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科普让更多人在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您好,我是急救医生,老人哪里受伤了?”北京急救中心车组收到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的通知,一名老年女性摔伤,需要救护车前往救治。随车医生路树春和同事们赶往现场途中向报警者确认患者伤情,询问意识、呼吸等情况并给予相应急救指导。
10分钟后,车组到达现场,发现患者从约3米高的台阶滚落致伤。“患者有鼾声,呼唤没有反应,周边有呕吐物和血渍,查看头部出血已凝结,双眼周青紫、肿胀。”路树春说,初步判断为“坠落伤、头皮裂伤、重度颅脑损伤”。护士立即测血压,进行血糖和心电图检查,安全抬上救护车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和建立静脉通路。随后,他们与接诊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并迅速送达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心脏骤停、脑血管疾病、外伤等需要急救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12月4日8:00至12月11日8:00,北京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车19214车次。其中,根据来电主诉情况,外伤2333例,位居第一位;心血管病2181例,位居第二;呼吸系统疾病2030例,位居第三位。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97.1/10万。在我国,超过80%的心脏骤停以及猝死情况都发生在医院外。
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分钟;心脏骤停后4-6分钟,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如果患者身边没有具备基础急救知识的人,即便医生们以最快的速度出发,也很容易错过“黄金4分钟”。因此,在不断完善120院前急救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也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急救大会上,国内7个城市启动了“公共场所4分钟互救系统”试点项目,北京是其中之一。
在2024年1月20日举办的国家急救日倡议活动120急救科普大课堂上,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介绍,当前北京市已认证31家社会急救培训基地,并成立了北京市社会急救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对全市的急救培训进行监督指导;发布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授课课程大纲》,出版了系列标准化教材,已认证300余名急救讲师;同时,大力推动AED(半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公共场所配置工作,已有5089台AED在120系统定位。2021年以来,北京市已有30万高风险岗位人员接受了急救培训,北京市地铁利用AED挽救了6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北京急救中心曾多次面向社会公共场所的重点人群,包括地铁工作人员、空乘、教师等,进行急救培训。内容除了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外,还包括内科急症、外科急症的一些现场的紧急处理等。
2024年北京急救中心的培训主要面向社区展开,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表示,社区是城市的基层体系,也是最大的健康保障体系。“有的社区医疗体系不完善,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急救缺乏经验,能力不足。”他说,为社区的基层管理者,特别是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生护士进行培训,有助于构建社区急救体系,让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自救互救。社区培训将持续开展,一次为期3-5天,涵盖北京几百个社区。
路树春是本次社区培训的急救讲师之一。他介绍,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全部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因此培训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天是学员课,采用讲师授课的形式,主要提升学员自身的急救技能;后三天是讲师课,学员将取得急救讲师证。今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成为急救培训基地,“让急救科普进社区”,这些学员将组成社区讲师队伍,这样公众学习急救技能更容易、更便捷。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李淼,参与了培训。她说:“我在临床一线工作,经常碰到例如过敏性休克、心梗等急症,参加培训增加了自己的急救知识。”她觉得,老师们快速判断急症的思路让她获益匪浅。
在李淼看来,她虽然大学时学过急救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动作规范,做到有实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并不容易。“做心肺复苏时的按压深度、频率等,在没有AED辅助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心里的节奏感来操作,很容易不准确,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她觉得,老师们对技能的严格把控,能够帮助学员比较规范地使用这些急救方法。
在李淼看来,不光是医生,患者和家属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也非常重要。不久前,李淼参与急救了一名急症出血的患者,女性,65岁左右。“她当时从睡梦中醒来,起床后突然坐到了地上起不来,流了一摊血。”李淼和同事到达现场时,患者的家属已经帮忙做了简单的清洗,但是家属不了解出血的部位在哪,患者本人也描述不清。“这对评估病情造成了一些困难,不知道是阴道出血还是肛门出血。”李淼说,作为亲人如果能够提供比较有价值的线索,患者或许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
路树春介绍,发现有人需要急救或请求急救后,大家能够帮助他,这就是急救科普的意义。“对于完全没有学过急救知识的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也是施救,或者可以在调度员的指导下出手急救。”路树春提醒,拨打急救电话后,尽量不要离开,“因为有一些伤情可能我们还要跟他沟通,他在现场可以随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
如果身边的人发生心脏骤停,应该怎么办?陈志表示,要先对环境进行识别,观察是否安全,而后识别患者的状态。如果患者没有意识或呼吸,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同时尽快把周边的AED拿到现场进行急救复苏。对于没有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人群,可以拨打120,在电话指导下进行操作。
“突发心脏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遗传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等,以及肺栓塞、急性脑血管病、急性爆发性胰腺炎、创伤等,都容易造成心脏骤停。”陈志建议,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管理好慢性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等疾病的人群要规律服药,定期治疗检查;同时不要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压力大、情绪激动、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海南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 推动海洋经济国际合作
- 来到中国留在中国 “老义乌”见证中国小商品畅达非洲
- 赓续五千年文明——良渚何以牵手世界?
- 菲律宾东部海域连发两次地震 马尼拉震感明显
- 警惕!炎热天气,最好别买网红气球
- 外媒:哈马斯多哈五人委员会将暂时承担领导职责
- 广东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 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4%
- 两岸媒体人行走天津 感受兼收并蓄的津沽魅力
- 揭惠铁路隧道坍塌专项应急演练顺利举行
- 110姐姐帮忙充话费 感动深夜无助女孩
- 1991年以来上海已有71527名逝者骨灰撒海
- 新疆“和田夜市”何以 “花式出圈”?
- 屏幕“卷”出新高度、清洁家电出海
- 刷新四项世界纪录 安九高铁庐山站改扩建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 甘肃“文旅+出版”展示丰厚资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中国农业银行实现多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项目贷款投放
- 西安地铁在建10号线试验线路事故 致1死2伤
- “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正式打通
- 身高不够要打“增高针”吗?
- 湖南资兴抗洪救灾见闻:架起空中救援通道 全力抢“三通”
- 热门推荐
-
- “海归”女孩逐梦安徽乡村 打造田园综合体
- 废旧物品如何更好回收利用
- 新时代·新视界—2023长三角中青年视觉艺术展在上海开幕
- 男子驾车撞唐宁街大门被捕 伦敦警方:与恐怖活动无关
- 中超中甲新赛季选帅刮“韩风”
- 中国气象局调整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二级应急为暴雨三级应急响应
- 重视老年人的手机使用安全
- 从“制造”到“智造” 江西都昌服装产业提质升级
- 税费优惠政策助力经济回升向好(锐财经)
- 环东风情季启幕 厦门举办系列活动激发夜经济活力
- 【国际锐评】不要让冲绳再次沦为战场
- 中新文娱评演员演技争议:不要挑战观众宽容度
- 格罗西呼吁各方承诺确保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
- 浙江:按每万人1至2台要求设置AED
- (经济观察)宗庆后逝世,这些“创二代”接班人表现如何?
- 阿富汗地震死亡人数超2400 灾民亟待救援
- 上海援藏医生八年接力 高原血液病治疗能力显著提升
- 台风“三巴”在海南东方市沿海登陆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
- 梁晓声新书发布 “唠家常”谈“母亲城”哈尔滨
- 陕西建设“1237”生态服务体系 助力打造西部创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