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北溪”爆料 西方为何遮遮掩掩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国际观察)面对“北溪”爆料 西方为何遮遮掩掩
新华社记者
针对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日前爆料美国和挪威军队共同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一事,美国白宫和挪威外交部均予以否认,丹麦首相府、国防部和司法部则表示“无可奉告”。一直被拒绝参与爆炸事件调查的俄罗斯对这一爆料未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感到惊讶,抨击它们试图默默了结调查。不少专家认为,西方在这一问题上遮遮掩掩,是因为一旦承认将极大冲击美欧关系。
美国记者爆料
“北溪-1”号管道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卢布明,再经德国境内两条连接管道传输至德国各地及其他欧洲国家天然气管网,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管道建成后与“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
2022年9月底,“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瑞典测量站曾在管道发生泄漏海域探测到强烈的水下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俄罗斯曾多次呼吁共同调查,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赫什8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按照赫什的说法,美国总统拜登在同其国安团队进行9个多月“高度机密的反复辩论”之后,决定破坏“北溪”管道。辩论的主要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实施破坏,而在于如何不留下指向美方的证据。
2022年2月7日,拜登在白宫与到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出席联合记者会时曾声称:“倘若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北溪-2’管道将不复存在。我们会令其完结。”对此,赫什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拜登的言论让数名参与策划“北溪”事件的人感到震惊。因为按计划,炸毁“北溪”管道的行动不会事先公之于众。拜登根本没搞明白,或者忽略了这一点。
赫什是资深调查记者,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周刊,因报道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制造美莱村屠杀获得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
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对赫什的结论表示认同。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赫什的精细分析说明了破坏是如何计划和完成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美国在挪威提供的重要帮助下,对友好盟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犯下了罪行”。“北溪”管道的破坏和经济制裁一道,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和不断累积的伤害,这是“美国对其顺从盟友展开的经济战”。
西方遮遮掩掩
赫什披露,在被要求发表评论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沃森和中情局发言人索普均通过电子邮件表示,这一说法是“虚构的”“错误的”。据挪威媒体报道,挪威外交部也否认赫什的说法,认为这是凭空猜测。新华社记者就此联系了丹麦首相府、国防部和司法部,但得到的答复均是“无可奉告”。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赫什的爆料,美国的主流媒体基本视而不见。在丹麦,仅TV2新闻频道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在报道中称赫什是个充满争议的记者。
对于西方的此种反应,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日表示,西方国家试图默默了结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赫什关于“北溪”的文章未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这令俄方感到惊讶,若不对破坏“北溪”的行为进行调查,类似事件可能还会重演。他指出:“世界上能做出这种破坏行为的国家并不多。”
多名俄罗斯专家认为,赫什的爆料既不会引起西方广泛关注,也不会迫使西方国家公开他们对“北溪”事件的调查结果。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首席分析师尤什科夫说:“即使德国人、瑞典人或丹麦人自己发现了美国参与爆炸的某些证据,他们也未必敢说,因为他们无法承担后果。”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别洛夫表示,丹麦、瑞典和德国迄今都在隐瞒信息,因为公布现有事实可能会对它们与第三国以及爆炸“直接幕后国”间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丹麦奥尔堡大学政治与社会系国际关系学教授李形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白宫和挪威政府的迅速否认毫不意外,因为如果报道属实,将对美欧关系造成剧烈冲击。首先,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下,俄罗斯应该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一旦证实此事是美国所为将颠覆欧洲民众对这套西方叙事的认同。其次,欧洲将再次看到,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原因在于美国,是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结束。最后,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参与记者:邓仙来、华迪、林晶、和苗、付一鸣、刘恺)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举行
-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
-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经济
- 青海:不断扩大药品耗材集中招采规模 群众用药负担不断降低
- 商务部:当前引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
-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8·21”山洪灾害责任追究情况公布
- 广东地区出土砚文物与砚文化展正式开展
- 中国如何留住“海上度假村”
- 世界黄金协会:2023年中国金饰需求位居全球第一
- 中国科学家实现全球最大规模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 日媒:警方在美国驻冲绳领馆附近逮捕一女子,其疑似携带爆炸物
- 年轻人“押题”春晚,导演不必“汗流浃背”
- 高技术产业成山东省利用外资“新引擎”
- 研究显示“长新冠”症状或达62种
- 酒店偷拍黑产调查:毫米级摄像头随便买,“只要钱到位,定制需求都可满足”
- 福建泉州打造营商服务品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国际识局:马尔代夫大选落幕,谁在背后渲染“地缘竞争”?
- 机票酒店价格大涨的“正常”与“不正常”
- 新疆政协委员钱金耐:补强产业链 擦亮“果”招牌
- 台风“格美”停止编号 辽宁雨量不降反增
- 热门推荐
-
- “巴伐利亚-中国盛夏晚会”在慕尼黑举行
- 2023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山西赛区收官 首设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比拼
- 报告:一季度中国出境游客满意度超疫前同期水平
- 中国铁路北京局国庆假期运输任务收官 累计发送旅客1400.9万人次
- 1-7月中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6%
- 国家发改委:成渝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五年迈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
- 7月中国CPI同比涨幅扩大至0.5%
- 中国国产支线客机ARJ21乘客突破1000万人次
- 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发射高超音速导弹
- 专家称制造业有望年底复苏
- 英国一汽车撞入小学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伤 首相致哀
- “有事找妙见” 浙江乐清“石斛哥”守护百名山里老人
- 《上海市工程系列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办法》发布
- 湖南郴州以体促旅 造就体旅融合新业态
- 书写新时代的精气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启播
- 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问世
- 中国公募基金获2023年联合国可持续基金奖
- 沈阳玖伍文化城举办曹文轩读者见面会
- 十年 我与中国丨“进步、机会、传播” 秘鲁留学生卡洛斯的2024年
- 考古遗址如何成为一座公园