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返乡”就是我的毕业旅行
临近毕业,不少同学纷纷奔赴自己心中的“圣地”去毕业旅行,无奈我是个资深“社恐”+“宅女”,觉得旅行的颠簸实在不适合自己,便迟迟没有出发。
思索再三,突然想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我的老家在安徽一个不富庶的村落,但却是个依山傍水、冬暖夏凉的好地方。我对老家的记忆还停留在童年,这次回乡,想去看看多年未见的亲戚,寻寻当年那个在乡野间疯跑着“招猫逗狗”的自己。
起初,我以为自己没法适应农村那远离美食玩乐的生活。没想到,这个名为“家乡”的村落,原来在一直默默等待我将童年回忆拾起,再将新的留恋和温情重新种下。
对话农人
回村第一天,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成功摘掉了手机这个“外挂器官”。在这里,总有许多事情要你抬脚走过、双手劳作、用眼细看,电子产品帮不上什么忙。当你双手沾上泥土、浸润在青山绿水中时,自然就没有捧着手机、沉溺于数字世界的时间了。
以往,手机是我最重要的社交工具。不善当面交流的我,不知何时患上了“微信文字讨好症”——敲字时总要写“好滴”“好哒”“好呢”作为调侃,在对话后附上“呀”“哟”“哈”以示积极,但久而久之总觉疲倦、不像自己。从走进村庄开始,我就“被迫”放下手机,和家人邻居面对面交流。
村里人最喜欢串门,只要有人在家,白天也不闭户。午饭晚饭时间,村人会不打招呼地进来,或直接端一碗饭菜走到桌边,与主人家聊起天来。一开始,我觉得总这样突然造访有些唐突,渐渐地也发现,在这个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邻里邻家的生活都如家人般交织在一起——不必特别招待,我去讨一杯茶水、你来吃两口热菜,生活是可以不只一种味道的;更可以说,一个村落总在共同呼吸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月上柳梢时,是农人一天忙碌后的清闲时刻。他们爱坐在门口“聊闲篇”,谈谈家里不省心的小娃子、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辛苦劳作的老人们……作为“外来客”的我听不懂乡音,没法随声附和,但身处那个热闹而友善的环境,很容易就融入进去。不管是闲聊还是歇脚,总会有一次性纸杯里新泡好的热茶送到你的手里。清冽的茶水中,同样能品出村人交往中那种“不必多言”的处世哲学。
更令我感到欢喜的是,自己好像在这个过程中更善于发自内心地回应他人的善意和关注。即便语言不通,也可以回应明亮的眼神和咧嘴的笑容,真诚成为最好的回答。某次和姑姑闲逛,看到路旁有人在做红泥炉子,人家便招呼着我也试试。我并不矜持,兴冲冲地动手,将红泥一块块铺平压实,寻思着这和在城里做陶艺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把小时的辛苦,让我的发梢、衣角都沾满泥块,但身上这股泥土混合点汗味的气息,被大伙儿热烈的谈笑声包裹着,令人感到莫名的亲近与平和。
对话自然
到老家歇脚后,我从“忙忙叨叨”的学习生活状态中逃脱出来,却又意外走入村庄田园的忙碌时分,尤其是从家里亲戚身上,就可以直接感受到一种农人“闲不住”的个性。耳濡目染之下,我很快习惯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作息。
到了老家第二天起,我开始跟着家里人下地劳动,第一次试着穿上胶鞋去插秧锄田,弯下腰去,离土地更亲近几分。腰要完全弓起来、双脚插进泥里、蹚着水艰难行走……做农活儿很磨性子,但每当直起身回头抹汗时,能够看到一棵棵小秧苗立在水面上,那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是直截了当的。
哪怕是到“落雨天”,田里没什么农活儿的时候,我们也绝不闲着。这里的人只要有时间就得走动走动,比起在家摇扇子,更情愿撑着伞到自家田埂上转转逛逛。小雨绵延时分,家人领我去看新种下的秧苗接受雨水润泽、正蓄力长高,期盼数月后的收成。
他们还会兴奋地谈起,雨过天晴的群山,一夜间就能冒出许多鲜美可口的蘑菇,新鲜的菇子带着水汽被采下,炒肉炖汤都极鲜美。你必须趁一大早钻到山里去,细嗅空气中清新的“菇子味”,拨开繁茂枝叶和厚厚一层青苔,才有机会觅得这宝贵的山珍。那次钻山大半天,一家人总共只得几个“袖珍”菇子,最后零星飘浮在肉汤里实在令人莞尔,不过自己亲历过一番艰难找寻,从中品出的辛苦滋味自是任何精致菜肴都比不了的。
前段时间,不少年轻人表示自己过了20岁,“突然开始爱拍各种天空花草”“不自觉地爱上大自然”。此番回乡游历,我也深有同感。每每在田间地头驻足、从山脚曲折行至山顶时,总会被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氛围所折服。依赖土地生活的农人,在大自然的节律中学会为人处事之道。我也在与这一方水土亲近交流的时候,从一处处自然奇观中映出内心真实的自我,让心灵逃脱都市节奏,得到真正的解压和释放。
对话自我
以前也体验过农家生活,但此次旅行何以给我带来如此大的心理转变与感悟?仔细想来,其实是在这个毫无修饰造作的乡野中,不再有导游为你安排行程,不再有导航实时规划路线,不再有软件催你收藏打卡。
这一切给人一种很别致的体验——得以更直观地触摸自然的博大与自我的渺小。与农人、与自然、与自我一次次对话的过程,也是一场随着生活场景变换而不断深入的“心灵奇旅”。
曾几何时,紧促的学习生活压力给我带来许多纠结烦恼。我发现,越是把烦恼压在心底反复琢磨,越是钻牛角尖、参不透,令人深夜辗转反侧。从社会心理角度讲,在越发紧张的都市生活节奏中,也有许多人陷入日常生活的循规蹈矩,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与认知层面的“轻微失调症”。这个时候,求诸自然、对话自我,往往就是极佳的心理疗愈。
