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演唱会“回忆杀”
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戴着“歌迷”的面具,社恐也敢放声歌唱。“去个体化”的氛围散去之后,大家重新拾起自己的身份,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在北京的朋友们“疯了”,不是发在鸟巢里拍的“好好好想见到你”,感慨“爷青回”;就是发在鸟巢外也能感受到的内场震感,顺便叹息一波“你们都是怎么抢到票的”。不在北京的朋友们也没闲着,演唱会期间,很多人都在转发五月天的老歌,并借此写下自己年少时的记忆。
今年对歌迷朋友们来说,简直是黄金时代。五月天之前,周杰伦在香港的演唱会,同样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没买到票、在场外听个热闹的大有人在;还有李荣浩、华晨宇、毛不易……无论哪一场,都能勾起一波“回忆杀”。
演唱会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我们如此着迷?
喜欢听演唱会,主打一个氛围
葛瑞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员工,下班后有时会去兼职脱口秀演员;周周是实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就几乎和“周末”无缘,疫情期间还差点弄丢了为数不多的“年假”;小张是中学体育老师,每天穿着同样款式的运动服运动鞋、戴着同样款式的遮阳帽,从早到晚。看上去毫无交集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五月天的歌迷。
5月底的鸟巢,3个素昧平生的人挨在了一起。原本略显尴尬的氛围,在3人一起“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时消失殆尽,她们一起听歌、鼓掌、跟唱、尖叫、挥舞荧光棒、拍照和录像……在这几个小时里,3个人感觉彼此之间简直成了灵魂之交。
这就是演唱会氛围的奇妙作用,场馆好像建起了一道与现实生活的围墙,无论在墙外时你是CEO还是打工人,是“社畜”还是学生,在这个场内,大家平时的个人身份都不再重要,群体的特征“淹没”了个性,大家都只是歌迷,世界只有音乐,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享受。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去个体化”,戴着“歌迷”的面具,社恐也敢放声歌唱。
而在演唱会结束、观众陆续散场时,3个人也感受到了同样的“不真实感”——葛瑞打车排到了一百多号,微信里有3个同事或领导的未读消息;周周本来以为肯定能赶上宿舍门禁,但流连拍照修图让她坐过了站,今晚可能要登记晚归和明天要给导师汇报进展都让她感到焦虑;小张的嗓子比连上了四节课还哑,但想到明天真的要连上四节,她宁愿在鸟巢里再唱四小时。“去个体化”的氛围散去之后,她们重新拾起自己的身份,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听到自传歌曲,想起年少回忆
演唱会除了能创造出超出日常的仪式氛围,还能来一波“回忆杀”,让人沉浸在少年时的回忆里,也就是让人“怀旧”。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既可能有向往过去无忧无虑、羡慕儿时简单生活等积极情感体验,也可能有对过去失败、孤单、不如意等感到苦涩的消极情感体验。不过整体上,怀旧时的积极情绪会更多一些。
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瑞士的一项研究,就直接在音乐节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者听到音乐时产生的情感中,“怀旧”就是最常见的之一。而且,不同时期的音乐引起的怀旧程度也不同,对90后来说,听《告白气球》肯定没有《晴天》引起的怀旧情绪多,《玫瑰花的葬礼》也比《三尺》更能勾起回忆。
为什么这些音乐会让人怀旧呢?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虽然我们在音乐里听的是歌手的故事,想起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音乐触发了我们的自传体记忆。比如,听《盛夏光年》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把它作为班歌,和中小学同学们一起合唱的场景,想到排练时一起做的傻事趣事;听《晴天》时,我们可能会想到KTV刚流行时,和朋友们一起边唱周杰伦边非主流自拍的周末下午;听《玫瑰花的葬礼》时,我们可能会想到青春里暗自喜欢一个人却无法如愿时,独自感到失落的时刻,听的也是这首歌……我们当年做的这些事、听到的这些音乐、当时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存放在我们的记忆中,而再次听到其中的音乐时,就像勾起了其中一个线索,让这些内容都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
