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人员减负,向“搞材料跑关系”说不!
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能够持续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近年来,我国开展多轮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取得积极进展。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写材料、跑会议、搞评审、忙接待等非科研工作仍耗费科研人员过多精力,令其啧有烦言。
“大家都围着这些事在转圈”
在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多名科研人员反映,他们被繁杂的非科研工作所累,真正搞科研的时间“都不够用了”。
需要填写的材料五花八门。一位专家说,申请基金项目书、评审意见、检查考核和评估材料等,一年要写几十万字,问题是这样并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写这些东西产生不了直接成果。”
“很大精力都花在写申请基金项目书上。”华东地区一名高校特任教授说,自己一个项目书,图片就打磨至少10遍。如果有的科研人员头上没有人才“帽子”,申请项目则要付出更多精力。“拿不到项目,考核就完不成,理论上说可能被降职降薪,甚至被辞退。”
主动或被动参加各种会议,成为一些科研人员的“烦心事”。有科研人员以学术研讨会举例,此类会议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进步作用巨大,但近年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学术研讨会一定程度存在泛滥走偏的情况。
“一些领域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在不同城市、单位多次举办。如果科研人员频繁到各种会议上作报告,就很难有足够时间做研究。”中部地区一名高校教授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同质化、低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占用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尤其有的会议还要求有领导职务、有头衔、有“帽子”的人参加。
参加科研项目评审,本是科研人员“分内事”,但为了争戴各类“帽子”,有的四处“求人”,甚至请托、“打招呼”。一位高校教授反映,为了维护关系、拿到经费、得到资源、戴上“帽子”,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学着与人交际、迎来送往。
在一些本应专注于高精尖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的精力被接待、参观等事务占用。“我们实验室平均每3天接待一次。”一名高校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说,参观方来自相关院校、政府部门等,每次接到参观任务后,就要安排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不时遇到“走过场”式参观。
部分科研人员还反映,他们要应付各种非科研类考核,如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等方面任务,并上报各种奖项,“大家都围着这些事在转圈”。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越是顶尖、高水平团队,越应专注科研,但现实似乎陷入“水平越高、负担越多”的怪圈。
苦了专家、误了科研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繁重的非科研工作负担不仅挤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束缚住手脚和创造力,影响科研效果和成果产出。
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有高校人事处干部认为,相关人才评价体系还不够多元,破“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一些体制机制的惯性仍然存在,如人才“帽子”与个人待遇、项目、经费等挂钩。此外,有的不合理工作负担还与焦虑心理和学术风气走偏有关。
多位科研人员直言,“评来评去”的“帽子”工程、“报来报去”的“格子”工程、“请来请去”的“面子”工程,苦了专家、误了科研。
“现在不敢申报项目,报了就要去‘求人’。越大的项目、越大的‘帽子’,就越需要做‘工作’,有的最终变成谁关系好谁上。”一位行业领军人才对科研不正之风表示担忧,认为一些项目申报,报来报去,最后变成“考验人性、考验人心”。
这种担忧有一定普遍性。今年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刊发《2024年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二批次)》。此次通报的10起学术不端案例中,某高校教师在项目评审过程中请托、约定答辩问题,并在自己成为评审专家后泄露身份、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案例,位列其中。
让受访科研人员忧心的是,此类风气之下,有的人无法心无旁骛地攻坚克难,容易患上科研“浮躁症”。“科研人员的心态一旦乱了,就再也坐不住‘冷板凳’了。”一名高校科研人员说,长此以往,对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活动恐造成不利影响。
以钉钉子精神为科研人员“减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进一步推动全会精神落实落细、见行见效,还须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做减负的“减法”;另一方面,做技术赋能、多元评价的“加法”。
长三角地区一所重点高校研究员认为,可在充分调研了解科研人员负担种类、根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减负”举措,比如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摒弃唯“帽子”倾向,简化项目评审意见、检查考核评估等材料要求、评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低质量会议等,预防“不合理负担”新“变种”,保障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另外,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地可整合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赋能项目评审、材料申报等,让科研人员能从表格、材料中解脱出来。
目前,一些高校开始探索不以论文为评价人才的单一依据,并拓展到以实践型、应用型成果来多元评价人才。受访科研人员期盼逐步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半月谈记者:姜刚 周畅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山西省人大代表王超:建议将平遥古城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号门户”
- 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削弱最高法院权力
- 边检等在沪口岸展开处突演练 陆海空立体行动、多警种合成作战
- 津巴布韦各界发声:“北溪”管道爆炸 美国难逃干系
-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中文版: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获成效
- 中国电影产业荣誉推选揭晓 中影、博纳等七家企业获殊荣
- 澳媒:中国买家回归推动澳大利亚房市复苏
- 湖南株洲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创新生态
- 俄乌局势进展:普京视察赫尔松、卢甘斯克 G7外长同意加大对俄制裁
- 广电总局:9月全国动画片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共28部
- 防范人工智能风险要有安全阀
- 福建宁德海警局成功处置一起渔排火情
- 春节假期“上半场”: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 广东多地气温跌破0℃ 广州山区出现冰挂
- 被喊“鼻涕虫”“口水王” 家长要教会孩子说“不”
- 好评中国·作品选登:稻鳅蛙里话振兴
- 种养结合带加工 内蒙古小村庄谋划致富“大”产业
- 拟少用、不用融雪剂 北京就今冬扫雪铲冰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 山西通报4起典型违法占地、采矿案件
- 今年前5个月石家庄海关RCEP签证金额超10亿元
- 热门推荐
-
- 江西玉山回应“提灯定损”事件:房东已退还“赔偿金” 涉事房屋存在违建情形
- 2024年10月中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13种产品价格上涨 35种下降
- 2023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全国训练营举行
- 苏丹卫生部:该国武装冲突已致460人死亡
- 紧跟数字化时代 如新集团推动美丽健康行业向上向善
-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 涉嫌制造圣彼得堡咖啡店爆炸案的嫌疑人被控2项罪名
- 胡歌、周迅获白玉兰奖最佳男女主角,《繁花》拿下5项大奖
- 陈飞宇:2023年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
- 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发生一起车祸 造成8死16伤
- 美国肯塔基州发生火车脱轨事故 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
- 《叶罗丽梦奇境》开播 动画如何改编真人微短剧
- 中秋假期哪里最热门?交通情况如何?数据大盘点→
- 美机构掩盖兴奋剂丑闻曝光!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强烈呼吁对该行为开展独立调查
- 愿景集团董事长陶红兵: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 但已“吹起了暖风”
- 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开幕 上演全国首部古建筑群大型实景剧
- 涉外法治建设如何为“一带一路”护航?
- 电力现货市场价格“能涨能降”(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7月中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加快至4.1%
- “袁慎”李昀锐:每拍一部戏都是一次矫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