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湛技艺守护历史遗产
今年是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8月10日开幕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系统梳理国家博物馆100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回顾不同时期的特点与成就,展示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
有观众说,这次展览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些经过漫长岁月幸存至今的文物,如吉光片羽般珍贵。让它们重新散发光彩,也就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片羽重辉。
修复国之重器后母戊鼎
让珍品再现光芒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源远流长。多年来,国家博物馆保护、修复了大量珍贵青铜器。此次展览展出了精心修复过的商代妇好墓司丂母斝、春秋时期庚儿鼎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青铜重器的复制品,让观众领略国博在青铜器保护方面的先进水平。其中“后母戊鼎器形花纹拓片”则蕴藏着国博如何保护和复制这件国之重器的故事。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因其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而得名。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马立治介绍,上世纪后母戊鼎入藏国博后,文保人员对它进行了保护处理,完成清除有害锈、科学检测、测定重量和原样复制等一系列工作。
当时,文保人员检查了后母戊鼎,发现鼎足和鼎壁上分别出现有害锈蚀;通过X射线探伤技术,发现鼎壁两部分厚度有差异,说明鼎壁是分两次铸成,并发现鼎足内部中空,里面淤积了大量填土;又根据金相显微结果,发现鼎足上、下部分金相组织结构有别,说明鼎足也是分两次铸成。
文保人员分析检查结果后,清理了后母戊鼎的有害锈蚀和鼎足内的填土。清理完毕后,后母戊鼎的重量比之前轻了40多千克,测算重量为832.84千克。
为了保存资料、方便后续研究,在系统性保护后,文保人员对后母戊鼎进行了详细测量和传拓,并对后母戊鼎原样复制。鼎耳、鼎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内壁均单独翻制硅橡胶模具和玻璃钢树脂套模,采用现代精密铸造方式复制铜胎,再比对原文物使用传统工艺完成随色做旧。
复制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
让墨香得以远扬
82页泛黄的签名纸写满644个签名: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以下简称《签名册》),从侧面再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场重要会议的盛况,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研究馆员吕雪菲说,本次展览“斐然成章”单元展出了《签名册》的复制件。博物馆利用复制件替代馆藏原件陈列展出,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
国家博物馆文献复制已有70余年历史,一直恪守“三原原则”:原材料、原形制和原工艺。吕雪菲说,《签名册》的复制,将传统印刷、手迹临摹、文献装潢等工序完美结合,是一个体现“三原原则”的好例子。
首先是在原件分析的基础上,准备与原件相同的材料:毛笔要根据签名字迹准备多种型号;宣纸、油烟墨块、册页装潢用的糨糊和纸张、签名册封面的板材等都需要仔细分析并提前准备。
传统印刷阶段,首先扫描原件获得高清图像,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去除高清图像上的签名,保留线格和政协会徽,再以此制作胶片墨稿和铅字印版。最终以传统方式,用铅印机在宣纸上印刷出所需内页纸张。
手迹临摹阶段,国家博物馆文献临摹复制主要采用直接摹写加修整的合成效果法,追求形神兼备的复制效果。原件共有644位代表签名,临摹前文保人员需要熟悉每一个签名的用笔用墨方式,通过笔法分析、试临摹、正式临摹、局部修整的方式,完成签名的复制。
文献装潢阶段,经过签名册的装潢与木刻封面的制作,最终完成《签名册》的复制。
“遵从‘三原原则’的手工复制,用最传统的方式保留传达着文物的历史信息,是一种文化传承,是我们需要重视和保护的传统技术门类。”吕雪菲说。
文物数字化助力文物保护
让认知更加深入
展览的第五单元“观往知来”选配多组实验专用仪器并结合案例,向观众介绍国博在文物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开展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成果应用在文物保护中,为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新的助力。
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数据采集室主任李洋说,2019年“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为实现对文物的全面感知,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了文物三维数据采集项目,利用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实现对文物的三维建模,全方位留存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国家博物馆共完成6000余件馆藏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
