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鲍鱼产量90%来自中国 育种专家解密如何做到“遥遥领先”
春节期间,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鲍鱼成为一道团圆菜。自古以来,鲍鱼就是中国人的顶级食材之一,然而我国鲍鱼产量曾经远落后于国外,并长期依赖进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破解了鲍鱼杂交育种的秘密,把鲍鱼养殖产业做成世界第一,产量占据全世界的将近90%,而且鲍鱼的价格越来越亲民,这其中厦门大学培育的系列杂交鲍鱼新品种起到了重要作用。团队成员游伟伟教授日前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
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图片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努力 突破鲍鱼杂交育种难关
鲍鱼在地球上生存了快4亿年,可算一个活化石。
鲍鱼平时足部附着在岩石上,壳朝外,壳上有几个呼吸孔,用于和外界进行水流交换。它的腹足肌肉发达,力量非常大,壳长15厘米的鲍鱼腹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否则即使把它的贝壳砸碎也取不下来。
也是因为如此,鲍鱼的口感非常好,它位列中国四大海味之首、八大海珍之一,自古就被视为珍品,王莽、曹操都喜欢吃鲍鱼,曹操死后,曹植曾用二百只鲍鱼祭祀。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鲍鱼的繁殖方式与河蚌等其它贝类类似,成年鲍鱼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中,在体外受精。所以鲍鱼在野外是个很脆弱的物种,种群数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精子和卵子的密度过低,受精率就会很低。另外,它们所吃的大型海藻在很多地方都大量减少,所以很容易被饿死。因为这些原因,大部分野生鲍鱼都濒临灭绝。
就在野生鲍鱼资源日益减少的时候,中国的鲍鱼产量却连创新高,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让这一海味珍品登上普通人的餐桌,在新疆就能吃到鲜活的鲍鱼,这背后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突破了鲍鱼杂交育种的难关,推动了鲍鱼养殖业快速发展。
近亲繁殖曾导致疫病,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游伟伟是福建人,但老家在山区,小时候没见过鲍鱼。2003年他到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师从厦大特聘教授、贝类权威专家柯才焕,才接触到鲍鱼。
游伟伟说,人工养殖鲍鱼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药用。鲍鱼的外壳别名“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除热明目的功效,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但是,野生鲍鱼太少,价格非常昂贵,以前每年都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鲍鱼壳。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鲍鱼的人工育苗,并且开始进行鲍鱼杂交试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大连1号”鲍鱼是我国第一个养殖的贝类新品种。
不过,鲍鱼养殖真正开始实现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有些台胞到福建创业,带来了几千颗鲍鱼苗和比较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的鲍鱼叫做杂色鲍,个头很小。
由于当时缺乏育种的概念,大概在十年时间里,鲍鱼产量就发展到每年几亿颗,但它们都是最初几千颗鲍鱼苗的后代,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死亡率越来越高。问题累积到200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鲍鱼疫病,使得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8年时间培育出“东优1号”,差点放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柯才焕教授就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开展鲍鱼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2001年拿到鲍鱼育种的863计划课题,游伟伟有幸加入到这个团队。
当时的迫切问题是解决养殖鲍鱼的近亲繁殖问题。团队参考了“大连1号”等杂交鲍鱼品种的成功经验,到各地寻找优秀的野生资源。
寻找野生鲍鱼很难,更难的是采集到以后,怎样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驯化存活下来。鲍鱼很脆弱,把它转移到一个海水养殖池里,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却很容易死。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在2009年筛选出了最优品种“东优1号”,其父本还是源自中国台湾,母本来自于日本东京都,养殖存活率高达70%以上,比之前由中国台湾引进的品种高出两三倍。
培育这个品种大概用了8年时间,刚好到游伟伟博士毕业那一年基本上定型。回顾这个过程,游伟伟感到相当不容易,如果最后一两年没有取得进展,他可能就要放弃走鲍鱼杂交育种研究这条道路了。
西盘鲍的诞生:让渔民不再为养殖鲍鱼南北奔波
“东优1号”提高了鲍鱼的抗病能力,但是鲍鱼养殖还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耐高温能力弱,夏天死亡率高,南方的渔民往往要用船把鲍鱼运往北方度夏,提高了风险和成本。
柯才焕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培育出温度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品种。新品种是针对我国另一个重要养殖种——皱纹盘鲍的改良。
