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让传统技艺真正“复活”
◎本报记者 赵汉斌
近日,滚滚独龙江畔,从事非遗就业服务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会长曾剑君,因诸多媒体报道、转发了他恢复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的事迹,一下子成了“名人”。
在当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支持下,曾剑君带着20多位独龙族群众,以天然植物为染料,成功恢复了红、黄、绿等6种颜色的纯天然染布法,“独龙族传统荨麻染织技艺保护项目”取得进展。这意味着失传70余年的独龙族传统植物染织技艺初步“复活”。
兼具绿色与传统之美
曾剑君从小生活在云南贡山的独龙江乡。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山川阻隔,冬春季大雪封山,近乎与世隔绝。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独龙族先民利用荨麻、苎麻、火麻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织染衣物和独龙毯。“老一辈独龙族人离不开独龙毯,白天干活将其披在身上遮风挡雨,晚上睡觉可盖在身上御寒。”曾剑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爱美的独龙族祖先,用各种天然植物材料,把麻线染成红色、黑色、绿色等颜色,再与原本呈白色的麻纤维交替着编织,仿佛“把彩虹披在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开通了人马驿道,人背马驮,各种色彩鲜艳的布匹、棉麻线进入山乡。
“现成的材料便宜又省事,着色更牢靠,就很少有人再尝试自己去染线织布了,传统技艺也因此濒临失传。”曾剑君认为,在现代染料行业市场上,合成染料因其色泽鲜艳、色牢度优异和生产高效被广泛使用,但随着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它。
而天然染料来源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微生物,其中植物染料有着种类繁多、原料获取便捷等诸多优势。
在近年大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曾剑君被派往大理等地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经验。他在云南大理周城受靛蓝扎染启发,想尝试恢复老辈人讲过的独龙族植物染。
曾剑君踏遍全乡6个行政村,寻访了八九位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传统独龙毯的彩线是用水冬瓜皮、核桃皮等染成的。他向县里申请非遗资金支持,将材料进行煮制、晾晒,并反复试验,成功找到了染制红色、黑色、蓝色、绿色、黄色、茶色织物的染料。如今,这些植物染料不仅可以作出传统独龙毯,还可以染衣料、手帕、丝巾等。
“传统技艺的恢复,让绿色之美重获新生,也进一步增强了独龙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今后我们还应该继续创新,把它传承下去,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贡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和黎云说。
科技助力让植物染走得更远
天然靛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染料之一,由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在云南大理周城,白族人家都会用靛蓝做手工扎染。
“我们这里孩子满百日,大人都会用一块扎染布盖着襁褓,接受亲友的祝福。”几年前从北京回家乡创业的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翰敏告诉记者,人们不会、也不用担心扎染布料对健康不利,因为是纯天然的,是经过了上千年时间检验的。
“在工业靛蓝染色中,将靛蓝转化为可溶染液需要使用强还原剂连二亚硫酸钠,这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雨华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近日,他们团队研究揭示了民间传统靛蓝染缸里的绿色发酵机制。
研究发现,传统的靛蓝染色工艺能有效地溶解靛蓝,将织物先染蓝再染黑。在从蓝色到黑色的染色过程中,传统工艺使用的植物多达80种,分属于39个科和67个属。科研人员还厘清了如何给传统“绿色织染”提供碱性环境、提供功能性微生物、为微生物生长提供底物以及提供金属媒染剂等的方法,阐明了利用天然植物产品代替化学添加剂的基础原理。
“我们首次构建了传统蓝黑染色工艺的解释模型,下一步将开展试验性工作,以验证向染缸中添加植物产品的假设。”王雨华说,希望这可以为环保染色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目前,天然植物染料在应用于蛋白质纤维、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染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水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等,可从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提取天然着色剂。
