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
“中国支持和维护国际人道法的立场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希望继续与中方加强对话,在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斯波利亚里茨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863年,是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发起者。今年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160周年。9月7日至27日,相关纪念图片展在位于北京的首都图书馆举办,斯波利亚里茨为本次纪念活动剪彩。
2005年7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东亚地区代表处。2019年,由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创立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成立,这也是全球首个红十字专门学院。“多年来,我们在各领域同中国进行了密切交流与对话。”斯波利亚里茨介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方共同推广国际人道法,就具体议题交换意见,并与中国红十字会密切合作,积极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北京香山论坛、世界和平论坛等中国举办的国际论坛。
当前,全球人道主义危机频发,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需求急剧上升。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预测,2023年全球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人口数量高达3.62亿人,比2022年底增长近1300万人。斯波利亚里茨指出,当前,气候变化对人道主义危机有着复杂影响。“在许多地方,我们看到的是贫困导致的冲突,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贫困。贫困、冲突和气候变化之间形成了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应对不断增长的人道主义需求,但仅靠我们一己之力显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斯波利亚里茨表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援助受武装冲突影响的民众。“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本公共产品的保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人道主义精神相契合。”因此,斯波利亚里茨希望,全球人道主义行动能更好地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协同,回应受冲突影响民众的人道主义需求,以可持续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
多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道主义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斯波利亚里茨认为,这些理念和倡议中都蕴含着人道主义的视角。“此次到访中国,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提出的理念和倡议,进一步增进相互理解,并分享我们开展人道主义行动的经验。”(记者 尚凯元)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0日 03 版)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了不起的敦煌》让最懂敦煌的人来讲述敦煌
- 美容医疗机构“不得制造容貌焦虑”
- 黑龙江:抢抓农时备春耕 多措并举抓推进
- 百余名古陶瓷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广元 探讨古陶瓷产业发展
- 突传噩耗!又一位“金牌绿叶”走了……
- 中国英歌舞“出海”背后的故事
- 云南医保:从严监管医保定点零售药店 督促“一心堂”按要求全面整改
- “日月同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辉教授水墨作品巡展”启幕
- 浙江浦江:聚贤智贤力 赋能新质生产力
- 山西:“大练兵”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铁军
- 直径17.5米“山河号”盾构机在济南投入作业
- (神州写真)“野性消费”潮起潮落 国货品牌奋力追赶
- “‘歌声满长安’——2025西安市新年合唱音乐会”上演
- 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命名交付
- 福州海警深夜出击查获走私冻品约80吨
- 钟南山:肺动脉高压易误诊
- 学生课间意外受伤 学校应不应该担责?
- XREAL One正式发布 徐驰:AR眼镜将成为下一代重要计算平台
- 哈尔滨城市形象主题展亮相北京图书大厦
- 涓水湖南湘潭县河口镇华中村堤段发生险情
- 热门推荐
-
- 代购涌入胖东来
-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江西瑞金开幕
- 潮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传胜被开除党籍
-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全资控股科技公司项目签约落户合肥
- 直击江西丰城河堤溃口现场:农田成泽国 民众忙自救
- 山东首班中欧班列“齐鲁号”中俄快线自上合示范区开行前往莫斯科
- 女子高铁站晕倒 湛江西站上演7分钟急速救援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在绿水青山间寻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 新疆兵团基层“共享菜园”助力“休闲游”
-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年内通行中欧班列数创新高
- 广东连续17年提高省级以上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一块木材看“中国实木家居之都”何以“买卖全球”?
- 云南普洱群舞《摆出一个春天》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 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名校邀请赛高中组落幕
- 山西太原借城市品牌助推文旅发展
-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5年位居世界第一
- “数字时代的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圆桌论坛举行
- 冰冻黄色预警:安徽江苏等8省市部分地区有冻雨或冰粒
- 以瓷为媒共谋发展 2023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开幕
- 湖南税惠政策“加码” 助力民营企业“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