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丨最火爆专业成“天坑”,土木专业为何不香了?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 袁秀月)2024年全国高校开学第一周,土木工程专业登上热搜。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撤销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后是清华大学辟谣停招土木工程专业,将其合并为大类专业招生。
曾经炙手可热的土木工程,近年来正渐渐成为人们口中的“天坑”专业:以前“分高者进”,现在招生爆冷,以前家长眼中的“香饽饽”,现在变成“提桶跑路”的尴尬。
土木工程专业的巨大反差,也折射出高校专业撤立的囧境。
招生遇冷,学生毕业即转行?
2023年高招季,一名考生以453分捡漏考上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网上引起一阵哗然。相较往年,该专业最低分、最低排位均出现大幅下滑。
土建类专业遇冷,近年来已不是个别事件。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高招调查报告》,全国范围大部分高校土木专业分数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录取分数(位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济大学在山东的录取位次下跌了400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招生总量未变的情况下,录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个位次,四川大学与湖南大学则分别下跌1069和2771个位次。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周期。近二三年楼市低迷,让传统土建类专业陷入发展固化和认知偏差的迷局。”广州大学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曾回应称,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土建行业需求的专业认知存在误区,导致社会面和网络宣传出现诸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事土木类自媒体社群运营的远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就业市场的信息慢慢反馈到大学的志愿申请。他表示,这几年一些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挑战,很多学生不太愿意走传统的职业方向,毕业即转行的比例越来越高。
厦门大学土木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陈雪祺就是一个例子。他学了7年土木工程,专业最对口的工作是施工设计,但因为兴趣和行业原因,他并没有做相关的工作,在先后做过地产类的咨询实习后,他签约了某互联网大厂的渠道销售岗位。在一档节目中,考研名师张雪峰曾将这种行为称为“爬坑”。
陈雪祺透露,临近毕业,他们同学中做本专业工作的并不多,要么去地产公司做非施工类的工作,要么去比较稳定的国企央企,还有考公、做培训、当老师的,等等。
而在考研大军时,土木专业学生跨考的比例也在增加。在网上,土木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形——“提桶跑路”。
真成“天坑”专业了吗?
似乎种种现象都指向,土木专业正在成为一个“天坑”专业。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传统土建类专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阶段性现象。
“我毕业60年,这已经是经历第三次土木工程大下马,前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所以,没有永远热门的专业和行业,变才是最大的不变,我们要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做好自己才能迎接挑战。”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土木工程承载了其所有的建设需求,是人类和社会所需的重要专业,也是历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专业。因此,土木工程不是朝阳也不会是夕阳,而应该是“常阳”“长阳”。
“以前在地产行业,大家并不回避工程岗,因为做工程上升比较快,顺利的话很快就能从普通员工升到项目经理、项目总,那个时候也很累,但收入很高,所以掩盖了很多问题。”陈雪祺认为,随着行业红利褪去,很多问题都在慢慢暴露出来。
在远枫看来,现在可能是土木专业所面临的调整时间,“之前太火了,开设土木专业的院校太多了,各个方向招的人也比较多”。据媒体报道,到2019年底,全国有近600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土木工程专业。
远枫毕业于一所土木A+学科的985大学,他表示,以前出现过这样的案例,两个同济大学土木专业的学生,一个成绩优秀保研,一个直接就业,结果读研的同学发现根本跟不上本科同学的节奏,因为后者经历了地产高速发展的三年。
远枫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筑行业不再需要那么多学生,对于结构调整来说是合理的。但土木专业真的成“天坑”了吗,他认为不能简单下结论。
“看你的预期怎么样,如果一个211、985的土木专业学生,还是能比较容易进入好的施工单位和设计院,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工资待遇、发展前景跟几年前比肯定有落差,所以核心是预期的转变。这时候毕业的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远枫说。
专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需更加理性 改进专业设置
不只是土木专业,近年来,一批新专业被不断设立,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则被淘汰。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和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是近年来撤销数量较多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胡娟认为,专业冷热变化是非常自然的现象,社会分工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随着劳动力市场饱和,一些专业变冷,一些专业如人工智能等又不断变热。