“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多次染色,靛蓝染等天然植物染色色牢度已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张翰敏说,传统植物染技艺代表了先民们的智慧与创新,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目前不仅可以染蓝色,还可以染红色、黄色等,而且每个色都有丰富的层次。
此外,通过不断创新,除了常见的棉麻面料,他们还把丝绸、毛绒、羊绒纳入植物染色的范畴,用不同的技法和“面料再造”的工艺,做出新的面料和肌理效果。
保护传统需要观念转变
在著名的茶乡普洱,黄琳在那柯里古镇上开着一家植物染工作室。
从成都来到云南,她利用北回归线以南丰富多彩的植物,揉入南北各派以及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技艺,将织物染出了千般色彩。
“从新石器时代起,先民们就掌握了用植物汁液与矿物原料染色的技艺。虽然难以大批量生产,但是采用传统古法进行植物染色,对人体与环境几乎无害。有研究显示,天然植物染料及其纺织品还具有抗菌等性能,这样的技艺应该发扬光大。”黄琳说。
在记者采访中,几位从业者都表示,当下,人们都追求高效率,传统技艺因其“手作”特性,难以跟上时代节奏,因此亟待保护。
为此,黄琳、张翰敏等人走进学校、企业、文化场所,免费开办儿童科普知识培训、举办手工体验活动,让大众用手触摸、用心感受,参与设计文具、玩具、茶席等文创产品,认识自然色彩之美,更好地参与绿色循环生活。凭借不停地创新与奋斗,他们有了“回头客”和线上定制用户。
“认识传统植物染、让其回归到应有的地位,需要政策引导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高翔认为,传统植物染技艺真正的“复活”,应该是让人们把传统植物染“作品”穿在身上、用在手中。
科技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外媒关注中阿合作:有助于实现中东和平与稳定
- 云桂粤琼小型引调水工程2025—2026年储备项目初审工作完成
- 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展演让民众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 侨乡的侨胞心灵驿站:“疫”起护“心”
- 叙利亚总统批准新内阁成员名单
- 闻“汛”而动 青海消防开展防汛抗洪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 为何公历2024年比农历龙年长12天?
- “中国铸铁锅之都”:一口铁锅“闯”世界
- 中国邮政开通浙江义乌至马尼拉国际货运航线
- 外媒:克里姆林宫遭袭后,俄圣彼得堡警方成立反无人机部队
- 展览《听见,看见:汉字里的中国文化》在重庆开幕 呈现汉字演变
- (走进中国乡村)“空心村”变民宿村 “四金”鼓起村民“钱袋子”
- 今年前8月中国社会物流总额216.4万亿元 物流需求企稳回升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再次召开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座谈会
- 经济随笔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这些误区
- 汪品先院士夫妇捐赠设立的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首次颁发
- 广东省内海关出台20条措施促外贸稳增长
- 中国首笔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票面利率2.57%
- 韩媒:韩国宪法法院启动尹锡悦弹劾案审理程序
- 房地产新政“满月”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楼市出现积极变化
- 热门推荐
-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寻梦大运河:在三湾河畔“一眼千年”
- 广西森林火灾总体形势可控 未出现人员伤亡
- 惠普公司CEO恩里克 · 洛雷斯感慨:每次来中国都能看到新的变化
- 《傍晚向日葵》首映 诗意镜头传递乐观生命观
- “碳”路先行|山西左云:深耕“绿色智造”赛道 领航产业升级
- 引燃阅读热情 陈文忠教授线上开讲“《经典常谈》的读法与教法”
- 印尼空军两架军机坠毁 已致3人遇难
- 十年暖心相伴 北京链家200余家门店化身“高考服务站”
- 1-10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8727.6万台,同比增长8.5%
- 中韩智库战略对话在首尔举行
- 上半年北京PM2.5累计浓度34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8.1%
- 10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36种产品价格下降
- 中老铁路运营两周年,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及货物2910万吨
- 朱民:房地产需求需要进一步放开
- (国际观察)中欧如何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力量?
- 9月1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0983元 下调113个基点
- 浙江高校花式“拼”期末考 学生送柚求祝福
- 故宫景福宫开启百余年来首次文物建筑整体保护修缮
- 四川泸州榕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惠及两岸30余万民众
-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1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