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现实之忧,助考古人专注“诗与远方”
◎实习记者 孙 越
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间地头,是希望能够潜心研究。而与此同时,“人间烟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让人才减少后顾之忧,从而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结果中,“飞天神韵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巡展”在列。
而与敦煌文化“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敦煌考古人才招聘遇“冷”。
在讲述敦煌文明和守护人故事的纪录片《敦煌师父》中,敦煌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表示,今年考古所编制都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愿意到敦煌的应聘者也就更少,“有五六个人报名,结果全缺考,一个都不来”。
专家表示,要摆脱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应当给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支持,并适当降低招人标准、提升人才待遇,让考古人才兼得“人间烟火”和“诗与远方”。
招聘计划经常落空
一边是考公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人;一边是考古热,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在此背景下,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应聘的“窘境”不免令人咋舌。
张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这几年考古由冷及热,是全民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比如敦煌,千年IP出圈成了新网红,考古学的社会意义在国内不断增强,真正喜欢考古学科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大环境上看,现在确实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然而,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
“目前,敦煌考古研究所人员紧张,只有20人左右。即使其他工作全都不做,只做石窟寺考古报告,这些人员依然是不够的。”张小刚说。
公告显示,2021年以来,敦煌研究院进行了多次招聘,招聘对象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且对专业有一定的要求。敦煌研究院人力资源处工作人员称,他们现在缺少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经常落空。
据了解,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00万人,共142.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6∶1。但在平均数背后,各地区因经济发展不同,岗位竞争情况差异极大。其中,北京、广东报名人数均超过20万人,甘肃只有不到4万人报名。
多重因素让文物保护“一才难求”
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加之其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据了解,本次敦煌编制岗位招聘要求必须是“双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年龄在35岁以下。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一直是门槛较高的专业,对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而敦煌学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拥有对口的专业基础。
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少,更让这一局面“雪上加霜”。相对于高校里其他热门学科,考古学可谓是相当“冷门”,实习难、就业环境艰苦、方向单一等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选择考古专业的因素。
岗位待遇低更是直指人才匮乏的痛点所在。敦煌研究院是甘肃省直事业单位,隶属于甘肃省文物局。事业编制的岗位工资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据了解,截至2021年6月,敦煌研究院共有职工1507人。而根据公开报告,2021年度其人员经费为8254万元。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地处西北,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与许多大城市存在差距。高校毕业后,优中择优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在低薪资面前,这样的岗位更加缺乏竞争力。
锁住“精英”才能更好推进行业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表示,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人才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也不例外。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文保人才紧缺的现状。
《文物调研》发表的文章《关于当前我国考古工作面临的编制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中提到,截至2019年底,全国省级文物事业单位共有编制人数1670名,加上国家级单位的编制人数,全国省级以上文物考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有人数不足2100名。若以国土面积计算,每名考古人员需要承担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任务。文物考古事业单位岗位编制不足,意味着科研人员的日常晋升通道较窄,后备力量长期难以补充。
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流动情况,曹斌提到,考古作为冷门专业,不只是招生规模小,还有一些同学及家长因担心就业难而放弃报考。报考考古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还面临“转专业”“大类招生分流”等考验。因此,要摆脱考古人才短缺的困境,必须要给予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支持。同时,用人单位可以适当放低“门槛”,让更多人才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考古人才短缺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专家认为,要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间地头,是希望能够潜心研究,在考古领域有所成长、有所建树。而与此同时,“人间烟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让人才减少后顾之忧,从而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只有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考古这个‘冷门’专业才能在目前有限的人才中锁住自己的‘精英’,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建设。”曹斌说。
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内蒙古87个旗县启动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
- 第十届中国(鹤壁)樱花季启幕 丰富活动促文旅融合
- 着墨数字赋能 浙江细绘未来乡村“共富图”
- 暖气不热,堵点在哪?
- 电工急中生智 新能源汽车化身“生命充电桩”
-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第36届“库木勒”节启幕 吸引游客超十万次
- 2023年蓉台茶文化暨乡村振兴研习营启动 在蓉台商体验四川茶文化
- 爱在七夕节南昌552对新人领证
- 广州三年来入境旅游人数增长位列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首
- (新春走基层)浙江东阳许宅花灯:传承超五百年“一桥一故事”
- 美国纽约社区银行股价大跌 区域性银行阴云再起
- 唐嫣:《繁花》三年更愿意你们叫我“汪小姐”
- 粤东城际铁路全线首跨河道连续梁顺利合龙
- 青海西宁:“数字交通卡”上线启用
- 一次用药,一周药效,它有望驱散抑郁症的“乌云”
- (年中经济观察)极端天气频发会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 大运河边的志愿者:让游客感受到杭州的热情
- 古今交融绘新景 “千年古县”焕发新朝气
- 议联秘书长马丁·纯贡: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
- 新主流电影崛起 助推中国电影品质提升
- 热门推荐
-
- 全国百余戏曲艺术家齐聚山西长治 曲艺名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育婴、养老护理、农机维修……辽宁技能人才在国赛中展风采
- 韩国举办“2024公共采购出口洽谈会”
- 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这三名科学家获奖
- 250家哈萨克斯坦企业参加2023年俄罗斯国际创新工业展
- 6月15日起京港、沪港间开行夕发朝至高铁动卧列车
- 放射检查类立项指南出台 CT、磁共振、X光收费将执行新规!
- 生育力保存患者公益网站上海上线 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生育机会
- 山西发现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 墓主历经北魏三朝两太后时期
- 2024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
- 安徽合肥首届大学生反诈主题情景剧大赛落幕
-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进入倒计时 排“核”入海贻害全球
- 哈萨克斯坦中小学召开“安全”专题家长会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读懂蕴藏其间的价值与希冀
- 抢票!元旦火车票将开售,机票量价齐涨!多地景区免门票
- 31省份2024年GDP目标出炉 主打“创新牌”
- (新春走基层)海外台山人细数家乡年俗 齐庆中国春节
- 中国科教文三机构签约合作 共促丝路沿线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
- 日媒:日本民企2025年1月将再次发射登月舱
- 上半年中国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逾2.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