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和合牛街
4月10日上午,2024年北京牛街美食文化节于开斋节当天在牛街街道开幕。
作为居住着20多个民族群众的老街区,无论何时来到这条街道,路旁的古建筑总是围着不少游客,小吃铺子前也往往排着长龙,而随着它们一同传承下来的,还有各民族手足相亲的家园情怀。今天的“和合”牛街,是这里的每一位居民、每一代人共同筑起的。
1997年,出生在牛街、成长在牛街的“老牛街人”米君兰又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以新任校长的身份,接手宣武回民小学的现代化改造工作。
宣武回民小学是北京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学校,也是1971年米君兰从师范毕业后入职的第一所学校,她仍记得刚来时的教学楼是“摇摇晃晃”的。米君兰说:“最早那是一座木板楼,八十年代才改建成了红砖教学楼。”
彼时,牛街地区即将开始危旧房改造项目,这所小学也要拆迁重建。
“三天之内,我们就得从原址搬走。”米君兰回忆道,师生用手推车、三轮车夜以继日地往外运,最后在三天内搬到了临时教学点。周转办学的那一年多里,米君兰常常忙到“过家门而不入”。2001年,一所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校终于落成了。“新学校让更多的各民族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做一所既有优质教学,又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这样才不辜负牛街各民族老百姓的期望”,米君兰说。
百姓最关注的,除了教育,还有医疗。推开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一层大厅被数道隔断和玻璃门划分成了一个个隔间,几位居民坐在其中,与医护人员交谈着。
第一眼看去,这个空间不算逼仄,却也被隔板挤得满满当当,然而在它刚投入运行时,中心主任毕春红却常听人说:“你们这中心真宽敞!”
这个“宽敞”的卫生中心,凝聚着毕春红和牛街许多医护人员的心血。2010年,为了推行分级诊疗模式,牛街社区的卫生工作从回民医院剥离出来,原先的三个卫生站,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医疗的需求。
从无到有、从图纸到建成,2017年,这个由厂房改造的卫生中心正式开始运行,亮堂堂的大厅里也有了第一批社区居民。“他们觉得家门口有个能输液的地方,拿药也方便,再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毕春红说。
慢慢地,卫生中心在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展诊疗项目,强化慢性病的干预管理,家庭医生与周边居民建起了微信群,帮助他们做健康自测、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体检。随着项目的增加,中心的就诊人群越来越大,这个宽敞的大厅也就变得拥挤了起来。
毕春红说:“让一方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基础医疗,这是和合牛街、是一个‘家’最起码的组成部分。”
2023年9月刚入职牛街和合动力空间的王焱,是这个家的新成员。
两年前,作为牛街“空间治理”新实践的和合动力空间揭牌运营,从那时起,这里几乎每日都会举办一到两场社区活动,从手工制作到合唱团表演,这间屋子很少有空下来的时候。
“通过参加活动,邻里间彼此熟悉了,能共情,事情就好办了”,王焱说。
和合动力空间的五个小屋,体现着近些年牛街民族工作的创新之处。这里有专业的社工团队,有供牛街商户直播带货的直播间,还有一间议事厅供居民议事。
“比如‘楼院+’的项目,我们的楼道应该怎么装饰,大家一起讨论,然后综合大家的意愿来装扮”,王焱说,“还有楼道里的环境卫生,拿出来议一议,大家参与了,知道这个事情推进有多不容易,就会自觉去维护。”
在空间的展板上,记录着牛街的历史,一进门的墙面上,绘制着象征各民族一家亲的石榴树,“和合”二字的内涵,则传递在每一代牛街人、每一个牛街居民的生活里。
“和合”牛街:源于民,惠于民
北起广安门,南至白广路的牛街,是北京市最有名的街道之一。2018年,为了梳理过去30年牛街的民族团结工作,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俊华和同事们住进了这里,一边走访街道办公人员,一边和居民展开座谈。
“座谈中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牛街’,当时有位居民的回答就是‘和合’”,秘书长黄婉秋说。这个答案给她和调研小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前期课题组的讨论中,他们也是用“和合”来概括牛街的。
和合,是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和合共生的意思。“和合牛街”作为一个基层社区治理品牌,则蕴含着“干群和合、民族和谐、邻里和善、家庭和美、文化和乐、社会祥和”的理念。
“这就是他们生活在牛街的感受——‘我们是一家人’”,黄婉秋说,“‘和合牛街’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基层的,是过去几十年街道工作的结晶,也是牛街居民对这个社区的感性认识。”