“深入大自然,会产生一种净化作用。”对于这种纠结,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说过,“当人的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自然界,这种转变可以抵抗焦虑和抑郁”。
事实上,当下年轻群体的一些情绪问题恰恰是因为太过关注自己导致的。如果能身处自然看到更广博的事物,就能自主完成某种“自我缩小”的过程,内心的纠结烦恼也就随之缩小了。
在老家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逐渐学会有意识地凭本能和兴趣,去寻觅日常生活的舒缓状态、探寻适合自我心理疗愈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种心理与行动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曾指出,很多时候,纯粹的自然空间就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室”,让自然空间去拓展原本单一化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是“潜在的不自觉的治疗者”。
此番回乡,我更鲜明地感觉到,童年欢声洒过的土地原来如此深沉、神秘,对如今的我来说,这里既是家乡,也是宝藏;在其中游历,既是追溯记忆去寻根,也是在自然的教诲下探索前路。
陈之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乌官员:俄军正向乌东增援,2月15日后可能随时发动全面进攻
- “蹭老式消费”新观察
- 两名德国作家骑行长征路:应来中国亲身感受亲眼看看
-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军事对抗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出路
- 浙江图书馆老总馆重新开放:蔡元培曾题字 郁达夫是常客
-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应力戒“主题模糊”“千馆一面”
- 图解:除了核污染水,日本还有“无处安放”的核垃圾
- 《中国奇谭》火了,“小妖怪们绝不会止步8集”……
- 遇见福建:泉州城南庙会再现宋元社戏景象
- 今年前10月超12万中国游客赴哈萨克斯坦旅游
- 为什么要调整M1统计口径?央行解读
- 甘肃嘉峪关“接诉即办”纾民困:提城市温度搭建“连心桥”
- 眼科界精英厦门共探行业创新发展 “华厦数智长城”启动
-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巴以冲突已造成198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
- 江苏省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 贵州遵义新蒲获“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授牌
- 2023年中国市场每卖出2辆车 就有1辆来自国产品牌
- SS2024北京时装周时尚博览会举办
- 国家能源局: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6%
- 述评:“让爱回家”之路 人间团圆归途
- 热门推荐
-
- 官方:吉林省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 蕴新致远 通赢未来 “交银蕴通”公司金融品牌焕新升级
- 专家热议短视频服务未成年人成长:等风来不如迎风去
- 台风“康妮”过境上海 两艘邮轮同日抵沪
- 一季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2.7%
- 助推“中国智造”走出国门 2023建行全球撮合节在深圳举办
- 中国经济积极因素积累增多 五方面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 创新信用卡消费新场景
- 中方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工作重回正轨
- 加拿大“石油城”的国际中文日:“学中文,有用”
- 伊朗记者分享青海湖见闻:鱼鸟生机中感知“爱与成长”
- 四川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 归芯科技获2024“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特等奖
- 山西加强矿山安全生产 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 2024年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管护员业务培训活动
- 西南大学校长寄语毕业生:莫做“光想青年”“略懂先生”“坐等过客”
- 四大银行深夜公告!汇金公司增持超1亿股
- 传承红色经典 大型经典音乐史诗《长征组歌》驻地演出在兴国首演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将派员赴华进行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磋商答记者问
- 吐鲁番交河机场与37个城市通航 实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