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彰显中国稳增长的决心
中新网12月13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多家外媒称,此次会议吸引投资者密切关注,以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方向。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更加果断地推出强劲措施来引领经济增长,彰显出中国稳增长的决心。
世界聚焦中国经济政策方向
世界目光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际,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广泛吸引外媒的关注。会议提到的“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受到外媒高度关注。
美国《华尔街日报》注意到,“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和“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承诺是“前所未有的”。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报道指出,出于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中国股市呈上涨趋势。中共中央政治局9日召开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市场对非常规货币的期待情绪增强。
路透社提到,中国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14年来货币政策首次再提“适度宽松”,同时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专家分析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助力股市长虹,刺激居民消费,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新加坡《联合早报》连发多篇报道,介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内容。报道称,投资者密切关注这场会议,以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方向。
彭博社11日报道称,中国本周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2025年的经济议程,它能够让投资者了解中国决策者对2025年政策的计划。
英国广播公司(BBC)还援引中信建投的报告表示,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要高度关注会议的主题词,这决定了来年宏观经济主线以及政策导向。
彭博社发文称,2024年9月下旬以来,中国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经济重新回到了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轨道上”。BBC称,2024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从货币到财政,从股市到楼市,不断推出新措施。
英国《金融时报》称,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认为,刺激需求、尤其是促进消费或将是中国经济明年的优先事项,供应链升级、发展创新也将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宏观政策凸显稳增长决心
俄罗斯《消息报》报道称,中国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
报道指出,这种支持经济的政策“组合拳”旨在确保2025年及以后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果这些措施得以落实,将对整个中国经济起到刺激作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足够的理由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政策感到高兴。
《欧洲时报》在题为《奥媒: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彰显保增长决心》的文章中指出,中国首次提出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可以看出中国稳增长的决心,政策从被动应对转换为主动出击。
彭博社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更加果断地推出强劲措施来引领经济增长。彭博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舒畅表示,中国领导人显示出了“继续采取促进增长措施的决心”。
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经济学家的话表示,“强有力的政策立场表明,北京方面有决心稳定增长,并将在明年加大财政支出。”
BBC援引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的分析称,尽管外部噪音不断增加,中国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中国2025年的稳定增长目标为“5%左右”或至少“4.5%以上”。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指出,瑞银资产管理全球投资总监吉尔说,在股票方面,中国目前依旧是他的“首选”。鉴于估值现状以及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在许多方面“最有可能让投资者感到惊喜”。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存取难不难?容量够不够?价格贵不贵?行李寄存柜一“格”难求
- 进山游玩这份“安全指南”请收好
-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
- 原材料成本回落 卤味巨头业绩借力回暖
- 2024“地球一小时”中国主场城市活动举行 邓亚萍现场助阵
- 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货物品类增至1157种
- 明日起 虹桥机场所有国内航班截载时间缩短至起飞前35分钟内
- 七旬“老戏骨”裴艳玲将戏曲之魂“唱响九霄”
- 今年上半年太仓港出口整车量达17万辆 创历史新高
- 应退尽退方能成就“一池活水”
- 无需App 手机可接收地震预警信息
- 沈阳市已筹集慈善款物257万元支援葫芦岛防汛救灾工作
- 周末北京演出市场迎来井喷式爆发
- 考研热度依旧 人才需求正旺
-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外贸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
- 交通运输部:将组织开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 山村何以共富?旅游产业反向赋能浙西乡村振兴
- 闽南雕艺之乡承千年技艺 展“海丝”风采
- 新疆等地有雨雪天气 新一轮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中东部
- 中医表型组学研究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 热门推荐
-
- “悦己消费”成趋势
- 市场监管总局: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11.7%
- 办实事解民忧:吉林香水屯的坑洼路“香”起来了
- 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揭晓 名单来了
- “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活动在洛杉矶举行
- 欧亚经济联盟十周年峰会在莫斯科举行
- 探索“影视育人”新模式 天津57所学校开展电影进校园试点
- 泽连斯基受访透露:一个欧洲国家向乌提供的防空系统不起作用
-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如何冲刺更有效
-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为80分
- 中国企业出海 带火印尼“工业旅游”
- 国际锐评|中洪建交再次证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
- 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见王毅
- 杂交水稻累计推广应用70多个国家 增产粮食近10000亿斤
- (经济观察)黄金消费火热,金价能否继续坚挺?
- 新疆“冷资源”释放“热消费” “囤冰雪”走俏
- 云南独龙江公路解除全封闭管制措施
- “组合拳”促科创积极性 上海加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发展
- 广州琶洲港澳客运口岸暑期进出境旅客超3万人次
- 中新真探:儿童用药,按成人剂量减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