《端午奇妙夜》《中秋奇妙夜》,这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圈,往往是靠大量新技术的运用等将其做到极致,再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全民性的口碑。
但也有专家指出,科技毕竟是一种工具,只能是影视发展的促进力量,决定影视进步与发展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合力,文艺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关怀,而非技术呈现或者影像操作。
“作为家庭媒介,电视始终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同步、再现时代、抵达人心的文化样式。”该论坛总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所研究员许婧指出,这个论坛在设置上承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前海学派”的精神,将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现实问题、海内外最新研究动向结合互通。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表示,这个论坛的举办适逢其时,“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之后,研讨我们的电视和网络视听文化曾经走过什么样的路,未来的路该怎样走,非常有意义”。(本报记者 苗 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23日 第 07 版)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国际互联网3.0创新联合体成立 吸引优秀项目落地北京首钢园
- 法国摄影师吉米镜头里的中国:热情友好 多元自信
- 余秀华:打量世人,也被世人打量
- 公共服务性凸显!每年1.88亿人次乘坐顺风车通勤出行
- 上海侨界金融投资沙龙:奋进龙年,共促高质量发展
- 当18度的山城遇到蓉城 宁夏固原携农文旅产品赴成都推介
- 中方向刚果(布)提供洪灾紧急援助
- “桃芝”强度逐渐减弱 南海北部海面仍有大风天气
- 男子先后杀2人潜逃21年被哈尔滨警方抓获
- 《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发布 每餐应保证足量动物性食物摄入
- 云南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之二: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 外资注入新活力 浙江乡村驶上“国际化”快车道
- 海口往返马来西亚新山航线开通
- 日本羽田机场一架飞机起火 消防工作正在进行中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成效如何?商务部回应
- 中国农业农村部:夏粮丰收已有很好基础
- 财经聚焦丨国内物价走势总体稳定——透视6月份CPI和PPI数据
- 中新教育丨马来亚大学:高度重视对华合作
- 提升“人在路上、路在景中”驾驶体验 四川全面启动普通公路旅游化改造
- 端午节假期 浦东国际机场口岸16.5万人次出入境
- 热门推荐
-
- 严重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在上海成功接受宫内手术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破2”在即,利率“1时代”资金怎么投?
- 湖北宜昌:绿色低碳航运促长江旅游经济发展
- 抖音电商推出家电“以旧换新”服务:提供换新补贴,免费上门拆旧
- 今春文旅消费活力足
- “无感互认”新举措 群众事项一次办
- (乡村行·看振兴)山东“生态”与“富民”相结合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
- 网店销售“协议书”称可让公司不缴社保?法院:缴纳社保系用人单位法定强制义务
- 美国向乌克兰再提供4亿美元军事援助
- 海内外游人无锡梅村逛“泰伯庙会”看民俗品年味
- 凌安的幸福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四次排除延期清单
- 三部门:到2025年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
- 特朗普考虑设乌克兰危机问题特使,他或担任该职
-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启动三周年:已培训基层医生430万人次
- “贵过公交时代”来临,共享单车还能骑多久?
- 运动袜热卖全球 袜商“掘金”新市场
- 扎克伯格在格斗训练中膝盖受伤 已接受手术
- 打开竹编新天地
-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特估”需从价值发现走向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