经常积极怀旧,建构生命意义
我们知道了演唱会能带来“回忆杀”,但这样的“回忆杀”为什么让我们着迷呢?当然是因为,怀旧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怀旧可以抵御消极情绪,提升自我评价。消极情绪也常常会触发怀旧情绪,而在回忆过去时,我们想起的多数是积极的事,比如自己那些曾经做成功的事、被其他人赞扬和羡慕的时刻,即便是失败丢脸的场景,也可能会加上厚厚的美化滤镜。这些积极的回忆毫无疑问能安慰到此刻消极的自己,让自己重新确认“我还是我”“我以前做成功过,现在、未来还是能成功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感。
怀旧还可以创造联结感,促进亲社会行为。当一个人下班回到只有自己的出租屋,想找人分享日常却不得时,孤独就可能会开始触发怀旧,让人回忆以前和朋友们一起唱歌听歌的日子,而这种回忆能带给我们联结感,仿佛朋友们仍然在我们身边一般。这种感受还会进一步促进我们的亲社会行为,让我们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创造更多更真实的人际联结。和伴侣一起怀旧,还可以让两个人更亲密、对关系更满意,也更愿意投入承诺。
所以,去听演唱会、去怀旧、去回忆我们过去的快乐和美好吧。只是也别忘了,怀旧更重要的作用是,更好地生活在现在、更好地创造未来。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北京高院: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波动下降
- 涵洞避雨被冲入水中 失联环卫女工遗体已找到
- 七夕催热鲜花市场 浪漫经济点燃消费热情
- 特写:当豫剧“遇见”豫园 碰撞出“共鸣”火花
- 首届上海国际商用航空航天产业展览会在上海开幕
- 全力以赴 大胜归来
- 中新真探:“毛鸡蛋”是营养超高的滋补品?
- 对短视频“网红城市”不妨多些掌声
- 广西和柬埔寨媒体携手合作讲述中柬友谊好故事
- 联大通过“和平公式”决议草案 中方呼吁尽快实现停火止战
- 国际护士节遇上母亲节:一线护士如何兼顾“双重角色”?
- 先化妆再进园,三脚架藏包里……商业拍摄又盯上颐和园?园方回应
- 又传枪声!2023年前三月,美国已有近万人死在枪下
- 云南推进旅游非遗深度融合 非遗研学受追捧
- 上海、博鳌携手推进医疗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 中国(宁夏)—东盟经贸对接交流会达成合作项目27个
- 龙舟竞渡激活力 端午假期湖南接待游客超1368万人次
- “志同道合的真朋友”多米尼克,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 通讯:制片人呼和巴特尔解密《片警宝音》斩获华表奖的背后
- 迎风振翅 浙江如何在“低空”安全翱翔?
- 热门推荐
-
- “我看到月亮和闪电” 诗人机长王峰诗歌分享会举办
- 中文古诗词走进首尔地铁
- 骑行火热 各方别忘警惕风险
- 五月天实名制门票都去哪儿了
- 一片鹅毛,托起一条特色产业链
- 新一轮房企融资支持如何实施?“三个不低于”落地预期升温
- 中国贸促会发布1月全国贸促系统商事认证数据
- 乌镇新十年,浙江乘“数”而上
- 报告指上海外国人才集聚度持续居中国首位
- 中国科学院帮扶30年 广西环江县“披绿生金”
- 美国以民主为由威胁恢复对委内瑞拉制裁 遭委舆论谴责
- 纷纷标榜“美食第一” 外卖平台上“吹牛”的真不少
- “蓟州风·山水韵”文旅推介展销活动在天津举行
- 情牵两岸滇台同行 台湾网络新媒体人“寻宝”云南
- 针对叙总统阿萨德的“最致命组织之一”,是何来头?
- 广州法院受理的一审毒品犯罪案件数量连续七年下降
- PFOS淘汰记:帮助大地“拒绝”PFOS
- 巴基斯坦学者:我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追随者丨两会·世界观
- 报告:北京蝉联全球第一科研城市
-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保护、传承与利用促“生命之泉”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