如今说起这些工作,可能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很多方面都处在空白区。比如动物的心跳能够直观反映出温度变化的情况,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观察过鲍鱼的心跳情况,它们的心跳与其健康状况的基准数据更是无从谈起。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厦门大学团队培养出了第二个新品种——西盘鲍,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的耐高温能力提高了2.2℃,生长速度提高50%以上,福建养鲍鱼的渔民不用把鲍鱼再运输到北方去度夏,大大降低了成本,养殖收益也增加许多。
优化升级出的绿盘鲍 大鲍鱼不再依赖进口
衡量鲍鱼的品质,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规格大小。鲍鱼的计量单位叫做“几头鲍”,最初是根据1司马斤(约604.79克)里有多少只干鲍来衡量。比如“3头鲍”指的就是3个干鲍为1司马斤。随着鲜鲍流行,“头”的概念更为宽泛,用鲜鲍和现代斤数来衡量也很常见。但是,鲍鱼价格因为规格不同而有巨大差距的情况并没有变。
中国本土鲍鱼基本上都是小规格,最大只能养到100克左右,大规格鲍鱼往往要从南非、澳洲、墨西哥等地进口。如果培育出大规格鲍鱼,就不用再花钱进口,而且能提高国产鲍鱼的档次。
他们开始扩大杂交育种的范围,把太平洋东西两岸的鲍鱼都拿来进行远缘杂交,研究尺度越来越国际化。“整个杂交育种大概做了一二十个组合间的比较,试验的次数有大几千次。”
经过多年努力,第三个品种“绿盘鲍”在2020年获得成功,它的父本是来自北美的绿鲍,母本为国产皱纹盘鲍,既保留了皱纹盘鲍的细腻口感,又有绿鲍的个头,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养到200克左右,实际上还能长到1斤甚至2斤。
在科研的助力之下,中国的鲍鱼养殖产业飞速发展,现在全球将近90%的鲍鱼产量来自中国,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得益于发达的冷链运输,嘉峪关已经有了鲜活鲍鱼配送中心,可以辐射到新疆,西藏即将也能吃上鲜活鲍鱼。
鲍鱼养殖的兴盛还带来一个副产品:鲍鱼珍珠。游伟伟说,它跟河蚌珍珠不一样,属于马贝珍珠,特点是蓝绿色,直径能长到2厘米以上,非常特别,也很难模仿。
游伟伟说,厦门大学团队接下来要做两件事,“育种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第一,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水产动物养殖方面很少有这样的研究。第二,回归到鲍鱼的最终特点,做更好的鲍鱼,聚焦香味、口感等品质育种研究。”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丑时 夜间宠物诊所里的生离死别
- 济南向“新”求“质”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 湖南一高职院校学子勇救3名落水少年
- 汕头站枢纽一体化工程站前东广场工地发生火灾
- 宁夏14家企业入选中国海关贸易景气统计调查样本企业
- 电视剧《人世间》获“五个一工程”奖
- 中国国家医保局: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26种药品
- 寒潮过境!全国比冷大赛激烈争夺 看看你家是降温王者还是黑马选手
- 江南及华南部分地区有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
- 北京城市副中心出台政策吸引网络视听企业集聚发展
- 做强“菜园子” 保障“菜篮子”
- 探讨“落户”EMEA机遇与挑战 专家助力本土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出海
- 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开幕 全球“新、奇、特”乐器精品争艳
- 以微短剧推广文物保护 《重回永乐大典》正式上线
- 国际诗人在浙江共写青春诗篇《在中国富春江上》
- 旅游市场复苏提速
- 两协会倡议商业银行等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
- 用互联网沟通世界,这场论坛聚焦一个大课题!
- 前8月中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977.7亿美元
- 老兵重走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倾注了家里两代人的心血
- 热门推荐
-
- 冷冷冷!今年首场寒潮将携暴雪来袭
- 游走在骨科病房的“律师”们
- 第二次试射备受关注!马斯克称“星舰”发射推迟至18日
- 中国渤海勘探发现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
- 梁思成、林徽因后人重走“梁林路”
- 广汕高铁今日开通 沿途风光很“哇塞”!
-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一煤矿遇袭致至少20人死亡
- 中高考临近 江西积极防范化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 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严打非法捕捞 查扣渔获物约700袋42000斤
- 尹锡悦弹劾动议案通过 韩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基调不变
- 当好防汛“吹哨人” 四川应急广播服务防汛减灾救灾
- 郑泽光出席筷子俱乐部“与大使对话”活动
- 外媒:瑙塞达赢得立陶宛总统选举
- 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一图看懂如何防治
- 酒仙集团“希望”主题演讲:透视酒业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 关注孕期用药安全 避免不良妊娠结局
- 江西明星“电商村”的致富路:电商赋能羽绒产业
- 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 经济日报评论员:有力有效扩大内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人工智能耗电凶猛,科技巨头寻求核聚变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