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四十余载漫漫科研路 赋能文物“焕新生”
中新社西安11月24日电 题:“文物医生”四十余载漫漫科研路 赋能文物“焕新生”
中新社记者 阿琳娜
修复汉代陶俑彩绘层上仅头发丝五分之一细的裂缝、恢复档案上已褪色的字迹、保护性去除照片底片的霉斑……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四十余载,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潜心研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获得100余项发明授权专利。
谈起自己的文物保护修复之路,李玉虎坦言是另一种“缘分”。化学专业的他毕业后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看似毫不相关,他却将所学专业与档案保护联系起来。
“在工作中我发现档案文件中用墨水、圆珠笔、复写纸等书写的字迹存在严重褪色、模糊不清等情况,如何让字迹恢复清晰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李玉虎回忆道,当时的研究可谓“从零开始”,经过反复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论证等,他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对档案的修复,也让李玉虎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从纸质文献与古旧字画保护,到土遗址、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珍贵影像资料保护等,李玉虎的文物保护修复之路亦是不断突破的科研之路。
记者在李玉虎团队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用镊子夹起蘸着“药水”的棉球,小心翼翼地在待修复的档案上轻轻按压,原本模糊的字迹便清晰起来。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大文章”。
“文物的珍贵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在对文物进行修复时都是慎之又慎,所有材料和步骤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李玉虎告诉记者,让字迹重新显色等修复保护材料的研究是漫长之路,要确保对文物的绝对安全,有些成果从研究到应用达五年甚至十年之久。
经历时间“洗礼”的古代壁画会出现脱落、酥粉、褪色、霉变等病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玉虎团队开始从事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的恢复与保护研究,抢救了包括彩陶、壁画等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至今我们还在进行跟踪观察,修复效果稳定。”李玉虎认为,文物保护修复必须有科学的严谨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四十多年来,李玉虎带领团队实施了包括大唐西市遗址、西汉彩绘兵马俑、唐乾陵园区陪葬墓壁画等在内的重点档案、重点文物修复保护工程100余项。
“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做的始终有限,希望培养更多‘后继之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如今,李玉虎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学生,建立了研究专家和工匠人才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激发大家的创新动能。他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奋战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这也让他十分欣慰。
如今已白发苍苍的李玉虎仍坚守在文物保护修复一线,长时间“沉浸”在实验室。他还是会因为修复好一件珍贵文物而激动不已,也会因为一些目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遗憾万分。
“一件件文物‘焕发新生’的背后,是长时间默默无闻的科研,是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坚定决心。”李玉虎说,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作为文物守护者,必须守住本心,朝着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完)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不吃早饭对胆囊“不友好”
- 中国盐湖提锂技术变革:粗放污染到绿色循环
- 安徽宁国通报“游客遭村民设卡收费”:已退还全部费用
- 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 助力数字经济长远发展
- 湖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 首届中国剧本娱乐嘉年华在重庆启幕
- 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 四成影片全球首映
- 广东台山新农人引领多元化种植 种出乡村好“钱”景
- 品质好车央企造!响应国家号召,东风纳米01上新了
- 技能人才身份地位不高?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技能大师们这样说
- 央行:支持征信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产品创新
- 社交网络结构有何遗传影响?国际最新研究发现一种调节基因
- “青铜葵花”奖颁发 小说《摩电车》等作品获奖
- 拜登提名他任美国务院“二号人物” 系资深亚洲事务专家
- 让基层文艺院团在云端被看见
- 俄官员称在俄境内打死一名美军游骑兵
- 沿黄城市代表齐聚青海海东:领略多彩河湟文化 共谋合作之道
-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持续性高温 云南贵州等地有较强降雨
- 浙江文旅观察:金华为何以李清照为文化代言人?
- 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 加速激活重庆新质生产力
- 热门推荐
-
- 长春逾百名青年身着汉服巡游拜月庆中秋佳节
- 海内外业界人士相聚“中国泵业名城” 产品展销两旺
- 1-10月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2993.9万吨
- 中国工信部:在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卓越孵化器
- 6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96元 下调4个基点
- (经济观察)“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播绿”全球
- 中新健康|今年上海将出台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实施方案
- 中新健康|2024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国际学术大会在穗举行
- 中新健康周报|多个重磅药物在进博会首次亮相;阿斯利康总部披露王磊被查新进展
- 胡文阁的双面人生
- 福建“火焰蓝”爱心接力16年传承雷锋精神
- 太夸张!烤串打包按“根儿”收费
- 中工漫评丨多措并举助万千民企敢闯能拼
- 德国2024年失业率升至6.0%
- 日均近六十万人!无家可归顽疾暴露美社会深层次问题
- 平安建投回应:平安建设歪曲事实,已报案
- 日本2022财年贸易逆差创新高
- (新春走基层)在福建泉州寻觅“闽南美好生活”
- 两部门: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
- 老人索要“带孙费”,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