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鲍鱼产量90%来自中国 育种专家解密如何做到“遥遥领先”
春节期间,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鲍鱼成为一道团圆菜。自古以来,鲍鱼就是中国人的顶级食材之一,然而我国鲍鱼产量曾经远落后于国外,并长期依赖进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破解了鲍鱼杂交育种的秘密,把鲍鱼养殖产业做成世界第一,产量占据全世界的将近90%,而且鲍鱼的价格越来越亲民,这其中厦门大学培育的系列杂交鲍鱼新品种起到了重要作用。团队成员游伟伟教授日前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
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图片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努力 突破鲍鱼杂交育种难关
鲍鱼在地球上生存了快4亿年,可算一个活化石。
鲍鱼平时足部附着在岩石上,壳朝外,壳上有几个呼吸孔,用于和外界进行水流交换。它的腹足肌肉发达,力量非常大,壳长15厘米的鲍鱼腹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否则即使把它的贝壳砸碎也取不下来。
也是因为如此,鲍鱼的口感非常好,它位列中国四大海味之首、八大海珍之一,自古就被视为珍品,王莽、曹操都喜欢吃鲍鱼,曹操死后,曹植曾用二百只鲍鱼祭祀。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鲍鱼的繁殖方式与河蚌等其它贝类类似,成年鲍鱼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中,在体外受精。所以鲍鱼在野外是个很脆弱的物种,种群数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精子和卵子的密度过低,受精率就会很低。另外,它们所吃的大型海藻在很多地方都大量减少,所以很容易被饿死。因为这些原因,大部分野生鲍鱼都濒临灭绝。
就在野生鲍鱼资源日益减少的时候,中国的鲍鱼产量却连创新高,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让这一海味珍品登上普通人的餐桌,在新疆就能吃到鲜活的鲍鱼,这背后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突破了鲍鱼杂交育种的难关,推动了鲍鱼养殖业快速发展。
近亲繁殖曾导致疫病,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游伟伟是福建人,但老家在山区,小时候没见过鲍鱼。2003年他到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师从厦大特聘教授、贝类权威专家柯才焕,才接触到鲍鱼。
游伟伟说,人工养殖鲍鱼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药用。鲍鱼的外壳别名“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除热明目的功效,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但是,野生鲍鱼太少,价格非常昂贵,以前每年都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鲍鱼壳。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鲍鱼的人工育苗,并且开始进行鲍鱼杂交试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大连1号”鲍鱼是我国第一个养殖的贝类新品种。
不过,鲍鱼养殖真正开始实现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有些台胞到福建创业,带来了几千颗鲍鱼苗和比较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的鲍鱼叫做杂色鲍,个头很小。
由于当时缺乏育种的概念,大概在十年时间里,鲍鱼产量就发展到每年几亿颗,但它们都是最初几千颗鲍鱼苗的后代,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死亡率越来越高。问题累积到200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鲍鱼疫病,使得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8年时间培育出“东优1号”,差点放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柯才焕教授就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开展鲍鱼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2001年拿到鲍鱼育种的863计划课题,游伟伟有幸加入到这个团队。
当时的迫切问题是解决养殖鲍鱼的近亲繁殖问题。团队参考了“大连1号”等杂交鲍鱼品种的成功经验,到各地寻找优秀的野生资源。
寻找野生鲍鱼很难,更难的是采集到以后,怎样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驯化存活下来。鲍鱼很脆弱,把它转移到一个海水养殖池里,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却很容易死。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在2009年筛选出了最优品种“东优1号”,其父本还是源自中国台湾,母本来自于日本东京都,养殖存活率高达70%以上,比之前由中国台湾引进的品种高出两三倍。
培育这个品种大概用了8年时间,刚好到游伟伟博士毕业那一年基本上定型。回顾这个过程,游伟伟感到相当不容易,如果最后一两年没有取得进展,他可能就要放弃走鲍鱼杂交育种研究这条道路了。
西盘鲍的诞生:让渔民不再为养殖鲍鱼南北奔波
“东优1号”提高了鲍鱼的抗病能力,但是鲍鱼养殖还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耐高温能力弱,夏天死亡率高,南方的渔民往往要用船把鲍鱼运往北方度夏,提高了风险和成本。
