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旅游带来消费新体验(经济新方位)
本报记者 强郁文 毕京津 白光迪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旅游市场呈现文化参与、个性消费等特征,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商业街区成为元旦假期文旅休闲主要场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对于持续升温的旅游市场,沉浸式旅游或通过服化道、或借由声光电,实现多幕场景流动、多角色扮演、多感官体验、多技术应用等特点,是增强优质产品、升级消费体验的有力抓手。《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沉浸式旅游如何为传统旅游消费带来新变化,如何给游人带来新感受?记者走进3个沉浸式旅游项目,探索新业态带来的新体验。
沉浸式街区——
古城夜游,触碰历史
天色渐晚,梳妆镜前,店员手指翻飞,顾客的发髻盘好了。“元旦夜游就要开始,正是最忙的时候。”湖北襄阳盛世唐城景区汉服体验中心负责人樊颢杰说,高峰期每天要接待数百名租赁古装服饰的游客,附近还有50多家类似店铺。
理云鬓、贴花黄、着古装、推门去,游客便融入了“盛唐”夜景:月色朦胧,万余盏灯笼点亮;古琴奏响,演员翩翩起舞;沿街商户打扮成店小二模样,安保巡查换上巡卒侍卫装扮;仿古建筑成为实景舞台,运用声光电技术,嵌入宫廷、市井等场景……
“景区拥有40万平方米仿唐建筑群,是知名古装影视剧拍摄基地,发展沉浸式旅游具备优势。”盛世唐城景区总经理王亮介绍,2017年起,景区顺应游客需求推出夜游项目,如容纳30多个节目的“大唐倚梦”行进式表演秀,行唐礼、吟唐诗、赏唐乐,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元旦假期,又推出跨年游园活动,傩舞祈福、水上戏曲、诗赏舞乐等表演,受到游客欢迎,3天接待游客近4.2万人。
以“夜游”“夜演”,向“夜商”引流转化。景区配套建设4.7万平方米商业区,除唐礼文创精品馆、唐城国风市集等体验式消费场馆,还在建设酒店和民宿。王亮说,2023年,唐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其中外地游客占比80%,营收破亿元,创开业以来最高纪录。
逛完景点,已是深夜,游客陆续离开。据统计,唐城景区夜游开放以来,襄阳市内住宿率提升30%以上。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剑介绍,随着全市多个景区推出沉浸式夜游产品,襄阳正从过去的旅游“过境地”变成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沉浸式演出——
全景还原,亲历剧目
“百亩麦田上的打铁花,火树银花把夜空都点亮了,太震撼了!”跨年夜,来自上海的游客刘先生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现场,连线朋友分享新年的喜悦。
15米高的夯土墙,分隔出21个剧场,构成一座戏剧之城。2021年,占地622亩、投资近60亿元的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落户河南郑州,以全景式体验、互动式观剧,带领观众感受厚重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剧目共同构成一部总时长近700分钟的话剧,时代背景贯穿古今。有展现唐代文化的“坤台”;有灯光为笔、夯土墙为卷的“清明上河图”;有讲述中原大地历史的行进式演艺“李家村剧场”和“火车站剧场”;有回忆上世纪90年代校园岁月的“红庙学校”……
与别处不同的是,表演过程中,演员会和观众对话、互动,一起“亲历剧目”。总导演王潮歌说:“传统剧场,舞台布景相对简单,观众被动地观看,靠想象还原故事场景。而在这里,观众一旦进入剧场,就没有了此时此刻,而是进入了剧目展现的彼时彼刻。”
不仅是剧目,整座主题公园都是沉浸式体验空间。入口近百亩平整开阔的土地上,冬小麦正露出青芽,随着四季轮换,这里见证着高粱的赤红火热,也守望着麦田的一片金黄。饮品店里,整齐摆放的饮料瓶,或为汝瓷、钧瓷等工艺,或由黄土烧制,融入河南的传统文化元素、农耕文化元素。“无论是园区活动还是商业业态,我们坚持必须与整座主题公园的文化氛围、理念相融合,绝不能破坏顾客的沉浸式体验。”营销中心负责人毕超说。
据介绍,元旦假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延长营业时间、增加剧目场次,并增加打铁花表演、非遗体验、跨年版彩蛋小剧场等体验项目,接待游客2.5万人次。2023年,景区接待观剧人次超1200万,其中超七成游客来自省外。
沉浸式展览——
科技赋能,跨越时空
两岸街巷人头攒动,耳边不时传来商贩吆喝声……站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复原的沙飞船船头,抬眼望去,360度环幕上呈现着古时繁忙的大运河景象,可谓“船在河中走,人在画中游”。
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多媒体互动体验展项目,以实体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通过全域投影实时渲染、增强现实技术(AR)、5G直播等高科技复合型手段,讲述大运河舟楫的类型、演变等知识与故事。
