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发现国内罕见生物礁灰岩石林
中新网湖北利川4月8日电 (记者 董晓斌)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近日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见天村开展文旅资源普查时,发现一片国内罕见的生物礁灰岩石林,该石林造礁生物繁盛,化石规模大且完整,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
湖北利川发现国内罕见生物礁灰岩石林。朱正兴 摄
生物礁灰岩又称生物骨架灰岩,主要由原地生长的骨架生物的坚固骨骼构成格架,并捕获或粘结、障积了碳酸盐颗粒和灰泥等物质,充填于骨架之间而成。
利川市处于巫山流脉与武陵山北上余脉的交汇部,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在利川境内相互交错。2023年4月,湖北省启动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利川市成为普查试点之一。
在利川见天村发现的生物礁灰岩化石。陈小龙 摄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利川文旅资源普查项目负责人陈小龙介绍,此次在见天村发现的生物礁灰岩石林面积约5平方公里,具有明显的礁基、生物丘和生物礁三层结构,其中生物礁主要由“块状嶂积-骨架岩”构成,造礁生物极其繁盛,包含大量的串管海绵、纤维海绵、水螅、苔藓虫、层孔虫等。
对于见天村生物礁石林的成因机制,陈小龙称,这是由于鄂西“安坪-咸丰”古裂谷带在长兴期恢复活动,形成碳酸盐岩台地与盆地,继而发育出较大的生物礁,生物礁死亡形成化石后,又被水流侵蚀形成石林。从造架生物、联结生物和岩石结构上看,见天村生物礁与北美二叠纪的开泼顿礁、阿尔卑斯地区的三叠系生物礁颇为相似。
利川见天村生物礁灰岩石林。陈小龙 摄
“见天村生物礁灰岩石林对还原长兴期鄂西南古海洋沉积环境、研究大地构造背景具有特殊意义,也为研究二叠三叠期间的大灭绝事件提供更多证据。”陈小龙说,同时,生物礁也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有利富集场所,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研究价值。(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 重振制造业,欧洲面临多重挑战
- 斩断“隔空猥亵”隐秘黑手 “隔空猥亵”纳入网络整治重点
- “深圳企业家日”举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宣讲会
- 中医药标准体系再“升级”
- 松鼠Ai智适应教育大模型全新升级
- 山东“新农人”驾驶新农机驰骋田野 返乡筑就幸福生活
- 海南颁发首本海域使用权及建(构)筑物所有权不动产证书
- 活力足、人气旺 消费市场实现良好开局
- 安徽提出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达10亿人次
- 中德企业签约共建海南绿色能源项目
- 一百年后,她成了曾祖母林徽因的校友
- 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用一个女性成长史反映中国40年社会变革
- 《智慧健康美容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 瑞信“暴雷”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 韩国总统尹锡悦弹劾案预计将于14日17时再次在国会表决
- 2024年第三季度逾58万人次从上海邮轮口岸出入境
- 年交易量超1万亿笔,“非银支付”越来越好用了
- 佛山海事辖区全域恢复水上通航
- 让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
- 热门推荐
-
- 如何精准调配水资源?数字孪生为灌区装上“智慧大脑”
- 【图解】前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近40万亿元
- 湛江机场高速一期工程主线路面工程完工 将于年底通车
- 2023宁夏国际房车联展在银川开幕
- 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江西举办 聚焦技术赋能“双碳”目标
- 叙利亚北部暴力冲突升级,百余名作战人员丧生
- 以色列内阁批准设立国民警卫队
- 来自大山,走向世界!小小青藤经历了什么?
- 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大熊猫表现出更高的进化或生态潜力
- 湖南安化36万亩茶园开园 茶叶综合产值达252亿元
- AI眼中的中国|观八朝古都,品宋韵之美
- 高质量发展是主脉络 民生红利干货满满
- 从“天涯海角”到“表里山河”:海南三亚入晋觅商机
- 拜登之子遭起诉 美国总统大选临近“法庭大戏”上演新一幕
- 雅万高铁客运量强劲增长 半年发送旅客256万人次
- 自然地理生态影响下的唐代丝绸之路诗歌创作
- 竹子变“钢筋”的科技密码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 柬埔寨致力推动“经济外交”促进与各国合作发展
- (乡村行·看振兴)一颗红苹果已成“山东屋脊”淄博沂源乡村振兴“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