柯才焕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培育出温度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品种。新品种是针对我国另一个重要养殖种——皱纹盘鲍的改良。
如今说起这些工作,可能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很多方面都处在空白区。比如动物的心跳能够直观反映出温度变化的情况,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观察过鲍鱼的心跳情况,它们的心跳与其健康状况的基准数据更是无从谈起。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厦门大学团队培养出了第二个新品种——西盘鲍,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的耐高温能力提高了2.2℃,生长速度提高50%以上,福建养鲍鱼的渔民不用把鲍鱼再运输到北方去度夏,大大降低了成本,养殖收益也增加许多。
优化升级出的绿盘鲍 大鲍鱼不再依赖进口
衡量鲍鱼的品质,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规格大小。鲍鱼的计量单位叫做“几头鲍”,最初是根据1司马斤(约604.79克)里有多少只干鲍来衡量。比如“3头鲍”指的就是3个干鲍为1司马斤。随着鲜鲍流行,“头”的概念更为宽泛,用鲜鲍和现代斤数来衡量也很常见。但是,鲍鱼价格因为规格不同而有巨大差距的情况并没有变。
中国本土鲍鱼基本上都是小规格,最大只能养到100克左右,大规格鲍鱼往往要从南非、澳洲、墨西哥等地进口。如果培育出大规格鲍鱼,就不用再花钱进口,而且能提高国产鲍鱼的档次。
他们开始扩大杂交育种的范围,把太平洋东西两岸的鲍鱼都拿来进行远缘杂交,研究尺度越来越国际化。“整个杂交育种大概做了一二十个组合间的比较,试验的次数有大几千次。”
经过多年努力,第三个品种“绿盘鲍”在2020年获得成功,它的父本是来自北美的绿鲍,母本为国产皱纹盘鲍,既保留了皱纹盘鲍的细腻口感,又有绿鲍的个头,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养到200克左右,实际上还能长到1斤甚至2斤。
在科研的助力之下,中国的鲍鱼养殖产业飞速发展,现在全球将近90%的鲍鱼产量来自中国,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得益于发达的冷链运输,嘉峪关已经有了鲜活鲍鱼配送中心,可以辐射到新疆,西藏即将也能吃上鲜活鲍鱼。
鲍鱼养殖的兴盛还带来一个副产品:鲍鱼珍珠。游伟伟说,它跟河蚌珍珠不一样,属于马贝珍珠,特点是蓝绿色,直径能长到2厘米以上,非常特别,也很难模仿。
游伟伟说,厦门大学团队接下来要做两件事,“育种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第一,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水产动物养殖方面很少有这样的研究。第二,回归到鲍鱼的最终特点,做更好的鲍鱼,聚焦香味、口感等品质育种研究。”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罗哲文生平回顾展在颐和园开展 多角度展现文保大家一生
- 印尼哥伦打洛省附近海域发生6.4级地震
- 国内多地发现猴痘病例,个人应如何防护?
- 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在重庆举行
- 宁夏出台举措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实现更新改造
- 逾百位科普达人角逐广东全民科学素质大赛总决赛
- 7600车级汽车滚装新造船在上海崇明口岸顺利交付
- 韩媒:旅韩大熊猫“福宝”将于4月初返回中国
- 日媒:迈阿密国际对阵日本球队神户胜利船 梅西替补出场
- 税收数据显示 7月份我国经济稳中有进
- 37辆车车胎一夜被扎 男子酒后泄愤被刑拘
- 日本海上自卫队直升机坠毁事故中7名失踪者被推定身亡
- 上半年北京提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优化消费空间布局
- 中国A股周四上涨 沪指升破3100点
- 印度空军一架米格-21战斗机坠毁致多人死伤
- 呈现京剧万紫千红的胜景
- (两会速递)中国商务部:今年前两个月外贸现积极向好趋势
- 为中澳文化艺术交流开启一扇窗
- 博物馆如何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作用?多国专家来“支招”
- 中华凤头燕鸥守护行动在浙江启动 两岸鸟类志愿者共参与
- 热门推荐
-
- “湾区春晚”定档大年初一 演艺阵容公布
- 邮储银行携手中国银联、瑞幸咖啡 发布“邮幸小绿卡”
- 乡村之美|访“常青树”滕头村: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 澳大利亚今年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2%
- 巴西南部一架小型飞机坠毁致10人遇难
- 强冷空气继续影响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等地将有较强雨雪天气
- 俄战略轰炸机巡航巴伦支海、挪威海和黑海
- 深圳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 (聚焦中非合作)南非驻华大使:我想将中国的两样东西带给南非人民
- 乡野山村遇见咖啡 碰出中国乡村新风范
- 江苏无锡一纺织企业发生火灾致7人死亡
- 对以外交措施持续不断!以色列政府陷入多重困局?
- 福建春节全力保供稳价促消费 引导商贸流通企业节日期间正常营业
- 北京青少年用影像记录中轴线之美 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 证监会指导发布评价办法 强化债券承销分类监管
- 四川雅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由三级调整为一级
- 中消协:黄金销售不规范问题突出 投诉量显著增加
- 内蒙古集宁让“银发族”在家门口实现“三餐烟火暖”
- 配套资金上亿元 黑龙江省国庆期间将开展80余场促消费活动
- (乡村行·看振兴)两代台商“接力”:情寄“绿水青山” “筑梦”乡村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