三维数据采集工作有效助力了复杂精细文物的复制。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所长张鹏宇说,随着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的开展,国家博物馆摸索出一套将3D打印技术与青铜器传统修复及复制工艺结合的新方法。“近期我们成功结合3D打印技术完成馆藏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仿制,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让我们有底气在未来应对这类复杂精细文物的复制任务。”张鹏宇说。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长58.1厘米,尺寸超过国家博物馆3D打印机的成型尺寸。文保人员对青铜犀尊的三维模型截模处理,分3段分别打印,获得青铜犀尊的树脂模型,再采用浓度较高的酒精漆片调和石绿、炭黑等深色矿物颜料,在3段树脂模型的内外均匀涂刷,然后将3段模型粘接到一起制成完整的青铜犀尊模型,最后对模型精细处理、随色做旧,完成青铜犀尊的仿制。
数字化在文物修复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张鹏宇说,在文物三维数字化的基础上,文保人员采用数字图像处理、三维信息处理、虚拟现实及计算可视化等相关虚拟复原技术,可以实现破碎文物碎片的精准拼合和残缺部位的数字化复原。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科技手段就开始进入文物保护。如今,科技已经深度参与文物保护、修复的全过程。无论是青铜器、纺织品、陶瓷器,还是古代书画、近现代文献档案,国家博物馆一代又一代文保人员在传承和借鉴基础上,保护着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遗产。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女子自称“万能法师” 以帮人改运之名实施诈骗
- 抖音联合北大光华举办乡村商学堂,共创乡村人才培育新模式
- 同江口岸开启2024年夏季明水期水上国际货物运输
- 加纳总统:西方必须对奴隶贸易进行赔偿
- “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定向培养项目启动
- 不控枪反配枪?美国得州拟鼓励教职员工“武装起来”
- 保障灵活就业者“清凉权”需要“新解法”
- 高甲戏《阿搭嫂》全国巡演开启 传统戏曲焕发新生机
- 姓氏文化为桥 两岸同胞福建福鼎叙亲缘
- 1.77亿人次!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圆满收官
-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拉萨试验站成功举办西藏蔬菜现场观摩会
- (繁荣兵团·新时代新征程)新疆兵团职工高新东:40余年守护 让荒山披绿
- 辽宁大连突降暴雨 造成两人意外死亡
- 送外卖登上热搜的985硕士现在成了高校陈老师
- 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促进健康公平可及
- 台风“潭美”西行华南沿海风雨持续 东北大部降温明显
- 2024年上海浦江海关监管国客中心码头进出境国际邮轮同比增1.7倍
- “天造山石入画来”展览亮相天津 50件作品呈现壮丽“山景”
- 日本名古屋市中心发现美制未爆燃烧弹 重达250公斤
- 小伙扮穷征婚自称打击天价彩礼 律师:做法不妥
- 热门推荐
-
- 拜登81岁生日当天“赦免”火鸡 拿自己年龄开玩笑
- 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 聚焦“未来增长的新前沿”
- 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
- 联想拯救者四款AI PC新品齐发 首发价7299元起
- 以色列媒体:马斯克预计下周访以并访问加沙边境城镇
- 北证50指数“五连涨”再创历史新高
- 科技类校外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
- 修复老港片让经典焕发文化新生
- 斯洛伐克总理术后意识清醒 病情仍然严重
- “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民族地区巡展”亮相新疆伊宁
- 全球报告上万病例、不同变异体传播 猴痘疫情再次拉响警报
- 职教变局来了?
- 科技赋能 富民兴疆——让幸福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 俄国防部:对乌克兰能源设施进行大规模回应性打击
- 高考“好彩头”背后:有人卖花一上午挣千元
- 甘肃与俄罗斯经贸交流渐密 互设“海外门店”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2024年精品节目片单发布
- 放弃百万年薪扎根当地 北京小伙成为“鄂伦春的孩子”
- 国际识局:又一国申请加入!多国为何看好金砖合作?
- 湖南零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孕育出一批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