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利剑”,为拉日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轨道电路在调整状态下,受端轨道变压器上的有效电压值应不小于15V……”9月3日傍晚,在拉日铁路日喀则站,身着黄色带有反光标识作业服,手持万用表认真测量轨道电路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基础设施段日喀则信号车间信号工区工长李远谋对身边的青工叮嘱道。
扎根高原铁路10年,李远谋练就一手“妙手回春”的绝技,完成了从刚入职的一张白纸到工区技术大拿的蜕变,用“确保铁路信号设备安全的初心”守护列车前进的方向。
苦练内功:初生牛犊到业务“领头雁”的成长
2013年,26岁的李远谋毕业后进入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电务段。“只要做,我就要做到最好。”李远谋怀着这样的决心,学习信号机理论、练习轨道电路检修、钻研轨道电路原理,勤学苦练。很快,他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定职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信号工。
“不拿出钻的恒心和拼的狠劲,就不能成为一名最好的信号工。”定职后的日子里,李远谋并没有停止对业务的学习,他自学了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的原理与信号联锁关系,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对铁路信号运用这一方面的薄弱点。100多页的《计算机联锁》,他只用了3个月就熟记于心。
2014在拉日铁路开通前,他主动请缨从格尔木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日喀则参与拉日铁路开通前的动态验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参与,虚心向车间主任及工程局技术人员学习,将理论与实际渐渐结合。
在技能学习提升上,李远谋始终付诸行动。针对工区成立初期,信号设备不稳定的情况,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一有空就到车间查看集中监测,通过以勤监测加勤分析的方式,及时发现处理问题50余件,为拉日铁路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攻坚克难:技术尖子勇当应急处置“排头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面前就要冲在前、守在后。”拉日线设备因气候原因问题较多,每次需要处理时,他都主动请缨、不惧严寒、不畏酷暑,一次次处理临时设备隐患。现如今的李远谋已经是“电路一口清,技能一手精”的技术尖子,人称“难不倒”。
2021年,为提升拉日铁路信号设备运行质量,日喀则信号车间对管内车站的194架信号机机构和灯盘进行更换,车间成立了信号机更换作业维修队,安排李远谋担任队长。自此开始,李远谋带领队员奔波在仁布、尼木等9个车站。在三个多月的“天窗”作业中,面对风险高、难度大、工期紧等特点,他经常主动请缨,参与高柱信号机的攀登、联锁试验等作业,确保了施工如期完成。
今年进入汛期,伴随雨量的增多,日喀则信号工区管内防洪防汛压力十分严峻,工区职工经常要冒雨出巡。记得有一次,凌晨1点,接到段防洪办的雨量出巡通知,李远谋立即带着工区的4名职工前往现场查看设备运行状态,那晚雨滴如注,他带着工友在无尽的雨幕中逆行而上,在泥泞的现场他们逐个检查信号设备运行状态。不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各个被浇成“落汤鸡”,那晚他们累计出巡3次,回到工区已经是早上十点。
伴随拉日铁路迎来了“复兴号”动车组,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带来的新挑战,李远谋没有退缩,每次上新设备,他都会第一时间摸透设备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检修技巧,学懂后向职工进行“首件示范”。同时,他坚持带着大家执行信号设备检修作业标准,提升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积极钻研和总结,有效提升工区检修效率和质量。
诲人不倦:坚守高原当好传道授业的“启明星”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如今,李远谋作为工区工长,他时刻不忘带领团队共同进步。无论是日常检修出现的小问题,还是故障处理的大难题,他总是将技能技艺接力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将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的同事们。
李远谋所在的日喀则信号车间开设了业务学习小课堂,他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讲人,经常带动车间的青年职工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只有我一个人技术好,是管不好设备的,必须大家的技术都好,才能确保安全生产。”李远谋把设备检修现场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佳“课堂”,经常在作业的同时毫无保留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身边职工。
“师傅告诉我信号业务的学习,不能只会看电路图,更多的是要到现场实践操作,要经常带着问题学习。”谈到师傅李远谋,徒弟朱朝杰一脸钦佩。
李远谋是无数拉日铁路守护者的生动缩影,如今,他仍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继续前行着。(通讯员:赵洪平 马生明)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来襄阳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 今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有望突破4万亿元
- 美国要求卡塔尔驱逐哈马斯 巴勒斯坦总统与特朗普通电话
- 上海吴淞边检开启绿色通道救助受伤病困扰外籍船员
- 阔别20年,“丫丫”回到中国,归来仍是“顶流”!
-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话说新农村)
- 千名港澳青年赴浙江参访 携手同心共享发展机遇
- (新春见闻)海南迎来环岛公路旅游“第一春”
- “五一”假期长三角客流旺盛 入境旅客量显著增多
- 专家:要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指标体系
- 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 第27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在韩举行 梁朝伟获得年度亚洲电影人大奖
- 第六届进博会海运展品密集抵沪外高桥边检站开通“进博专用通道”
- 中国A股汽车相关板块持续走强
- 爬楼梯有助长寿
- 建行发布关于9月25日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批量调整的问答
- 多大的雨是暴雨?为何大暴雨经常下在“局地”?
- 2023中国—东盟电影文化周促电影跨国界对话
- 巴基斯坦一反恐警局发生火灾引发爆炸 数十人伤亡
- 如何让上亿部废旧手机不再“吃土”?
- 热门推荐
-
- 江苏南通一酒店厨师在头菜里添加处方药 已被追究刑事责任
- 美国边境和军援法案遭否决 参院两党互相攻击
- 美国洛杉矶大火已致25人死亡 暂无中国公民伤亡报告
- 2024中华世纪坛中秋诗会聆听“行走在大地的声音”
- 海南“鳄鱼小镇”:养殖鳄鱼超40万条
- 漫评美国破坏国际贸易体系:“规矩?无视!”
- 多项“首次” 《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将呈新亮点
- 把握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点
- 文化中国行丨“守城人”:为后代留下长城的样貌
- 先“护”后“用” 湖南资兴以绿水青山“水生态”激活“水经济”
- 审计署: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00多起
- 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 北美票房:《死侍与金刚狼》四夺周末票房冠军
- 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
- 向着初夏元气出击 夏日清爽不脱妆tips
- 哈尔滨经受流量考验
- 国际最新研究:复杂冰-洋交互对南极思韦茨冰川未来走向至为关键
- 东西问·中外对话 | 畅聊互联网+乡村振兴,比利时前大使:我喜欢在云南当农民
- 国家统计局: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有望得到进一步发挥
- 促进两岸曲艺融合 台湾“相声天团”首次亮相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