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又十年——美国谎言将伊拉克推向战乱深渊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悍然入侵伊拉克。二十年过去,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依然未见踪影,数十万生命却在连年冲突中陨落。
二十年间,美国为谋私利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将伊拉克推向战乱深渊:战火连绵不断、恐怖袭击频发、教派矛盾激化、重建工作迟缓、政治局势不稳……连美国媒体也承认:“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21世纪初的原罪”。
始于谎言
“巴格达处处可见被轰炸过的断壁残垣、燃烧过的车辆,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弹药味……在马路上巡逻的不再是伊拉克警车,而是全副武装的美军装甲车……”时任新华社驻巴格达分社记者梁有昶如此记述美军占领巴格达后的满目疮痍。
2003年,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伊拉克战争。出兵前,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会议上拿出一管白色粉末,声称是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此后他公开承认,这次发言是他的“污点”。
这一世纪谎言,开启了伊拉克长达20年的战争与动荡。暗夜里,亮橘色的闪光、雨点般洒落的炮弹、压过路堤的坦克……美军依靠军备优势,4月9日攻入巴格达,萨达姆巨型雕像被拉倒,这被视为萨达姆政权被推翻的标志性时刻;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行动。
此后美军开始通缉萨达姆时期的高层人物,时任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李骥志回忆,当时流行一套扑克牌,“几十个军官,每张牌上一个人,大家就每天看新闻,哪张哪张牌被抓到了。”现任驻巴格达记者董亚雷说,很多伊拉克人还记得当时美军的野蛮,“闯进家里,呯一枪,把人打死,然后走进卧室跟死者家人说句Sorry,就走了。”
恐怖情绪开始蔓延,民众下班后不敢在街上逗留。人们逐渐开始怀疑美国的入侵借口是否属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直没找到,美国通过煽动教派冲突、散播部落仇恨、插手主权国家内政、谋取私利的险恶用心,却很快浮出水面。
随着民众对和平的希望破灭,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2003年8月开始,袭击事件不断,伤亡人数持续增加。
李骥志记述了约旦驻伊大使馆门前汽车炸弹爆炸案的场景:血水混着爆炸现场的黑色粉末,一起流入下水道,汽车上的人仿佛瞬间蒸发,“人如草芥”。
陷于谎言
2003年10月2日,美国负责在伊拉克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官员大卫·凯承认,没有在伊拉克找到此类武器。
随着美国谎言的破灭,媒体曝光阿布格里卜监狱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照片,当地民众的愤怒被推向新顶峰。然而,美国政府编织出的另一套说辞——“解放伊拉克人民,带来民主和自由”,已将伊拉克投入一张隐蔽的谎言大网中。
美国《纽约时报》文章曾如此美化这场侵略:“伊拉克战争是自‘马歇尔计划’以来,美国最重要的一个推广美式民主、自由、革命的计划,是美国在国外尝试进行的最宏伟的事情之一。”但事实是,伊拉克政治生态遭到破坏,美国只兜售民主承诺,却未能提供电力、住房、学校等基础设施或安全保障。
萨达姆倒台后,一些党派为了权力,不惜挑起冲突,许多城市发生长达数年的血腥仇杀。生搬硬套的西式民主下,本就部落林立、教派关系微妙的伊拉克陷入争斗:教派冲突和恐怖袭击频发,各地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武装人员活动愈发频繁,城市争夺战愈演愈烈……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那天是当地重要节日宰牲节。时任新华社驻巴格达记者闫珺岩在稿件中记录了对当时伊拉克教派对立的观察:在巴格达市中心逊尼派聚居的凯拉代区,妇女乌姆·穆罕默德对记者说,绞死萨达姆对美国是好消息,而“我们却感觉在节日里受到侮辱”。在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当天5时左右就开始了为期4天的全城戒严;而在什叶派聚居的萨德尔城,不少民众上街欢呼庆祝……
2006年12月4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陷入内战。伊拉克政府2009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初至2008年10月底,共有近8.57万伊拉克人死于各类暴力事件,同期受伤人数达到14.72万人,另外还有1万多人失踪。而这一统计被舆论普遍认为相对保守。
安宁从未降临
2011年,美国从伊拉克仓促撤军。伊拉克军警应对国内安全局势的能力有所下降,而同样带有教派冲突色彩的叙利亚危机外溢至伊拉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坐大,2014年夺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国际联盟随后增兵伊拉克。
2015年,新华社记者陈序赴任巴格达时,“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很接近巴格达国际机场。他回忆,这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经常堵车,“一旦堵车,就担心旁边的车可能下一秒会爆炸”,但一位买菜的老奶奶路过巨大的导弹坑洞,“看都没看一眼,直接绕过去,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他们已经被迫把这种非正常的极端生活当成自己最日常的生活来过”。
战争爆发十余年,这一时期出生的伊拉克孩子“从未见过和平的样子”。记者刘万利记述他2016年报道收复摩苏尔战役时的一个细节:密集枪声回响在狭窄街巷间,接近50摄氏度的室外温度,防弹背心湿透,记者的出现却吸引一大群当地百姓。一颗滚烫的弹壳掉在几米外,一个三五岁的孩子淡定地走过去用水一浇,然后把降了温的弹壳塞进记者手里,“当个礼物似的,微笑着,让我别怕”,刘万利当时心头一紧。
从巴格达的美军空袭,到费卢杰的清剿行动,再到摩苏尔的街头巷战……伊拉克经历了现代战争的诸多形态,“自由民主”成为一纸空话,和平安宁从未降临,民众无所适从。
在摩苏尔,当地民众对刘万利坦言:“美军入侵之后,国家乱了,日子没法过了,‘伊斯兰国’来的时候我们就想,也许接受他们,改变一下更好呢……但是我们错了。”
在长达9个月的收复摩苏尔战役中,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部队对摩苏尔老城实施无差别轰炸,整个老城沦为废墟。数据显示,约13.8万栋房屋被毁,在摩苏尔西部,被夷平的房屋超过5.3万栋。
根据全球统计数据库的资料,2003年至2021年,约有20.9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和暴力冲突之中,约有920万伊拉克民众沦为难民或被迫离开故土。
还需几个十年?
