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旅游带来消费新体验(经济新方位)
本报记者 强郁文 毕京津 白光迪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旅游市场呈现文化参与、个性消费等特征,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商业街区成为元旦假期文旅休闲主要场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于持续升温的旅游市场,沉浸式旅游或通过服化道、或借由声光电,实现多幕场景流动、多角色扮演、多感官体验、多技术应用等特点,是增强优质产品、升级消费体验的有力抓手。《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沉浸式旅游如何为传统旅游消费带来新变化,如何给游人带来新感受?记者走进3个沉浸式旅游项目,探索新业态带来的新体验。
沉浸式街区——
古城夜游,触碰历史
天色渐晚,梳妆镜前,店员手指翻飞,顾客的发髻盘好了。“元旦夜游就要开始,正是最忙的时候。”湖北襄阳盛世唐城景区汉服体验中心负责人樊颢杰说,高峰期每天要接待数百名租赁古装服饰的游客,附近还有50多家类似店铺。
理云鬓、贴花黄、着古装、推门去,游客便融入了“盛唐”夜景:月色朦胧,万余盏灯笼点亮;古琴奏响,演员翩翩起舞;沿街商户打扮成店小二模样,安保巡查换上巡卒侍卫装扮;仿古建筑成为实景舞台,运用声光电技术,嵌入宫廷、市井等场景……
“景区拥有40万平方米仿唐建筑群,是知名古装影视剧拍摄基地,发展沉浸式旅游具备优势。”盛世唐城景区总经理王亮介绍,2017年起,景区顺应游客需求推出夜游项目,如容纳30多个节目的“大唐倚梦”行进式表演秀,行唐礼、吟唐诗、赏唐乐,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元旦假期,又推出跨年游园活动,傩舞祈福、水上戏曲、诗赏舞乐等表演,受到游客欢迎,3天接待游客近4.2万人。
以“夜游”“夜演”,向“夜商”引流转化。景区配套建设4.7万平方米商业区,除唐礼文创精品馆、唐城国风市集等体验式消费场馆,还在建设酒店和民宿。王亮说,2023年,唐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80%,营收破亿元,创开业以来最高纪录。
逛完景点,已是深夜,游客陆续离开。据统计,唐城景区夜游开放以来,襄阳市内住宿率提升30%以上。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介绍,随着全市多个景区推出沉浸式夜游产品,襄阳正从过去的旅游“过境地”变成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沉浸式演出——
全景还原,亲历剧目
“百亩麦田上的打铁花,火树银花把夜空都点亮了,太震撼了!”跨年夜,来自上海的游客刘先生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现场,连线朋友分享新年的喜悦。
15米高的夯土墙,分隔出21个剧场,构成一座戏剧之城。2021年,占地622亩、投资近60亿元的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落户河南郑州,以全景式体验、互动式观剧,带领观众感受厚重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剧目共同构成一部总时长近700分钟的话剧,时代背景贯穿古今。有展现唐代文化的“坤台”;有灯光为笔、夯土墙为卷的“清明上河图”;有讲述中原大地历史的行进式演艺“李家村剧场”和“火车站剧场”;有回忆上世纪90年代校园岁月的“红庙学校”……
与别处不同的是,表演过程中,演员会和观众对话、互动,一起“亲历剧目”。总导演王潮歌说:“传统剧场,舞台布景相对简单,观众被动地观看,靠想象还原故事场景。而在这里,观众一旦进入剧场,就没有了此时此刻,而是进入了剧目展现的彼时彼刻。”
不仅是剧目,整座主题公园都是沉浸式体验空间。入口近百亩平整开阔的土地上,冬小麦正露出青芽,随着四季轮换,这里见证着高粱的赤红火热,也守望着麦田的一片金黄。饮品店里,整齐摆放的饮料瓶,或为汝瓷、钧瓷等工艺,或由黄土烧制,融入河南的传统文化元素、农耕文化元素。“无论是园区活动还是商业业态,我们坚持必须与整座主题公园的文化氛围、理念相融合,绝不能破坏顾客的沉浸式体验。”营销中心负责人毕超说。
据介绍,元旦假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剧目场次,并增加打铁花表演、非遗体验、跨年版彩蛋小剧场等体验项目,接待游客2.5万人次。2023年,景区接待观剧人次超1200万,其中超七成游客来自省外。
沉浸式展览——
科技赋能,跨越时空
两岸街巷人头攒动,耳边不时传来商贩吆喝声……站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复原的沙飞船船头,抬眼望去,360度环幕上呈现着古时繁忙的大运河景象,可谓“船在河中走,人在画中游”。
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多媒体互动体验展项目,以实体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通过全域投影实时渲染、增强现实技术(AR)、5G直播等高科技复合型手段,讲述大运河舟楫的类型、演变等知识与故事。
这个假期,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预约颇多,沉浸式展览尤其受到游客青睐。“第一次这样参观,全景式感受到大运河的灿烂文化。”来自四川的李女士是博物馆游爱好者,不同于以往看文物、读介绍的参观体验让她感到新奇。
