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明年投入使用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点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主体工程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通州区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底,该项目主体工程土方已完成90%,结构完成85%;铁路车站核心区东咽喉铁路隧道结构、西区站房主体结构以及轨道交通M101线车站、枢纽换乘通道、地上二级开发楼座等区域实现封顶,4片“京帆”屋盖钢结构已展现雏形,主体工程设备安装开始逐步全面铺开,正全力打造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七线交汇”的新时代站城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样板典范。按照计划,该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随京唐城际车站开通等投入使用。
打造“站城融合”城市综合体
据了解,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呈现出“地下枢纽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总体格局。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涉及的规划范围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轴一带”空间结构交汇处,东临行政办公区、西接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南望城市绿心,区位优势突出,是集中体现副中心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三大特色的城市重点功能组团。
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中心,该工程将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城市轨道交通、1条骨干铁路、1条市郊铁路和15条公交接驳线路,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支点;还将形成以TOD理念建设的涵盖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多业态的“站城融合”城市综合体,构建特色商务办公组团与城市级活力商业圈,成为城市副中心活力中心。
年底10片“京帆”屋盖全建成
站在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工程指挥部的三层平台往西侧的建设工程现场望去,一个个巨大的塔吊忙个不停,工程车进进出出,不断运送着物资,工人们有的穿梭在工地间,有的在指挥设备调度,有的在焊接钢架,忙得热火朝天。铁路主站房西侧,四片巨大的“京帆”屋盖已经展露雏形。整个车站将建设10片大小不一的“京帆”屋盖,最大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
身处“京帆”下方,整个空间显得十分开阔且明亮。京投枢纽公司建设管理部副部长刘新建指着屋盖告诉北青报记者,屋盖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钢架向一端挑起,是“风帆”的帆面,下层钢架呈椭圆形倒扣,是“泡泡”采光顶结构主体。“泡泡”所使用的材料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外立面ETFE材料相似,既节能又可保证采光,让阳光直接从屋顶直射到站台层,还兼具隔热性与保温性。随着施工的推进,一片片“京帆”将从西到东按顺序架设,到今年10月底,这些“京帆”屋盖将全面安装完成。未来,这里的室内空间将打造成“光之长河”,保证阳光最大程度被引入站台,从而打造地下三层一体的“阳光枢纽”。
据了解,副中心站枢纽主站房区地下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城市生活层、候车大厅层和城际铁路站台层。这个巨大的空间内,汇聚了6号线、平谷线、101线、S6线4条地铁线路,同时将接入京唐城际和新城联络线这两条城际铁路,以及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端夹层为交通场站接驳区域,与西进站口公交场站连接,规划开通15条公交接驳线路。枢纽将配备8个交通核,设置约160个出入口,九成乘客有望实现3分钟内换乘。
绿色低碳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
目前,整个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建设已全面进入攻坚期、决战决胜期。为解决实施范围大、参建队伍多、施工过程复杂等难题,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基于BIM和物联网,研发了智慧建造平台,实现工程进度、投资成本、安全生产、现场管控等全面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科学调配人员、机械,全面有序推进设备安装工作。
截至目前,施工01标段和02标段的一、二次结构机电预留预埋已完成,正在推进配电设备、通风、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03标段一次结构机电预留预埋完成,二次结构机电预留预埋完成25%,正在推进通风管道、给排水管道、人防机电安装;施工04标段机电预留预埋施工完成80%。京投枢纽公司提前开展设备安装前期准备工作,在2023年施工前就研判确定了53项技术标准,先行在三个施工标段进行约5000平方米样板段实施。截至目前,完成二次结构、机电安装等工程的建设面积,已达10万平方米,精装修样板段完成施工。
据了解,整个工程充分彰显“绿色”理念。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管理运营等各阶段,将节能减排技术有效落地落实。在规划设计中,编制了交通枢纽“双碳”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按照铁路、轨道、建筑等各行业标准开展各功能区设计施工,确保枢纽整体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在主体结构施工中,大规模采用盖挖逆作工法,注重精细化管理,减少工程废弃拆改造成的浪费。在工程设备安装中,系统地采用能源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储能技术落地、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和打造高效节能系统等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实现绿色低碳建设。
今年将完成工程主体结构建设
该工程自2019年开工以来,连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重大项目投资任务,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94亿元。京投枢纽投资公司正精细筹划,全力推动实现2024年一季度开门红。刘新建表示,目前,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设备安装工作已逐渐展开,当下正全力推进二次结构施工、设备安装施工、装修工程等工作。
根据计划,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将在2024年12月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随京唐城际车站开通等投入使用,建成后这里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日均双向客流量达100万人次,可实现1小时抵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津滨新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唐山市,15分钟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及北京核心区。
文并摄/本报记者 蒋若静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经济观察)市场是裁判员 中国新能源产品受国际青睐
- 上海搭建平台为临港新片区求才 定期向国内外高校发布引才政策等
- 一揽子增量政策加速落地,助推经济蓄势而上
-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2024年餐饮市场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 中越边境云南文山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逾12平方米
- 商务部:2023年全年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 增长11%
- 全国百余戏曲艺术家齐聚山西长治 曲艺名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何飚出任中国移动总经理
- 广西凭祥红木棉女子戍边队:中越边境线上的“半边天”
- 郑州民营企业超83万户 民营经济新业态加速崛起
- 一辆小型客车在鹤哈高速发生单方事故 致5死12伤
- 北京:下周中小学开学 早高峰将延长1小时
- “中国-老挝电子商务楚怡学院”首期老挝职教师资培训班结业
- (走进中国乡村)小秦岭人的“三笔账”
- (身边的变化)投身生态渔业 老河口退捕渔民有了“新营生”
- 青海玛多地震:已启动四级应急服务响应
- 四川眉山:院士专家齐聚为卫星产业发展把脉论道
- 银发经济迎来前所未有机遇
- 西江梧州段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 桂江和西江全线复航
- 关键配套能力持续增强 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串珠成链”
- 热门推荐
-
- 大暑:热蒸雨煮,祛湿防暑(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 十大方案定出路线图、责任书 山西太原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 2023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将在湖南举办
- 美国姑娘成中国“网红”:想成为美中交流“民间使者”
- 税惠“添柴” 预制菜“飘香”
- 超70城推进住房“以旧换新” 已有多地成交落地
- 全国生态日:福建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 福暖中国丨哈尔滨机场举办弦乐四重奏演出 为旅客送新春祝福
- 今年七夕,鲜花流行混搭风
- 新疆尉犁县迎旅游热潮 “沙漠游+烧烤”出圈
- 2024年辽宁省将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
- 又见太湖碧波漾:17年,南太湖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促产业发展的变迁路
- 乡村振兴别样红 山西“阳高红”映照民众致富路
- 传承无言大爱 中国医科大学开展缅怀“无语良师”活动
- 复旦大学崔迪:算法不是万能的,“网红”塑造者始终是广大网民
- 焦点访谈:有力有效促振兴
- 广西援非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220余万人次
- 6月20日央行开展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中国经济怎么看?明年工作怎么干?专家权威解读
- 江苏船舶海工出口规模占中国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