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看东方|知古鉴今,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考古是和古人的一次对话,出土文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延续和承载着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近年来,考古逐渐撕下了往日的神秘面纱,通过积极寻找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为剖析“考古热”的生发机制和传播规律,探究中国考古学行稳致远的有效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接受光明网专访。
文明之美看东方|知古鉴今,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光明网:过去,考古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大多数人通过一些影视剧、综艺节目、文学作品予以了解,但在此过程中公众也对考古产生了一些误区。那么,考古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
王巍:考古是一门跟自然科学联系最密切的人文科学,通过出土的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研究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我们能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中看到自然科学的影子:考古地层学划分文化层,从地质学引进而来;考古类型学区分不同的器物,从生物学引进而来。通过田野调查,今人发掘过去人们的生活遗留和文化遗存,可能是墓葬、居址、石窟寺等,还原古代的生活场景,再现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而通过科技考古的各种自然科学技术,能够研究玉器产地、铜器成分、人体中所含同位素,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迁徙过程等。因此,考古不仅是在研究遥远的过去,其价值更在于以古鉴今,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今人通过考古研究民族起源、文明发展,并从中获得文明交流、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启示,探究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在考古社会化的过程中,公众会受到一些影视剧、综艺节目、文学作品的影响,将考古同盗墓相提并论。而实际上考古和盗墓是泾渭分明的,一个是科学研究,一个是违法行为。对于墓葬而言,文物本身所承载的信息有限,但墓葬形制、埋葬方式、遗物摆放方式中却蕴藏着大量信息。墓葬一经盗墓贼盗掘,尽是满目疮痍,即使能如数追缴回失窃文物,墓葬里大量的信息也已被破坏,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考古作为一门严肃的科学,要做的不仅是研究古代人们的生活,更要守护中华文明的遗产,坚决同盗墓等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文明之美看东方|知古鉴今,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光明网:《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节目吸粉无数,“考古盲盒”火遍全国,三星堆更是成为国内考古界“顶流”。您认为,是什么触发了公众对考古的热情和兴趣?如何让“考古热”延续下去?
王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有余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考古是一个新奇的、充满想象的学科,人们通过“三星堆”这类直播,还有包括《中国考古大会》《国家宝藏》在内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关注和感受到文物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在这样的基础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考古热”。
要让“考古热”持续下去,应不断深化考古大众化和社会化。考古人员通过田野挖掘,在脑海中再现遗址的完整图景,然而这无法直接传递给大众。数字化技术、5G技术,甚至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打破了考古学科专业性与大众化间的藩篱,使得人们在虚拟场景中看见遗址的本来样貌和修建过程,体会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实实在在地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关系。在《三星堆奇幻之旅》数字交互空间中,人们可以到神庙中旁观古蜀国祭神的场景,亦可到居民房屋中查看房屋构造和摆设。
此外,随着民众对考古的热情日渐高涨,以及各级政府对考古工作的重视,考古的前景一片光明。文旅部门和考古机构可以尝试背靠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靠成熟的数字技术,打造中华文明大IP主题乐园,让广大受众通过沉浸式感受,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灿烂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我建议,第一步可以先从各个遗址开始做,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星星燎原”之势。
文明之美看东方|知古鉴今,以考古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光明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您认为,如何从考古学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王巍:遗迹、文物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就,考古学可以使其为民众所看得见、摸得着。要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发展变化,挖掘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需要考古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勠力同心。这是给所有学科提出的新任务和新目标。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让青少年意识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连绵不绝,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探源工程的成果不仅要进教材,媒体宣传和文艺创作更要齐心协力,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实习记者于思琪采访整理)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一股冷空气将来袭 中国北方多地最低气温跌至冰点
- 通讯:乘着集大原高铁去跨年
- 法国将遭遇新一轮热浪袭击 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摄氏度
- 首届中国—东盟国民体质与健康促进国际学术会议召开
- 海南一医院发布虚假“抗癌功效”广告被罚超125万元
- 更“平和”的余秀华,仍然拒绝“平静”
- 风雅颂中华 福建漳州举办2023年中秋国庆诗会
- 乡愁是一片片“柔软又坚硬”的陶瓷
- 《中国短视频大会》带你走进时尚江南、律动杭州
- “四链”融合 破解技术到产品转化难题
- 降低死于癌症或心脏病风险 高强度锻炼几分钟也有效
- 防抗强降雨 福建电力部门全力抢修保供电
- 江西南昌:发展循环经济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逐“绿”前行
- 国家统计局:以旧换新政策拉动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
- 2024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 “恢复良好”!马斯克称已完成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
- 法国智库专家:技术补贴政策可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中欧应加强互信 | 世界观
- 年终盘点:一字述一年,各国选出的年度字词有哪些?
- 步步向前丨看2023半年经济 民营经济担当“生力军”
- 台风“摩羯”生成或趋向南海 强度持续加强
- 热门推荐
-
-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发布:近三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
- 你确信吃的真是 阳澄湖大闸蟹?
- 2023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启幕 开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
- 联合国专家:厦门筼筜湖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成功经验和范式
- 国家外汇管理局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 六部门:到2029年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 天津: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困难劳模住院有补贴
- 两岸专家学者共话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 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入选项目公布
- 贺东风:C919大型客机订单量已达1061架 希冀借鉴新技术奠定竞争优势
- “星礼卡”国外用卡无期限国内延期就扣费,星巴克区别对待?
- “月船3号”再次开启探月任务 印度欲当“登月第四国”
- 烧成黑炭的纸钞怎样才能兑换
- 河北定州以“桃”为媒 助力乡村振兴“甜蜜”升级
- 英国多个养殖场所发现禽流感病例
- 以色列南部多地拉响警报
- “中国的人权理念与实践”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在巴拿马开幕
- 冯巩赵炎被推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聚焦绿色产业发展 “土特产”登上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