2003年和2013年两度常驻巴格达的梁有昶回忆,分社当地报道员贾迈勒在战争爆发十年时曾跟他说:“十年,原本应该是足够(局势变好)的,但我想大概还再要十年吧。”
第二个十年弹指一挥间,贾迈勒却只能再次表达他的失望:“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基础设施破败、普遍贫困的国家……美国的霸权行径和在伊拉克的‘民主试验’酿成持续多年的教派冲突,猖獗的恐怖袭击,失业率和贫困率高企,医疗系统脆弱……”
美国的做法让其在整个中东地区信用破产。位于卡塔尔多哈的阿拉伯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2022年阿拉伯民意指数》指出:78%的阿拉伯人认为,美国是该地区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
历经战争与内乱,稳定和重建是伊拉克人最大愿望,也是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共同期盼。愿伊拉克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重建美好家园。
-END-
监制:冯俊扬
统筹:辛俭强 闫珺岩
记者:蔺妍
视频:王沛
编辑:王丰丰 鲁豫 张代蕾 马骁 马晓燕 孙浩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放河灯,猜灯谜,观展览 京城美术馆奉上元宵文化盛宴
- 最高法:打击组织考试作弊等犯罪 判处罪犯超1.1万人
- 青海尖扎:把“阳光资源”变成“阳光经济”
- 青海:鼠疫防控技术体系创新与应急能力提升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 年底人员流动增加,个人如何防护?中疾控提醒→
- 柴窑艺术作品全国巡展佛山顺德开幕 200多件作品亮相
- 国际最新研究: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或比现有技术更有优势
- “我们受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 ——访埃及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长阿里·希夫尼
- 机器人胶囊可将药物送入消化道
- 广西桂平一小艇失控漂流 2人被困桥墩获救援
- 访原子城、瞰青海湖 网络名人在青打卡“梦幻海北”
- 各地创新暑期文化供给 文旅融合受欢迎
- 青春版《牡丹亭》,20年生生不息的青春
- 上海专家“气球上切豆腐”精准手术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患者获救
- 《中国人的文化常识课》在京首发 聚焦中华文脉的“青春气息”
- 山西晋城邀“湘才”入晋 持续擦亮“引凤兴晋”金名片
- (新春走基层)“香火龙”飞舞乡间闹元宵
- 青年导演关注残障人士 《双拐大侠》对抗“躺平”
- 中国文溯阁《四库全书》“百变记”
- 越南青年缘起八桂 人生因中文而更精彩
- 热门推荐
-
- 重庆南岸区加快建设重庆高质量发展南部增长极
- 飓风“米尔顿”登录美国佛州“生死攸关”,两党却在互相指责
- 外国青年的“博物馆奇妙之旅”:中国太有魅力了
- 盖茨基金会宣布2025年预算达87.4亿美元
- 越南夺2024年世界健美健身锦标赛奖牌榜榜首
- 小县城有大引力,做大县域就业“蓄水池”
- 皇家园林晋祠七夕上演“中国式浪漫” 再现古代婚礼情景
- 河北省书博会将发放50万元优惠券 惠民力度历届之最
- 中老2024至2025年度榨季甘蔗跨境运输启动
-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连开4条国际货运新航线
- 法国跨界艺术家西里尔·兰斯林个展“万维幻境 We Land”在沈阳启幕
- 新疆伊犁引进薰衣草延迟开花技术 游客花期欣赏不断档
- 中企在非投建产业园区25个 雇佣当地员工4.2万人
- 2023翼装飞行世锦赛开赛 11国选手上演“飞人大战”
- 有机构以“金钟奖”名义举办活动 中国音乐家协会辟谣
- 网购退款成功却迟迟收不到钱 商品退款的返程路堵在哪了?
- 牵手阿比让自治港 广州港朋友圈“好友”增至55个
- 2023年北京大学生舞蹈节闭幕 参演人数较上届增近千人
- 额贺福志郎当选日本新一任众议长
- (“八八战略”观澜)创新改革开放 浙江如何“三箭齐发”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