这个假期,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预约颇多,沉浸式展览尤其受到游客青睐。“第一次这样参观,全景式感受到大运河的灿烂文化。”来自四川的李女士是博物馆游爱好者,不同于以往看文物、读介绍的参观体验让她感到新奇。
古风灯笼、氛围纱幔,在名动淮扬的老字号谢馥春香粉铺,轻涂脂粉;在古戏台前驻足片刻,听扬州清曲、赏木偶表演;和身着锦衣胡服的店员互动,深入“盐运宣典”的故事……元旦假期,全新升级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3号馆“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受到游客青睐。
展陈在时间上由隋至清,空间上覆盖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还原了沿岸店铺、作坊、钱庄。相较于此前扁平式的场馆布设,升级后的展厅将古代街肆场景与现代沉浸式服务创新融合,既是文博空间,又是消费场景,创造跨越时空的互动式体验。
“2023年全年观众量达到420万人次,日均观众量达到1.8万人的最高限流量,其中95%的游览者来自省外。”博物馆展览展示部负责人徐小虎说,游客们在博物馆游览的平均时长超过3小时,过去周边省市游客来扬州游玩大多当天往返,如今不少游客会选择停留一晚,进而产生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促进旅游产业附加值提高。
《人民日报》( 2024年01月06日 第 02 版)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二次元”消费奏响西安老商场复苏“小夜曲”
- 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中国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
- 华清宫第二届上巳花神节启幕
- 能保护壁画的航天技术机器人亮相
- 广西修缮破损器物手艺人:修的不只物 还有情感链接
- 安徽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
- 宁夏1711家医疗卫生机构纳入智慧化监管系统
- 文明又通畅 驾车“拉链式”交替通行怎么走?
-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有序掘进 甬舟铁路加快建设
- 商务部:将继续发挥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作用
- 旅游景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文旅界专家学者在渝研讨
- 中国品牌日展馆花样多!看“地区品牌”如何解码地方文化
-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智慧化激发文旅新活力
- 第七届长江三峡(梁平)国际柚博会开幕 梁平柚香飘四海
- 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开幕 签单超4500亿元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西藏看一次星空!
- 7月全球制造业PMI为47.9% 全球经济下行态势未改
- “ETC绑卡过期”短信千万别点
- 注意防暑!北京或迎来今年首个35℃高温
- 见证古丝路公路变迁的博物馆:工作量以铁锹磨损重量差来计算
- 热门推荐
-
- 宠物寄养需求旺 新业态亟待新规范
- 非洲商品服贸会上寻商机
- 专访陆慷:让印尼公众感受中国速度
- 外媒:台风“摩羯”已致越南82人死亡64人失踪
- 印度北部一客运大巴坠崖 已致36人死亡
- 艺术科普新作 吕宸《停下别动,放大看》推出
- 给班主任们写感谢信 这位校长一写就八年
- 滴滴启动打车确定性攻坚项目 上线“3分钟无车赔”
- 大熊猫“喜悦”遭幼童投掷空塑料瓶 监护人被严肃警告
- 睡眠时间与癌症风险 高度相关警示了什么
-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放及售检票时间调整为05:00—20:30
- 云南多条高速公路建设春节前夕迎来新进展
- 2024全国服务消费季暨上海服务消费“+”年华盛大开启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4.0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平均每周一项!税惠“礼包”分量足
- 直击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导演眼里的“主流电影创作这十年”
- 外媒:缅甸原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出狱
- 文博会观察:中国非遗产品在海内外市场“圈粉”
- 域外金融法律实务公益服务平台在北京发布
- 加纳记者中途叫停汽车拍摄黄河稻田 称急需引进中国灌溉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