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无觅处 梧叶月明中
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公历每年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的时候进入立秋时节。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
“(大暑)加十五日斗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也预示着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就要到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
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早晚有了凉风和露气,表明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了,所以立秋可以看作是凉爽季节的开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树叶飘落,是秋天的标志之一,负载着秋天的诗意。“一叶梧桐一报秋”,人们之所以青睐梧桐,可能是因为此木为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大,变化显而易见,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夏秋交替时的差别。
新秋垄香禾半熟
“立了秋,挂锄钩,消消闲,等秋收”。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就可以收割了,北方地区也有“立秋果,处暑桃”的说法,在山东、上海等地“立秋十日吃早谷”,安徽等地则是“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此时各种春播、夏播作物开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还是许多作物播种的好时机。“立秋栽晚谷”,晚稻可以移栽到田里了;“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晚季小米在立秋之后还可以播种;绿豆、大白菜、大葱、芋头等作物也可以赶在立秋前后抢种。
风烟做出秋模样
从古至今,立秋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时点而受到重视,在民间也留下了很多风俗。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贴秋膘”和“啃秋”。
夏天时人们往往食欲不好,“苦夏”过后会消瘦,所以要趁着天气开始凉爽,吃肉食来补充一下,“以肉贴膘”。还有些地方,讲究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或香瓜,称为“啃秋”。需要注意的是,经过“苦夏”,很多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在饮食上还要注意“增酸”,以加强肝脏功能,例如多吃些苹果、葡萄、柚子等。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之秋,虽有意而无形,但从今日始,秋讯已到,暑热将尽,凉爽又怎会太远?
处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8月22日、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的时候进入处暑时节。今年8月23日即为处暑日。
七月流火,天气渐凉,处暑是一个标志着暑气将散,由盛夏走向初秋的过渡性节气。处暑时节,“早晚凉”的天气特征会越来越明显,农谚中也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的说法。
玉宇频来处暑风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到了处暑,秋风秋雨带来更为明显的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尤其是在雨后,更是“一场秋雨一场寒”。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就是说,鹰在这个时候已经感觉到秋的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木即将凋零;农作物进入成熟期。
且看禾黍熟秋天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家家户户整理粮仓准备收割。
“处暑立年景”,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累积。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春玉米大多开始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玉米吐丝、大豆结荚、薯块膨大,一派盎然生机。
四序最喜新秋时
处暑是一个由夏入秋的转换时期,大自然开始呈现萧瑟的气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此时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悲凉的心境。但秋天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情,也有“离离暑云散”的辽阔。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此时暑热渐渐退去,天上的云彩也不似夏日那样厚重成团,显得格外悠闲自在,因此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此时不妨走出户外,徒步郊游、登高望远、观云抒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个成熟与丰收的季节。
(本报记者孟扬、曹怡晴)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湖畔实验室3项重要成果亮相2023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周
- 诗韵越剧“金陵三部曲”收官之作 《织造府》正式开排
- 2022名人堂年度人文榜·电影榜发布 年度十大电影出炉
- 莫迪在G20外长会发表开幕致辞,称“全球治理已经失败”
- 碳-14同位素全面国产化背后的建言献策故事
- 国际博物馆日 福州让文物活起来
- 无论远方还是附近,博物馆都是美好生活
- 冬季正严寒 给孩子的营养提示要记牢
- 日本青少年开启“山西之行” 感悟古老与现代“融合之美”
- “设计智造与高质量发展特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绿色改造智慧升级 老码头焕新颜
- 孤独症,误解知多少|世界孤独症日
- 狮子洋通道建设再提速 东莞海事全力护航节段钢壳吊装
- 沪上新人“穿越”汉唐宋明 体验传统中式婚礼
- 关爱新妈妈,向产后抑郁说“不”
- 秦怡“长眠”钟灵苑:一世芳华,一生传奇
- 首都通勤圈已涵盖13个环京区县 吸引范围不断扩大
- 日本自民党内部支持谁当总裁?民调显示石破茂居首位
- 上海援青校长常途:带高原少年领略教育的魅力
- 以色列进攻加沙最大医院 敦促哈马斯投降
- 热门推荐
-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3.7级地震 震源深度11千米
- 中国央行、外汇局:拓展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 开学首日 上海3500名交警护校保通畅
- 四川绵阳:3岁女童被拐35年后终回家团圆
- (人权行动看中国)甘肃“岐黄之术”对症节令养生:传导健康生活方式“治未病”
- 俄国防部称挫败乌方对莫斯科无人机袭击
- 《大熊猫图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
- 高陂抗击台风攻坚战:惊心动魄的五天五夜
- 2023年伦敦国际中国音乐节将于8月举办
- 山西人才改革“成绩单”:新增技能人才21.3万人
- 对古人类群体进行“人口普查” 中国科研人员开创新方法解读“古DNA”
- 上交所:自10月8日起延长接受指定交易申报指令时间
- 技术支撑赋能 广西闯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壮乡路径”
- 何以中国 | 在新疆,体验原始的速度与激情
- 【2023进博会】外国展商:进博会持续向不发达国家分享发展机遇
- 透视广州车展,易车携手腾讯打造多元化超级看展盛宴
- A股地产股走强
- 女性艺术家作品备受关注与追捧 拍卖市场的“她艺风”从哪儿吹来?
-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从这些数字看拼搏向前的中国
- 美国航管局暂停波音737MAX扩大生产 要求彻底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