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中国科学家继2017年起先后完成10比特、12比特、18比特的真纠缠态制备之后,在量子科技领域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7月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袁骁合作,近日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并首次演示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神秘也是最基础的性质之一,同时是量子信息处理的核心资源,是量子计算加速效应的根本来源之一。多年以来,实现大规模的多量子比特纠缠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奋力追求的目标。自1998年人们首次利用核磁共振系统实现3比特GHZ态的制备开始,真多体纠缠态的制备成为包括光子、离子阱、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中性原子及超导量子比特等各种物理系统规模化扩展的重要表征手段。其中,超导量子比特具有规模化拓展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
“然而,更大规模的真纠缠态制备要求高连通性的量子系统、高保真的多比特量子门以及高效准确的量子态保真度表征手段。”潘建伟介绍,高连通性保证了大规模量子态生成的可能性,避免因缺陷和连通性不足限制量子态规模;通过高保真量子门才能够将量子比特连接起来形成高保真的多体量子纠缠态;而高效的量子态表征是克服随比特数指数级增长的量子态规模复杂度、进行量子态保真度准确估计的重要保证。由于难以实现对量子系统性能、操控能力以及验证手段的这些要求,此前真纠缠比特的规模未能突破24个量子比特。
研究团队在前期构建的“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基础上,进一步将并行多比特量子门的保真度提高到99.05%、读取精度提高到95.09%,并结合研究团队所提出的大规模量子态保真度验证判定方案,成功实现了51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最终51比特一维簇态保真度达到0.637±0.030,超过0.5纠缠判定阈值13个标准差。
“这项工作将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纪录由原先的24个大幅刷新至51个,充分展示了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优异的可扩展性。”潘建伟说,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基于测量的变分量子算法,为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方案走向实用奠定了基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浙江将公布两张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
- “50后”女子借用5个账户交易超35亿元!广东证监局:罚款40万元
- 重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拉动销售超200亿元
- 全国首条525千伏直流海缆通过预鉴定试验
- 2024岭南影响力年度活动在广州开幕 逾千人参与
- 院线电影《咖啡厅的故事》在京开机
- (八八战略“观澜”)一张蓝图绘到底 解码浙江国资国企20年三大“跃迁”
- 云南规划投资1.85万亿元实施六大水网建设行动
- (经济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助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
- 拆家、扰民怎么办 与宠共住注意事项看过来
- 由“银”转“金”:银发经济增长潜力无限
- 《中国企业投资南非信心指数》研讨会在约堡举行
- 昔日千亿房企走到退市边缘,老板是他
- 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奇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
- 中新健康丨骑行运动影响生育力?专家说“不”!
- 让新型文化空间常有常新
- 亚行批准向哈萨克斯坦提供2.91亿美元贷款
- 百余家上市公司被问询是否涉腐 有公司组织看反腐片
- 变废为宝 广西宾阳一中学以废弃木片作画材呈现“非遗”文化
- 广东台山黄鳝饭花式上桌 游客“食过返寻味”
- 热门推荐
-
- 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一片甲骨”何以惊天下
- 可怕的悲剧!美国一幼童意外扣动扳机打死一名婴儿
- 中新健康|健康不“伏”输! “加长版桑拿天”中医建议这样防暑
- 浙江嘉善:龙舟逐浪长三角 端午文化展新姿
- 中国科技馆“五一”假期将推出劳动节主题系列活动
- 一季度全球电视出货量TOP5公布,海信系电视蝉联全球第二
- 同比增长52.8% 上半年网络货运行业上传运单超8000万单
- 外媒:苏林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
- 南宁机场至东盟国家客运航线持续火热
- 业内专家谈中国小游戏“出海热”:未来发展仍待观察
- 北京铁路警方加强警力部署 全力应对春节返程客流高峰
- 海南加快台风灾后恢复 确保国庆节前全面复工复产
- 自然资源部:统筹安排全年土地利用计划
- 江苏扬州江都区力争五年内年游客接待量超千万人次
- 福建三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 免票!全国多地景区官宣
-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第二轮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揭幕仪式举行
- 冯德莱恩访华后谈中国:中欧关系太重要了!丨世界观
- 首都机场海关查获人体藏毒 排出123粒毒丸
- 会“整活”重“社交” 博物馆文创为何让年轻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