在为牛街打造新时代的新品牌时,刘俊华提出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强化民生”。2023年,在“和合牛街2.0”推出时,提要中也再一次写明了“民生优先”。牛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街道,各族人民在这里一同居住、一同成长,基本的民生问题,就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
过去,牛街有“民生一条街”,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养老院、卫生站,步行15分钟,人们就能找到大部分公共服务场所,很多问题不用出街就能解决。如今,牛街在民生服务上正变得更细致、更体贴。
作为一个老街区,牛街的胡同曾经也和北京许多老城区一样,存在着堆放物料、随意停车的问题,而在规划师的帮助下,这两年,法源寺后街西口等三个小区域都建成了新的口袋公园。增设的长椅、重新铺设的地面和十余种绿植,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下楼走两步就能到”的绿色空间。
在和合动力空间内,既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也有为小商户提供的设备齐全、布景专业的直播间。在牛街经营的商户,可以通过工商联进行申请,到这里开设直播,白天在线下售卖,晚上到线上带货。
“任何一个街道,服务的都是全体居民,从民生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黄婉秋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王曦泽报道)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主持的1项ISO铁路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 “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取得新进展
- “碳”路先行|中国(山西)绿色产业投资合作交流大会签约23个项目 总投资额194.71亿元
- 专家长沙问计网络安全 呼吁构建网络安全生态链
- “跨界联名”成热门 中国两品牌推出阿胶咖啡
- 出现节后综合征,这些方法让你“满血复活”
- 宋庆龄文化展示中心揭幕 “小先生讲解团”成立
- 湖南安化35万亩茶园开园 2019年茶产业目标220亿元
- 百代小楼响起《牧童短笛》 贺绿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沪举办
- 印尼足协解雇韩国籍主帅申台龙
- 中国严打海上毒品犯罪 近5年破获10起特大跨境海上走私毒品案
- 湖南首条“跨城地铁”开通运营
- 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哈萨克斯坦
- 江西兴国县打造《长征组歌》驻地演出传承红色基因
- 湖南零陵“田间课堂”送技术 果园冬管有保障
- 针对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害 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
- 第八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广西宣传活动启动
- 农业农村部:土地流转不得违背农民意愿 不得损害农民利益
- 昆仑山下“古丽花”何以能解千结?
- 全域旅游“赋能”山西黎城:“移步皆胜景”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 热门推荐
-
- 强降雨致部分路面坍塌 辽宁已转移14553人避险
- 用大数据看病,可信吗?
- 假期管教“熊孩子”,父母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出口民调显示极右翼党派在法国议会选举首轮投票中领先
- 两架轻型飞机悉尼西南偏远地区相撞坠毁 伤亡情况暂不明
- 《个十百千万》记录《长津湖》的突破
- 以形寓神 形神兼备 ——对龙年春晚“形神”的美学探析
- 水电八局:五强溪水电站扩机工程建设迈入全面投产发电关键期
- 我国前5个月外贸数据发布 这3方面亮点值得关注!
- 中国北方(泰达)出海服务联盟成立
- “跑马”不是大众最佳运动选择
- 塔里木油田超深层油气年产突破2000万吨
- 专访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在喧嚣中构建“桃花源”
- 吴谢宇弑母案二审今开庭,前“狱友”:他大部分时间在写东西
- 第13届中国运动装备设计大赛点亮中国国际时装周
- 电影《不虚此行》北京首映 胡歌剖白角色内心
- 食盐是如何溶解的?中韩科研团队合作首次揭示原子级别机制
- 原创民族歌剧唱响闽宁“山海情”
- 揭秘“刷单交友”骗局 铁路警方打掉5个电信诈骗犯罪团伙
- 国铁集团:10月7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4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