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新社上海11月10日电 题:专访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从经贸到人文,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中新社记者 马德林
日前,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上海参加2023德中经济峰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探讨了德中两国在经贸、人文领域的合作交往。
谈经贸: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傅融表示,中国经历了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帮助大量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而且我也很高兴德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大贸易伙伴。据统计,两国2022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276.3亿美元。目前超过5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运营,直接支持约11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我们确实为两国的关系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基础。”傅融说,接下来两国应思考的是如何继往开来。
傅融认为,德中两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开放的全球环境,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匪浅。因此,“脱钩”不是正确的道路,德中应找到一种未来的良好合作方式,让两国企业真正能够共同努力,克服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
近期,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发出坚定扩大开放的明确信息,傅融对此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应在德国和欧洲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在华德国企业来说亦然。”她说,自己很期待下一步中国将要落实的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
论人文:教育的交流为未来创造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拥有历史学和哲学学位的傅融,对于德中两国的人文交流有自己的理解。
“面对分歧乃至冲突,我们要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和哲学中汲取智慧。”傅融对中新社记者说,在北京生活一年多,她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在雍和宫参观。“(寺庙里)满是怀着美好愿望的民众,在那里祈祷,希望未来身体健康、生活美好。”
傅融格外关注教育领域的交流。她就任德国驻华大使一年多来数次访问中国高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师生进行交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前一天,她参观了浙江科技学院。
“假如一个人年轻时曾在异国学习生活,那么这个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对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傅融说,教育的交流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创造基础,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奠定基础。
“找到彼此信心和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面坐在一起。”傅融说,增进包括研究人员、教育人士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民间社会之间的接触,是德国开展对华交往的重要部分,“我希望在政治经济合作基础上,(人文交流)能成为我们塑造两国关系的方式”。(完)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菲仕兰2024年爱心月嫂项目启动
- 林下“掘金” 内蒙古“菌菇小镇”走出“高端”生态富民路
-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逝世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琼海!
- 陈济棠儿媳陈伟君将市值过亿元财产捐赠国家
- 8月9日央行开展129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 两小时答美媒记者60问!普京这场采访,信息量极大!
- 上合示范区今年已到发中欧班列964列 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在沪开启预演
- 报告:与中国“脱钩”将使德国GDP缩水2%
- 中国消费“热力”为世界增添更多信心
- 老年人感染呼吸道疾病 这些居家监测要做好
- 做美国的盟友,真的挺难
- 三亚:种业企业组团入驻,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 中美青年走进海南 冀以交流架起“友谊之桥”
- 广东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 为种猪装芯片 港商内地打造工业级育种系统
- 罗塞夫:解决世界性难题,需要拒绝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
- 上海完成首例非居民跨境办税创新场景应用
- 双节假期宁夏道路旅客运输量创近年新高
- 热门推荐
-
- 内蒙古游牧转场 青年的“诗和远方”
- 浙江宁波:“直播经”里话共富
- 上海海关持续深化改革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上海:搭建平台探索中医药健康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 中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数字社会
- “绝技”,北斗赋农!收玉米、割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季
- 古籍活起来,文脉传下去(金台随笔)
- 111名在缅北实施电诈犯罪的嫌疑人被移交我方
- 天津“00后”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 用爱为生命接力
- 2023年江西GDP增长4.1% “新三样”出口持续走俏
- 中新健康|妇产科专家:婚前和孕前筛查是预防地贫的关键步骤
- 沪浙四方共建长三角留学生企业产学研平台
- 美国首次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遭质疑
- 崔如琢八十艺术回顾展在温州博物馆举行
- 山西忻州:挖掘展示长城资源 保护利用促文旅融合
- 高铁上访谈又快又稳!岛内广传挪威首相赞叹大陆发展
- 国家药监局部署实施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
- 新疆兵团基层“共享菜园”助力“休闲游”
- 稳楼市,中央再发力
- 多部门解读银发经济:“银发一族”也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