古风灯笼、氛围纱幔,在名动淮扬的老字号谢馥春香粉铺,轻涂脂粉;在古戏台前驻足片刻,听扬州清曲、赏木偶表演;和身着锦衣胡服的店员互动,深入“盐运宣典”的故事……元旦假期,全新升级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3号馆“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受到游客青睐。
展陈在时间上由隋至清,空间上覆盖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还原了沿岸店铺、作坊、钱庄。相较于此前扁平式的场馆布设,升级后的展厅将古代街肆场景与现代沉浸式服务创新融合,既是文博空间,又是消费场景,创造跨越时空的互动式体验。
“2023年全年观众量达到420万人次,日均观众量达到1.8万人的最高限流量,其中95%的游览者来自省外。”博物馆展览展示部负责人徐小虎说,游客们在博物馆游览的平均时长超过3小时,过去周边省市游客来扬州游玩大多当天往返,如今不少游客会选择停留一晚,进而产生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促进旅游产业附加值提高。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06日 第 02 版)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今冬中国森林草原火险形势预测:西南地区局地局部时段或现极高火险等级
- “释放学生全面发展潜能”
-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连线评论员·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②)
- 2024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
- 打假人质疑知名主播卖假和田玉 品牌方鸳鸯金楼称已报警
- 北京发布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状况报告
- 多部新剧亮相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北京之夜
- 春运期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74.1亿元
- “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海南支持中心”筹建
- 中国多所高校将建雄安校区
- 江山如画 |一张蓝图绘到底 山西右玉的70多年“绿色接力”
- 水利部公布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
- 科技打开老年教育“任意门”,能否弥合银发族的数字鸿沟?
- 全国劳模进校园:只要足够努力 你我都可以当劳模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25千米
- 我国大部未来三天维持升温趋势 23日起大范围降水再现
- 城市管理添“空中视角” 上海浦东率先开启无人机城市监管新阶段
- 山西高平一村民房屋坍塌致5人受伤
- 广州今年以来海陆空交通运输加快复苏 多项指标大幅增长
- 专家呼吁抓住“糖网”首次眼底出血治疗时机 或可恢复视力
- 热门推荐
-
-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0年提升16.6%,提前完成目标计划
- 日本强震已致73人死亡 震中严重缺乏食品和水
- 河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增至8个
-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图博会北京展区版权贸易取得丰硕成果
- 北大“大讲堂”百年历史首次集中呈现
- 杭州城隍阁恢复开放 中外游客登高共迎新春
- (两会访谈)非遗更时尚,“出圈”又“出海”
- 基础设施修复、灾后防疫消杀、制定帮扶措施……多地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 动画要2D还是3D?未来由市场决定
- 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冰冻预警 7省市有持续性冻雨
- 新疆“访惠聚”工作队:发展养殖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 吉林年轻团队打造民间博物馆:用老物件展现家乡工业史
- 中国驻东盟大使侯艳琪拜会东盟新任副秘书长纳拉里亚
- 青海油田今年以来建成天然气产能3.4亿立方米
- 中新财经年中会大咖云集,邀请您来参会
- 山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效果初显 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标尺”
- 中基协:7月ABS新增备案规模逾1000亿元
-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即将亮相
- 中新教育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出炉”:中国排名前进15位
- “中国是纽埃的真诚朋友和可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