“高校专业设置主要遵循两种逻辑:一种是知识发展的认识论逻辑,一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逻辑。两者同时发挥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影响,后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胡娟表示,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也会存在“有限理性”,在土木专业热门时,很多学校会扩招,原来没有的也会增设,而家长和学生更容易受眼前市场的影响。
“高等教育满足的是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社会的欲望。”在她看来,教育部门要从更高层面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布局和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需更加理性,不能全身心地拥抱市场,尽可能走在家长和学生前面。
“土木专业以前膨胀地太快,现在有所收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人刚好赶上变化的节点,可能会面临着阵痛。”胡娟认为,学生和家长在报专业时,不能被一时的冷热牵着鼻子走,坚持自己的兴趣,多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尽量选择更符合未来发展的专业。
同时胡娟认为,这进一步说明,高等教育给学生的不能是太强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思维教育。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现在的专业设置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学生在优势潜能不明的情况下就进入某个专业学习,不符合人的成长发展程序与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是变化的,进校时的计划往往跟不上毕业时的变化;加上专业划分太细,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覆盖面过窄,就业适应性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将人工具化了。
储朝晖表示,当今世界不少主流高校在学生入学时不设置专业,采用规范的选课制与学分制,让学生自行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事实上将就学与就业的选择权留给了学生自己,从而大大减少了所学专业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可以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也在推进招生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储朝晖认为,规范的选课制与学分制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效能更高,更适合学生,也更适应市场发展。(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马学者:中马建交五十年 合作成果丰硕潜力巨大 | 世界观
- 总台专访丨德国历史学家:反对持续提供武器的做法
- 中秋假期福建口岸出入境旅客超5万人次
-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大运河是条什么河
- 单次住院不能超过15天 否则医保无法报销?假的!
- 学动物冬眠?人体在冬季切换“节能模式”
- 杭州 “Z世代”运动新风尚:“走运”迎新年
- 海关护航“上海”牌“海鸥”牌老字号手表首次出海
- “2024上野熊猫中秋节”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
- 元旦假期首日车票周六开售 12306将显示车票折扣信息
- 鼓声里的临汾:锣鼓主播办“村晚” 威风锣鼓添年味
- 群星汇聚 闪耀世界 汇丰中国高尔夫全明星职业业余配对赛今日开球
- 热带气旋“弗雷迪”已致非洲南部三国超400人死亡
- 《破晓东方》聚焦上海解放历史过程:采用新面孔,探索新表达
- 第十四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启幕 海内外弦友共祭郎君
- 德国TÜV莱茵在穗启用新能源部件检测中心
- 诺奖经济学家:中国气候政策助力电动汽车领域获得成功|世界观
- 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韩国开幕
- 北京多家剧院 恢复线下营业
- 国际人物:与“美国首位女总统”失之交臂,哈里斯承认败选
- 热门推荐
-
- 企业命名不得故意“傍名牌”
- 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 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
- 广西财政厅安排150.05亿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 “适老APP”不能只是表面文章
- 辽宁大连迎暑期出入境客流高峰 市级博物馆取消个人预约参观制度
- 上调存款利率!年末,这些银行“拼了”
- 以“年轻化”叙事传播传统文化 电视剧《后浪》研讨会举办
- 宠物消费激增 年轻人如何排解孤独
- 山西首次出口甲基丙烯酸月桂酯至俄罗斯
- RCEP经贸创新与“两国双园”发展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行
- 美国青少年的“寻瓷之旅”:这样的经历在教科书中难以得到
- 一线城市打响“认房不认贷”第一枪:为什么是广州?
- 这两国将“在几天内”重开使馆
- 防御台风“摩羯” 广西紧急转移避险5.35万人
- 山东多地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 浙江金华:光量子雷达投用 大气污染来源“尽收眼底”
- 德勤:今年前三季度上交所将位列全球新股市场排名首位
- 美军再派35辆车盗运叙利亚石油 持续掠夺被斥“土匪行为”
- 桃为什么酸?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